一种水污染治理分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58059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污染治理分离系统,主要包括依次串联的反应池、多联体沉淀器、过滤清水箱,所述反应池中设有多个上下错开布置的隔板延长水流路径,所述多联体沉淀器包括横向设置的过流管路及若干垂直布置的污泥沉淀管,过流管路连接于反应池与过滤清水箱之间,污泥沉淀管连接于过流管路下方,且污泥沉淀管下端配置有排污阀,所述过滤清水箱中设有过滤板,过滤清水箱配置有出水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溢流填充的方式形成静态水流,在此过程中对絮体进行沉淀及捕捉收集,能够有效分离絮体,过滤板高效捕捉絮体且不堵塞,可长时间可持续工作,更为经济、环保。环保。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污染治理分离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水污染治理分离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水处理采用化学方法分离污物及杂质时,均需通过药物与杂质混凝产生絮体,再由水溶气中细微上浮的气泡带动使絮体上浮于水面,再通过机械式刮泥机将水面上的絮体污泥刮走,从而达到一定的泥水分离。然而,由于上浮的絮体越积越多,使其重量增加、微气泡消失,在刮泥板机械性的动作下,容易沉降污染下层清水,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分离,如何收集沉淀的大颗粒絮体,再捕捉悬浮的微小的絮体,是水污染处理是否彻底的关键因素;另外,传统捕捉悬浮絮体所采用的棉质过滤网容易形成水膜,不仅经常堵塞,耗材浪费大,需频繁更换维护,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成本高,且无法高效处理水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污染治理分离系统,依靠水溢流反应及治理,沉淀大颗粒絮体,捕捉悬浮微颗粒絮体,可持续性强,经济高效。
[0004]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水污染治理分离系统,主要包括依次串联的反应池、多联体沉淀器、过滤清水箱,所述反应池中设有多个上下错开布置的隔板延长水流路径,所述多联体沉淀器包括横向设置的过流管路及若干垂直布置的污泥沉淀管,过流管路连接于反应池与过滤清水箱之间,污泥沉淀管连接于过流管路下方,且污泥沉淀管下端配置有排污阀,所述过滤清水箱中设有过滤板,过滤清水箱配置有出水口。
[0005]本专利技术的过流管路为多根过流管相连通,形成一个衔接于反应池与过滤清水箱之间的面状水流通道。
[0006]本专利技术的污泥沉淀管下部具有倒锥形的缩口。
[0007]本专利技术的反应池由并列的一级反应箱与二级反应箱组成,且一级反应箱末端上部配置有助剂投加混合管与二级反应箱连通,助剂投加混合管开口朝上,且助剂投加混合管开口低于一级反应箱的高度。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一级反应箱与二级反应箱中均有一个或多个隔板,隔板一端贴紧反应箱的底部或上部。
[0009]本专利技术的一级反应箱配置有进水混合管。
[0010]本专利技术的一级反应箱,二级反应箱及过滤清水箱的底部均配置有一个或多个底排管,且底排管配置有阀门。
[0011]本专利技术的过滤清水箱两侧具有限位槽,过滤板竖直插拔于限位槽中,且可设置多级过滤板。
[0012]本专利技术的过滤清水箱中设置有溢流管与出水口连通,溢流管上部开口位于过滤清水箱的上部,且溢流管上部开口低于过滤板的高度。
[0013]本专利技术的过滤板采用纤维制成块状,在纤维表面附着矿砂。
[0014]本专利技术采用填充溢流的方式使水经过反应池,多联体沉淀器及过滤清水箱,在此过程中经过化学药物添加的污水形成大量絮体,通过多联体沉淀器收集大颗粒沉淀絮体,最后由附着有矿砂的纤维过滤板收集悬浮细小絮体,不仅能彻底过滤絮体及污物,且过滤板不堵塞,可长时间保持水流通畅;多联体沉淀器不仅可以收集污物,还能及时且彻底的排出污物,不会形成滤膜堵塞,避免二次污染,也无需反冲洗。设备运行可持续性强,其无需电力驱动,更为经济高效。
[0015]附图说明:图1是涉及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7]参照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水污染治理分离系统,主要包括依次串联的反应池1、多联体沉淀器2、过滤清水箱3,所述反应池1中设有多个上下错开布置的隔板延长水流路径,所述多联体沉淀器2包括横向设置的过流管路21及若干垂直布置的污泥沉淀管22,过流管路21连接于反应池1与过滤清水箱3之间,污泥沉淀管22连接于过流管路21下方,且污泥沉淀管22下端配置有排污阀23,所述过滤清水箱3中设有过滤板31,过滤清水箱3配置有出水口30。 污水与投加的药物进入反应池1后产生化学反应,在反应池1中不断填充的过程中,药物与杂质混合形成的絮体会溢入多联体沉淀器2中,水在填充或经过多联体沉淀器2的过程中,大量的絮体沉降至各污泥沉淀管22底部,使经过过流管路21进入过滤清水箱3中的水只含有少量的悬浮絮体,在过滤板31作用下进一步过滤,最后得到干净的清水从出水口30流出。
