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双孔箱涵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57642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双孔箱涵及其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判断涌水来源;S2:注浆堵水;S3:布设排水系统;S4:布设辅助排水系统;所述双孔箱涵包括本体,本体内设有对称分布的排水孔,排水孔之间设有阵列分布的横向排水孔,本体两侧均连接有阵列分布的横向排水管,本体两侧还设有阵列分布的箱涵人孔,箱涵人孔均与箱涵检查井连接,本体上方设有复合路面铺装层,复合路面铺装层与箱涵检查井之间均设有盲沟。本发明专利技术施工方法应用范围广泛,排泄方式多,排泄效果好,涌水处置的效果佳,双孔箱涵排泄效果好,稳固性高,减少了对箱涵结构的破坏,便于养护。便于养护。便于养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双孔箱涵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隧道涌水处理
,具体是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双孔箱涵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施工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发展进步,涌水问题一直是隧道施工过程中难以根治的痼疾之一,给施工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影响隧道的正常运营,增加了养护成本。一旦出现涌水、溶腔、暗河灾害,不但会对隧道的施工进度产生影响,还会增加工程成本,甚至造成施工人员伤亡。在施工技术提高的情况下,涌水现象已经有所减少,但仍是无法完全杜绝。传统隧道涌水处理的施工方法,堵水效果不好,经常出现渗漏水速度大于堵水速度,隧道底部设置的泄水涵排水困难,人员检查不便,整个排水过程慢,危险性高。针对这种情况,现提出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双孔箱涵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双孔箱涵及其施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施工方法通过判断涌水来源、注浆堵水、布设排水系统、布设辅助排水系统进行隧道涌水处理,本专利技术施工方法应用范围广泛,排泄方式多,排泄效果好,涌水处置的效果佳,双孔箱涵排泄效果好,稳固性高,减少了对箱涵结构的破坏,便于养护。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判断涌水来源;
[0007]S2:注浆堵水;
[0008]S3:布设排水系统;
[0009]S4:布设辅助排水系统;
[0010]所述S2包括S21:双液浆注浆堵水;S22:单液浆注浆堵水;
[0011]所述S3包括S31:双孔泄水箱涵;S32:流水横洞;S33:隧底排水管;S34:泄水洞设置;
[0012]所述S4包括:S41:环向排水管加密;S42:拱腰侧向引水管设置;S43:排水盲沟布设。
[0013]进一步地,所述S1中当隧道出现涌水时,采用地表踏勘、物理钻探及地质雷达探测的方式,先查明水文地质情况,初步判断涌水来源。
[0014]进一步地,所述S21中在空腔周围采用双液浆进行注浆堵水,对周边的围岩进行加固,使大量的流水集中到几个点,注浆管注射双液浆在拟注浆段落两端形成止浆墙,然后从两段止浆墙端开始,先两端后中间进行注浆堵水,注浆段管纵向、横向间距为1.2m,呈梅花
形布置;
[0015]注浆按先偶数孔后奇数孔、先两侧后中间、由下至上、先无水孔后有水孔、先上游(地下水)后下游、间隔跳孔的顺序进行,利用止浆阀保持孔内压力直至浆液完全凝固;
[0016]注浆液采用水泥和水玻璃双液浆混合,水灰比为0.4:1,水玻璃掺入量为水泥用量的4%。
[0017]进一步地,所述S22应用于隧道开挖、施作初期支护后,没有常年流水的部位,采用注浆管进行深层注浆,先在隧道开挖轮廓线5m外注浆固结形成一个外围的止浆墙,再利用已完成的初期支护作为内侧止浆墙,然后使用注浆管进行注浆堵水作业;
[0018]单液浆注浆堵水工艺所使用的水泥浆的稠度比双液浆注浆堵水工艺大。
[0019]进一步地,所述S31中对渗漏水较大、大量涌水的部位,没有条件在隧道两侧施工泄水洞的部位,在采用注浆堵水作业后,在隧道的底部修筑一条双孔箱涵,排泄暴雨时出现的突发性涌水。
[0020]进一步地,所述S32中对隧道的一侧发生涌水,且在该侧加设排水系统成本大或者不可行时,采用设置泄水横洞的方式进行排水,将一个隧道的涌水引入另一个隧道的排水系统内;
[0021]所述S33中对于隧道内涌水量较小时,通过增设中心排水管或圆管涵将涌水进行排泄;
[0022]所述S34中受地表水影响大,隧道外侧施工条件好,隧道洞内施工困难时,在洞外增设泄水洞,通过泄水洞将通向隧道内的水进行截流,水从泄水洞排出。
