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胃肠道控释型益生菌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7717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胃肠道控释型益生菌珠。所述益生菌珠包括菌分散的流动态油相、固态脂质保护层、胶皮相;益生菌珠滴制过程中释放过冷介质使熔融的固体脂肪瞬间冷却在流动态油相外层形成固体脂质保护层;固体脂质保护层中添加二氧化硅等固态粒子可在肠消化道内被酶解而产生大量孔洞结构时及时补充胶皮相中的孔洞,保持益生菌珠的结构完整性;胶皮相中采用冷凝诱导网络凝胶技术通过食用乙醇诱导乳清分离蛋白凝胶可形成结构更致密的胶皮相。所述益生菌珠丰富益生菌产品形式,实现益生菌高包封率,胃肠道的高存活率,递送益生菌至结肠并完成肠道定植。递送益生菌至结肠并完成肠道定植。递送益生菌至结肠并完成肠道定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胃肠道控释型益生菌珠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益生菌
,具体涉及一种联合固体脂质保护层、双网络凝胶胶皮层制备的可用于胃肠道控释的益生菌珠。

技术介绍

[0002]益生菌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长期服用能够调节机体胃肠道微生态菌群,保持微生态平衡;然而加工、储藏及服用后的胃肠道环境易使益生菌在加热、强酸或暴露于氧气中而失去其活性,难以实现其生理功效。现有技术中的益生菌珠基本通过氯化钙和海藻酸钠交联制备氯化钙海藻酸钠交联益生菌珠,该方法形成的益生菌珠凝胶孔洞大,在胃消化过程中胃酸可通过该孔隙对益生菌造成损伤;粉剂、咀嚼片通过分散在水中或咀嚼等方式服用益生菌,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没有实质的保护作用,在胃酸分子作用下依然失活,无法递送至肠道;益生菌压丸尺寸较大,无法实现灵活的粒度调节,不适用于幼儿及有吞咽困难的人群。
[0003]为增强益生菌活性常采用包埋运载技术对其进行包埋,如公开号为CN 107582573 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一种益生菌滴剂及其制备方法》,公开了一种益生菌滴剂,以质量分数计,包括1

2.5%的不饱和脂肪酸、85

90%植物油、1

7%磷脂油、以及2

8%益生菌悬浊液,所述益生菌悬浊液包括丙三醇、吐温

80、以及益生菌菌体;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益生菌菌体按一定比例,与丙三醇、吐温

80进行混合平衡,静置15

30分钟使其达到体系平衡状态,制得益生菌悬浊液;S2、将益生菌悬浊液按一定比例,与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磷脂油进行充分乳化均匀,获得益生菌滴剂;该专利技术的益生菌滴剂,可以改善吸烟人群口腔和鼻子中的微生态,提高吸烟人群的抵抗力。如公开号为CN 105595359 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一种定位缓释微囊益生菌及其制备方法》,公开了一种定位缓释微囊益生菌,由内至外依次包括菌体层、酸性包埋吸附层、以及复合离子层;菌体层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酸性包埋吸附层包括酸性物质,复合离子层包括碱性物质;该专利技术通过将益生菌菌种活化后培养,生长至稳定期终止发酵,离心后收集菌体,在菌体中加入益生元得到菌悬液,将菌悬液与酸性物质成比例混合搅拌后,再与碱性物质成比例混合搅拌,得到双层微囊菌液,将双层微囊菌液冻干处理制得;该专利技术的定位缓释微囊益生菌及其制备方法,有效保护益生菌,在目标位点释放益生菌菌体。
[0004]如上所示,目前所公开的现有技术中一方面缺少专注于胃肠道靶向递送型益生菌产品;另一方面制备工艺繁杂,且需进一步处理才能服用。此外依然存在产品形式单一、存活率低、无法在肠道定殖,无法在流动油相外层包裹固态油相保护壳,水凝胶珠孔隙大,无法递送至肠道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将提供一种益生菌珠,从内到外依次包括菌分散的流动态油相、固态脂质保护层、胶皮相。首先将益生菌分散在流动性较好的油中,以防止
氧气及水分对益生菌的损害,通过过冷介质一方面对内部菌油相进行初步凝固,防止其与高温的熔融固态油相接触,另一方面对固态菌油相进行冷却处理,使其在外层附上固态油相保护层。通过隔绝水分、氧气、光照等不利因素保护益生菌,最外层为冷凝诱导凝胶网络技术形成的胶皮层,使益生菌珠在胃部不被消化,可将益生菌递送至结肠部位。
[0006]所述菌分散的流动态油相包括液态油、菌粉、崩解剂、悬浮剂、凝胶因子;
[0007]所述固态脂质保护层包括凝胶因子、肠道黏附因子、固体填充粒子、益生元;
[0008]所述的胶皮相以明胶为主要成分,还包括环境响应因子、结构支撑因子、乳清分离蛋白,通过网络凝胶技术形成具有致密凝胶网络结构的胶皮;
[0009]进一步地,所述菌分散的流动态油相中各组分的比例为:菌粉4

