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互锁连接器的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78875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21
带互锁连接器的罩(1)具有罩主体(10)和互锁连接器(20)。罩主体(10)构成为覆盖设于电力转换装置(100)的壳体(101)的开口部(102),并且具有导电性。互锁连接器(20)构成为能和设于壳体(101)的内部的待接连接器(103)电连接。在罩主体(10)与互锁连接器(20)之间形成有噪声屏蔽层(30)和低导电层(40)。噪声屏蔽层(30)具有导电性。低导电层(40)位于比噪声屏蔽层(30)靠近罩主体(10)侧的位置,并且与罩主体(10)和噪声屏蔽层(30)相比导电性更低。噪声屏蔽层(30)相比导电性更低。噪声屏蔽层(30)相比导电性更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互锁连接器的罩
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8/012487,国际申请日为2018年3月27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880022937.5,名称为“带互锁连接器的罩”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相关申请的援引
[0001]本申请以2017年4月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

75530号为基础,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互锁连接器的罩。

技术介绍

[0003]以往,为了容易进行向供高压电流流动的端子部紧固螺栓的紧固作业等,在电力转换装置的壳体设有开口部,在紧固作业等结束后用罩覆盖该开口部从而防止异物的侵入。而且,采用互锁机构作为检测该罩的开闭状态的机构。互锁机构构成为,由设于罩的互锁连接器和设于壳体内的待接连接器构成,在罩封闭状态下两个连接器电连接,在罩打开状态下两个连接器彼此分开而不电连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互锁机构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互锁连接器以可移动的状态安装于罩的内侧面,在罩封闭时,互锁连接器可靠地连接到待接连接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

2484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为了检测罩的开闭状态,将互锁连接器安装于罩,因此,容易受到该电力转换装置中的外来噪声的影响。因此,在对互锁连接器和待接连接器的电连接状态进行检测的互锁机构中,有可能因外来噪声而错误检测开闭状态。为了抑制该错误检测,考虑通过增大具有导电性的罩的厚度并使外来噪声在穿过罩时进行内部衰减来减少到达互锁连接器的噪声。但是,即使仅增大罩的厚度,对于低频噪声的内部衰减效果也较小,因此,不能充分减少到达互锁连接器的噪声并且还产生了装置大型化这样的问题。而且,当将该电力转换装置装设于车辆时,由于容易从车辆内的其他装置产生低频噪声,因此上述问题进一步显著。
[0006]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背景作出,提供一种能防止开闭状态的错误检测并且实现小型化的带互锁连接器的罩。
[0007]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带互锁连接器的罩具有罩主体和互锁连接器,该罩主体构成为覆盖设于电力转换装置的壳体的开口部并且具有导电性,该互锁连接器构成为能和设于上述壳体的内部的待接连接器电连接,在上述罩主体与上述互锁连接器之间分别形成有噪
声屏蔽层和低导电层,上述噪声屏蔽层具有导电性,上述低导电层位于比该噪声屏蔽层靠近上述罩主体一侧的位置并且与上述罩主体和上述噪声屏蔽层相比导电性更低。专利技术效果
[0008]在上述带互锁连接器的罩中,在罩主体与互锁连接器之间分别形成有噪声屏蔽层和低导电层,上述噪声屏蔽层具有导电性,上述低导电层位于比该噪声屏蔽层靠近罩主体一侧的位置并且与罩主体和噪声屏蔽层相比导电性更低。由此,通过穿过罩主体、噪声屏蔽层时的内部衰减和在低导电层中产生于噪声屏蔽层与罩主体之间的反射的协同效应,能防止外来噪声到达互锁连接器,从而提高抗噪性。防止罩的开闭状态的错误检测。此外,由于不需要过度增大罩主体的厚度,因此能实现上述带互锁连接器的罩的小型化。而且,即使在外来噪声包含较多的低频噪声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低导电层中的反射来防止该外来噪声到达互锁连接器。因此,即使在低频噪声较多的车辆内,也能防止上述带互锁连接器的罩的开闭状态的错误检测并且实现上述带互锁连接器的罩的小型化。
[0009]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防止罩的开闭状态的错误检测并且实现小型化的带互锁连接器的罩。
[0010]另外,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括号内的符号表示与后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元件的对应关系,并不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
附图说明
[0011]参照附图和以下详细的记述,可以更明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如下所述。图1是实施方式一中带互锁连接器的罩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II