[0023]进一步地,所述S41中在初期支护表面布设预备的排水通道,采用单壁打孔波纹管对环向排水管进行加密,汇入纵向盲管,加密横向排水管与环向排水管对应布置。
[0024]所述S42中先对初期支护上开槽埋管进行引流,开槽后,对围岩进行锚喷支护,然后在溶腔口埋设2根伸入溶腔口以上2m的钢管,在钢管顶部增设一层钢筋滤网,并在引水钢管底部设置了基座,固定后泵送混凝土将钢管周围空腔回填密实,最后在钢管顶端设置反滤层,钢管底部设置沉砂池,将钢管中汇集的水引至泄水洞处。
[0025]所述S43中当泄水的部位集中,周边围岩较稳定,在涌水口的附近设置排水盲沟,采用钢筋网加双层防水板铺盖,并在该部位设置一个检查井。
[0026]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双孔箱涵,所述双孔箱涵包括本体,本体内设有对称分布的排水孔,排水孔之间设有阵列分布的横向排水孔,本体两侧均连接有阵列分布的横向排水管,本体两侧还设有阵列分布的箱涵人孔,箱涵人孔均与箱涵检查井连接,箱涵检查井内均设有检查梯,检查梯上端均设有电缆沟盖板,隧道最下方设有隧道仰拱,隧道仰拱上方和本体两侧均浇筑有混凝土腔体,本体上方设有复合路面铺装层,本体下方设有混凝土基底,混凝土基底下方设有碎石层,碎石层铺设在下方的混凝土腔体上,复合路面铺装层与箱涵检查井之间均设有盲沟。
[002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8]1、本专利技术施工方法中双液浆注浆堵水和单液浆注浆堵水可以适用不同环境下的堵水情况,应用范围广泛,起到了优良的效果,极大的减少了渗漏水的面积;
[0029]2、本专利技术施工方法中在完成第一阶段注浆堵水后,同步进行第二阶段的排水设置,根据渗水量的大小,可以选择设置双孔泄水涵、增大或加密排水管、泄水洞等方式进行
排泄,排泄方式多,排泄效果好,保证被注浆堵水集中后的水流通畅排出;
[0030]3、本专利技术施工方法中在进行注浆堵水、排水系统设置等主要的涌水处置施工后,通过加密环向排水管、设置盲沟等其他的施工方法,使涌水处置的效果更佳,发挥的作用更大,也作为一个预留的备用排水通道,减少后期的渗漏水隐患,降低后续的运营养护风险;
[0031]4、本专利技术双孔箱涵排泄效果好,稳固性高,在中间的隔墙上每个一段加设横向排水孔,避免某一个排水孔中水量较大,而另外一个较小而造成的水量或水压力不对称的现象,减少了对箱涵结构的破坏,因隧道存在涌砂现象,双孔箱涵的可以使养护工人进入,小型推车可以清除箱涵内淤泥,便于养护。
附图说明
[003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3]图1是本专利技术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施工方法流程示意图;
[0034]图2是本专利技术双孔箱涵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判断涌水来源;S2:注浆堵水;S3:布设排水系统;S4:布设辅助排水系统;所述S2包括S21:双液浆注浆堵水;S22:单液浆注浆堵水;所述S3包括S31:双孔泄水箱涵;S32:流水横洞;S33:隧底排水管;S34:泄水洞设置;所述S4包括:S41:环向排水管加密;S42:拱腰侧向引水管设置;S43:排水盲沟布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当隧道出现涌水时,采用地表踏勘、物理钻探及地质雷达探测的方式,先查明水文地质情况,初步判断涌水来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1中在空腔周围采用双液浆进行注浆堵水,对周边的围岩进行加固,使大量的流水集中到几个点,注浆管注射双液浆在拟注浆段落两端形成止浆墙,然后从两段止浆墙端开始,先两端后中间进行注浆堵水,注浆段管纵向、横向间距为1.2m,呈梅花形布置;注浆按先偶数孔后奇数孔、先两侧后中间、由下至上、先无水孔后有水孔、先上游(地下水)后下游、间隔跳孔的顺序进行,利用止浆阀保持孔内压力直至浆液完全凝固;注浆液采用水泥和水玻璃双液浆混合,水灰比为0.4:1,水玻璃掺入量为水泥用量的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2应用于隧道开挖、施作初期支护后,没有常年流水的部位,采用注浆管进行深层注浆,先在隧道开挖轮廓线5m外注浆固结形成一个外围的止浆墙,再利用已完成的初期支护作为内侧止浆墙,然后使用注浆管进行注浆堵水作业;单液浆注浆堵水工艺所使用的水泥浆的稠度比双液浆注浆堵水工艺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1中对渗漏水较大、大量涌水的部位,没有条件在隧道两侧施工泄水洞的部位,在采用注浆堵水作业后,在隧道的底部修筑一条双孔箱涵,排泄暴雨时出现的突发性涌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岩溶区隧道涌水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强李继业李荣且徐博蒲朝钦李泽肖存伟李桂芹雷唐林刘新宇刘旭东黄哲隽吴祖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