8份,液态油为91

96份,崩解剂1

3份,悬浮剂3

6份,凝胶因子5

10份;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液态油为芥花籽油、葵花籽油、椰子油中的至少一种;
[0011]进一步地,所述悬浮剂为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双硬脂酸甘油酯、谷维素中的至少一种;
[0012]进一步地,所述菌粉为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中的至少一种;
[0013]进一步地,所述崩解剂为碳酸氢钠、碳酸钠中的至少一种,以及柠檬酸、酒石酸中的至少一种;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凝胶因子为硬脂酸、食用蜂蜡、起酥油、高熔点棕榈油、谷甾醇中的至少一种;
[0015]进一步地,所述过冷介质为辛癸酸甘油酯;
[0016]进一步地,所述固态脂质保护层中各组分的比例:凝胶因子90

95份,肠道黏附因子8

12份,固体填充粒子为8

10份,益生元10

15份;
[0017]进一步地,所述肠道黏附因子为细胞外多糖、肽聚糖、表面蛋白中的至少一种;
[0018]进一步地,所述固体填充粒子为二氧化硅、硬脂酸镁、硅酸钙中的至少一种;;
[0019]进一步地,所述益生元为低聚异麦芽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低聚乳果糖中的至少一种;
[0020]进一步地,胶皮相中各组分的比例为:明胶15

30份,乳清分离蛋白12

15份,环境响应因子1

3份,结构支撑因子2

6份,水60

80份。
[0021]进一步地,所述明胶为160冻力、180冻力、220冻力、250冻力、300冻力中的至少一种;
[0022]进一步地,所述环境响应因子为胃肠道pH响应,为虫胶、壳聚糖中的至少一种;
[0023]进一步地,所述结构支撑因子为果胶、海藻酸钠、阿拉伯胶、魔芋胶中的至少一种。
[002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之二,是上述益生菌珠的制备方法,具体如下:
[0025](1)菌分散的流动态油相的制备
[0026]将液态油、悬浮剂、凝胶因子、崩解剂按比例添加,搅拌均匀加热溶解冷却至室温后按比例加入菌粉,经分散后制成均匀的流动态悬浮油相;
[0027]进一步地,经分散机5000

8000rpm分散1

3min;
[0028](2)固态脂质保护层的制备
[0029]将凝胶因子、肠道黏附因子、固体填充粒子、益生元按比例添加,熔融后保温待用;
[0030]进一步地,70℃

80℃水浴,搅拌20

30min进行熔融;
[0031](3)胶皮相的制备
[0032]按比例加入环境响应因子、结构支撑因子、明胶、乳清分离蛋白和水,充分溶解后静置除去气泡制得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胃肠道控释型益生菌珠,其特征在于,所述益生菌珠包括菌分散的流动态油相、固态脂质保护层、胶皮相;所述菌分散的流动态油相包括液态油、菌粉、崩解剂、悬浮剂、凝胶因子;所述固态脂质保护层包括凝胶因子、肠道黏附因子、固体填充粒子、益生元;所述的胶皮相以明胶为主要成分,还包括环境响应因子、结构支撑因子、乳清分离蛋白,通过网络凝胶技术形成具有致密凝胶网络结构的胶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道控释型益生菌珠,其特征在于,所述菌分散的流动态油中各组分的比例为:菌粉4

8份,液态油为91

96份,崩解剂1

3份,悬浮剂3

6份,凝胶因子5

10份;所述固态脂质保护层中各组分的比例为:凝胶因子90

95份,肠道黏附因子8

12份,固体填充粒子为8

10份,益生元10

15份;所述胶皮相中各组分的比例为:明胶15

30份,乳清分离蛋白12

15份,环境响应因子1

3份,结构支撑因子2

6份,水60

80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道控释型益生菌珠,其特征在于,在菌分散的流动态油中,所述液态油为芥花籽油、葵花籽油、椰子油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悬浮剂为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双硬脂酸甘油酯、谷维素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菌粉为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崩解剂为碳酸氢钠、碳酸钠中的至少一种,以及柠檬酸、酒石酸中的至少一种;菌分散的流动态油中和固态脂质保护层中的凝胶因子为硬脂酸、食用蜂蜡、起酥油、高熔点棕榈油、谷甾醇中的至少一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道控释型益生菌珠,其特征在于,在固态脂质保护层中,所述肠道黏附因子为细胞外多糖、肽聚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文轩邹立强高洪霞刘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华宝芯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