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底盘的多点导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6530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底盘的多点导杆(1),多点导杆包括由泡沫材料制成的芯元件(5)和围绕芯元件(5)缠绕的、由成束的连续纤维制成的至少一条粗纱(10),其中以至少一个层缠绕芯元件(5)的至少一条粗纱(10)形成多点导杆(1)的外层,其中向芯元件(5)的表面中引入用于引导有待通过缠绕放置的至少一条粗纱(10)的凹部(26)。凹部(26)。凹部(2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车辆的底盘的多点导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底盘的多点导杆。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制造用于车辆的底盘的多点导杆的方法。
[0002]多点导杆、例如四点导杆尤其用在商用车辆中,以便在车辆框架中弹性地引导刚性轴。实施为四点导杆的多点导杆在此承担对刚性轴进行横向引导和纵向引导的功能。此外,这种多点导杆满足稳定器的功能,并且因此在车身的(例如在弯道行驶期间发生的)侧倾运动的情况下承受额外的侧倾负荷。
[0003]实施为三点导杆的多点导杆在商用机动车辆领域中用于牵引车中,以便将轴连接至结构框架。三点导杆对轴的横向引导和纵向引导有相当大的贡献。三点导杆在上导杆平面上引导轴,并且在商用车辆的行驶运行期间承受高的纵向负荷和横向负荷。
[0004]开篇所述类型的多点导杆是从DE 10 2016 209 041A1已知的。多点导杆包括由泡沫材料制成的芯元件和围绕芯元件缠绕的至少一条粗纱(纤维束)。以至少一个层缠绕芯元件的至少一条粗纱形成多点导杆的外层。芯元件主要被设置成用于形成多点导杆的内部形状。在此,芯元件本身不是被设置成用于吸收或者仅受限地吸收负荷,而是主要被设置成用于放置粗纱或者用粗纱进行缠绕。通过车轴或者车轮支架在负荷导入区域中导入到多点导杆中的负荷和力主要由多点导杆的由至少一条粗纱形成的外层吸收。在缠绕过程中由至少一条粗纱缠绕的芯元件预先给定多点导杆的相应的构件轮廓。在此,芯元件必须吸收在拉伸张力下保持的至少一条粗纱在缠绕过程期间尤其在开始时施加到芯元件上的力。在此,芯元件仅允许非常小地变形,因为芯元件是成形的并且必须以较小的容差设定多点导杆的重要的几何尺寸(运动学点)。在此,在缠绕过程期间放置该至少一条粗纱基本上在测地线上进行,以便防止粗纱滑落。测地线表示曲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连线。在这条线上,可以在不借助附着效应的情况下将粗纱放置在芯元件上。
[0005]由于多点导杆的构件结构,放置粗纱的可能性由于打滑或者可能从芯元件的表面上抬起的危险而受到限制。此外,沿着测地线铺设粗纱导致材料耗费增加。多点导杆的主负荷路径不是直接被连续的测地线覆盖,而是只能通过沿着多条测地线绕行、通过放置粗纱来描绘。
[0006]从上述现有技术出发,现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改进一种开篇所述类型的用于车辆、尤其是乘用机动车辆或商用机动车辆的底盘的多点导杆,该多点导杆可以实现将粗纱更灵活地放置在芯元件上以形成多点导杆的吸收负荷的外层。
[0007]从装置技术的角度出发,这个目的基于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结合其特征部分的特征来实现。从方法技术角度出发,该目的基于并列的权利要求15的前序部分结合其特征部分的特征来实现。独立权利要求1之后的从属权利要求分别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有利的改进方案。
[0008]根据权利要求1,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底盘的多点导杆,其中多点导杆由泡沫材料制成的芯元件和围绕芯元件缠绕的、由成束的连续纤维制成的至少一条粗纱构成。以至少一个层缠绕芯元件的至少一条粗纱形成多点导杆的用于吸收负荷的外层。根据本专利技术,向
所述芯元件的表面中引入用于引导有待通过缠绕放置的所述至少一条粗纱的凹部。向芯元件的表面中引入凹部能够实现,在用至少一条粗纱进行缠绕时形成与测地线无关的缠绕图案。在使用用树脂预浸渍的粗纱(TowPreg)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显著提高该至少一条粗纱的放置多样性。尤其,芯元件的几何结构、例如芯元件的球状区段可以通过引入至少一个具有强烈弯曲的走向的凹部被缠绕,而无需绕行过多条测地线。因此,可以实现更紧密的负荷路径和更高效的负荷转移。通过引入凹部,可以有针对性地放置该至少一条粗纱,以支持多点导杆中的局部上多轴张力状态的负荷转移。此外,可以在该至少一条粗纱的放置过程中形成拐点,其中避免了弯折部位。尤其可以避免通过缠绕形成的层中的材料积累点。通过表面上的可预先给定的缠绕结构,可以实现对随后通过用该至少一条粗纱进行缠绕而放置的层的有针对性的增强。
[0009]优选地,凹部可以是在制造芯元件时形成的。这有利于大批量生产用于多点导杆的芯元件,这尤其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多点导杆被用于乘用机动车辆领域中的情况下是重要的。