II线位置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III

III线位置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带互锁连接器的罩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实施方式一中带互锁连接器的罩的后视放大图。图6是对实施方式一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7是变形方式一中图1的III

III线位置的剖视图。图8是变形方式二中图1的III

III线位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实施方式一)使用图1~图6对上述的带互锁连接器的罩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互锁连接器的罩1具有罩主体10和互锁连接器20。如图4所示,罩主体10构成为覆盖设于电力转换装置100的壳体101的开口部102,并且具有导电性。互锁连接器20构成为能和设于壳体101的内部的待接连接器103电连接。而且,在罩主体10与互锁连接器20之间形成有噪声屏蔽层30和低导电层40。噪声屏蔽层30具有导电性。低导电层40位于比噪声屏蔽层30靠近罩主体10侧的位置,并且与罩主体10和噪声屏蔽层30相比导电性更低。
[0013]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带互锁连接器的罩1进行详述。如图4所示,带互锁连接器的罩1安装于电力转换装置100的壳体101。在壳体101形成有开口部102,能够经由该开口部102向电力转换装置100所具有的高压端子台105进行螺栓紧固作业。而且,带互锁连接器的罩1具有比开口部102的外形大一圈的形状,以封闭开口部102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于壳体101。
[0014]如图1所示,罩主体10是金属制成的板状构件,并且具有导电性。鉴于要求的噪声的内部衰减效果和可成型性,可以将罩主体10的厚度设为例如0.5mm~3.0mm,较为理想的是0.5mm~1.0mm,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0.5mm。在罩主体10的外缘设有四处用于向壳体101安装的紧固孔11。在紧固孔11的靠内侧形成有嵌装垫圈12的槽13。如图4所示,垫圈12构成为与壳体101的侧面101a抵接,将罩主体10与侧面101a之间密封。在罩主体10形成有罩凹部14,该罩凹部14在与开口部102相对的一侧形成为凹状。
[0015]如图1所示,噪声屏蔽层30由金属制成的长板状构件构成,并且具有导电性。噪声屏蔽层30的厚度不作特别限定,但是鉴于要求的噪声的内部衰减效果和可成型性,可以将噪声屏蔽层30的厚度设为例如0.5mm~3.0mm,较为理想的是0.5mm~1.0mm,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1.0mm。噪声屏蔽层30设为在罩主体10的与开口部102相对的一侧覆盖罩凹部14的一部分。在噪声屏蔽层3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具有与罩主体10抵接并彼此电连接的连接部31。如图3所示,连接部31在与罩主体10重合的状态二者一体地变形并彼此铆接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该铆接接合,采用机械铆接的托克斯铆接。该铆接接合使连接部31和罩主体10形成向壳体101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5。而且,噪声屏蔽层3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区域构成与罩凹部14的内侧面14a分开的分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互锁连接器的罩,其特征在于,具有:罩主体(10),该罩主体构成为覆盖设于电力转换装置(100)的壳体(101)的开口部(102),并且具有导电性;以及互锁连接器(20),该互锁连接器构成为能和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待接连接器(103)电连接,在所述罩主体与所述互锁连接器之间配置有噪声屏蔽板(30),所述噪声屏蔽板具有导电性,所述噪声屏蔽板与所述罩主体分体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互锁连接器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噪声屏蔽板具有连接部(31)和分开部(32),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罩主体连接,所述分开部与所述罩主体分开。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互锁连接器的罩,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分开部在所述分开部与所述罩主体之间形成有空间部(41)。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互锁连接器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在与所述罩主体重合的状态下二者一体地变形并彼此铆接接合。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互锁连接器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互锁连接器在模塑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桧田健史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