[0018]具体的,反应池1由并列的一级反应箱11与二级反应箱12组成,即反应池1中具有与反应池1内径高度及宽度一致的隔板,使反应池1分为两个反应箱,两个反应箱采用溢流的方式联动,即一级反应箱11末端上部配置有助剂投加混合管4与二级反应箱12连通,助剂投加混合管4开口朝上,且助剂投加混合管4开口低于一级反应箱11的高度,当一级反应箱11中水填充至助剂投加混合管4的开口位置时,能够溢流进入二级反应箱12中,此过程中可以随时添加助剂,使污水在二级反应箱12中进一步反应。
[0019]一级反应箱11配置有进水混合管10,进水混合管10有一个或多个开口,能够在进水的同时添加多种不同的药物,药物与污水一同进入一级反应箱11中进行反应。
[0020]为了延长反应时间,且使水体在保持静态流动的过程中进行反应,一级反应箱11与二级反应箱12中均有一个或多个隔板,隔板高度小于反应箱高度,隔板一端贴紧反应箱的底部或上部,相邻两隔板需上下错开,引导水流呈反复上下的轨迹行进,即使水流在一级反应箱11与二级反应箱12中逐步填充上升,水纵向运行,与药物反应更加充分。
[0021]一级反应箱11,二级反应箱12及过滤清水箱3的底部均配置有一个或多个底排管5,且底排管5配置有阀门,便于使用后对各箱体或池体进行清洗及排出污物。
[0022]过流管路21为多根过流管相连通,形成一个衔接于反应池1与过滤清水箱3之间的面状水流通道,过流管路21可以由多根过流管拼接呈矩形等形状,使水流在进入可以从多个不同通道经过,反应池1中溢出的水体在经过这些过流管组成的通道时,大颗粒的絮体会逐步沉降至各污泥沉淀管22被收集,而后上清液则溢入过滤清水箱3中作进一步处理。
[0023]优选的,污泥沉淀管22下部具有倒锥形的缩口,能够使絮体堆积,且在上方较大的水压下,只需打开排污阀23,即可排出絮体等污物。排污阀23可设置手动开关的阀门,亦可设置自动定时开启。
[0024]多联体沉淀器2上还配置有清洗口,可外接水路往多联体沉淀器2中灌水,并打开各污泥沉淀管22的排污阀,能对整个多联体沉淀器2进行冲洗。
[0025]过滤清水箱3两侧具有限位槽,过滤板31竖直插拔于限位槽中,过滤板31能够随时拆卸进行清洗或更换。最重要的,过滤板31采用纤维制成块状,在纤维表面附着金刚砂等矿砂,能够在纤维上形成尖锐体,当水体经过过滤板31时,水体中微小的絮体等悬浮物则会被尖锐的矿砂一个个勾住,能杜绝任何悬浮物经过过滤板31,且这种形式不会与传统的过滤棉一样形成水膜,不会导致堵塞及二次污染,不仅水流顺畅,且可持续使用时间长。每天用完清洗一次,清洗时用水枪冲洗,冲掉附着于过滤板31上的污物即可。
[0026]过滤清水箱3中设置有溢流管32与出水口30连通,溢流管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污染治理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依次串联的反应池(1)、多联体沉淀器(2)、过滤清水箱(3),所述反应池(1)中设有多个上下错开布置的隔板延长水流路径,所述多联体沉淀器(2)包括横向设置的过流管路(21)及若干垂直布置的污泥沉淀管(22),过流管路(21)连接于反应池(1)与过滤清水箱(3)之间,污泥沉淀管(22)连接于过流管路(21)下方,且污泥沉淀管(22)下端配置有排污阀(23),所述过滤清水箱(3)中设有过滤板(31),过滤清水箱(3)配置有出水口(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污染治理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管路(21)为多根过流管相连通,形成一个衔接于反应池(1)与过滤清水箱(3)之间的面状水流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水污染治理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沉淀管(22)下部具有倒锥形的缩口。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水污染治理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1)由并列的一级反应箱(11)与二级反应箱(12)组成,且一级反应箱(11)末端上部配置有助剂投加混合管(4)与二级反应箱(12)连通,助剂投加混合管(4)开口朝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祥利林若飞
申请(专利权)人:饶平县施蓝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