[0010]替代地,凹部可以是在制造芯元件之后通过切削表面加工形成的。
[0011]尤其凹部可以具有弧形的截面和/或多边形的截面。为此形成的、对凹部的轮廓进行界定的侧壁部能够引起对在张力下放置在凹部的跟随限定的轮廓的延伸区段中的粗纱的侧向引导。在凹部的走向内的不同截面形状的组合例如可以在拐点或强烈弯曲的掉转区域中是有意义的,其方式是:凹部在那里具有多边形的截面,而凹部在拐点或强烈弯曲的掉转区域之前和之后具有基本上弧形的截面。
[0012]为了改善在通过机器人进行缠绕时对该至少一条粗纱在芯元件的表面中的凹部中的放置,侧向界定凹部的壁部可以具有底切部。由此可以在缠绕期间更好地抓住在张力下被保持的粗纱,即可以应对粗纱从凹部不期望地滑出。
[0013]优选地,凹部可以以跟随框架状结构的方式布置在芯元件的表面上。在此,该至少一个放置在芯元件表面上的粗纱可以用作形成为层的承载结构的框架状的插入件和加强件。通过以与自由的测地线无关的方式将该至少一条粗纱放置在凹部中,例如对于特定的、尤其是局部的负荷情况来说可以实现对结构的非常自由且有针对性的增强。通过框架状结构可以实现对轻质卷芯的有针对性的增强,该框架状结构用于在变形较小的同时吸收较高的缠绕力。由此实现芯元件的轮廓的形状稳定。
[0014]有利的是,凹部可以被布置成跟随多点导杆的主负荷路径。因此,例如可以将该至少一条粗纱由此沿着主负荷路径放置在四点导杆的芯元件上,该主负荷路径在对角上相反的承载臂之间延伸。
[0015]优选地,凹部可以以与自由的测地轨迹完全无关的方式布置在芯元件的表面上。
[0016]尤其,凹部可以具有直的和/或弯曲的延伸区段。因此,凹部的延伸区段可以灵活地与期望的、有待实现的缠绕结构进行适配。在没有凹部的情况下,测地线可能决定了有待放置的粗纱在缠绕时的走向。
[0017]此外,多个凹部可以被布置成平行地、并排地延伸。可以有意义的是,粗纱在更宽的区域上扇形展开,以便提供用于后续缠绕的面状的放置结构。尤其通过凹部的并排的平行布置,可以在芯元件的表面上提供波状结构。
[0018]此外,凹部可以彼此交错地布置在芯元件的表面上。这对于在表面上通过所放置
的粗纱形成框架状结构是有利的。
[0019]在此,彼此交错的凹部可以具有不同的深度。凹部的深度被限定为芯元件的表面与凹部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在芯元件的表面上的一些区域中,可能出现粗纱从不同方向交错,尤其是在用于加强芯元件的承载能力的框架状结构的节点处。于是有利的是,交错的凹部具有不同的深度,因为由此可以应对由于粗纱的叠置缠绕而产生过度的材料积累。
[0020]优选地,可以实施有设置在所述芯元件上的、部分地伸出超过所述芯元件的表面的结构元件,所述结构元件具有基本上垂直于所述芯元件的表面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用于车辆的底盘的多点导杆(1),所述多点导杆包括由泡沫材料制成的芯元件(5)和围绕芯元件(5)缠绕的、由成束的连续纤维制成的至少一条粗纱(10),其中以至少一个层缠绕所述芯元件(5)的所述至少一条粗纱(10)形成所述多点导杆(1)的外层,其特征在于,向所述芯元件(5)的表面中引入用于引导有待通过缠绕放置的所述至少一条粗纱(10)的凹部(2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导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26)是在制造所述芯元件(5)时形成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导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26)是在制造所述芯元件(5)之后通过切削表面加工形成的。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点导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26)具有弧形的截面和/或多边形的截面。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点导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26)具有侧向界定的壁部(27)和底切部(28)。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点导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26)以跟随框架状结构的方式布置在所述芯元件(5)的表面上。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点导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26)被布置成跟随所述多点导杆(1)的主负荷路径。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点导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26)以与自由的测地轨迹无关的方式布置在所述芯元件(5)的表面上。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I
申请(专利权)人:采埃孚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