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阻尼可控的筒式减震器活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5686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阻尼可控的筒式减震器活塞,包括中套管、外套管、内柱和阻尼阀体,内柱顶部与上吊环焊接,底部设有下盖板,中套管套于内柱的外部,顶部由与内柱螺接的螺母Ⅰ进行轴向限位,底部与阻尼阀体配合,外套管套于中套管外部,顶部由与中套管螺接的螺母Ⅱ进行轴向限位,底部设有上盖板,中套管上部连接中控制棒,中控制棒下方设有与外套管连接的外控制棒,阻尼阀体上设有两对反向的通槽,内均装有阻尼阀和套于阻尼阀外部的预紧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旋转控制外套管、中套管、内柱的相对位置控制阻尼阀的流通面积,进而可分别控制减震器压缩行程、伸张形成的阻尼力;其控制可参考外部环境或路面输入,可应用于车身振动智能化控制。能化控制。能化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尼可控的筒式减震器活塞


[0001]本技术属于减震器
,具体涉及一种阻尼可控的筒式减震器活塞。

技术介绍

[0002]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由于路面的高低起伏,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颠簸,影响乘坐舒适性与操纵稳定性。在汽车车身和车轮间安装减震器,可以消耗振动能量,减少车身振动,从而提高汽车的舒适性与操纵稳定性。普通双向作用筒式减震器的活塞采用伸张阀和流通阀,利用阀的预紧力,使减震器有较为理想的阻尼,当减震器腔内的油液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流经阀时,油液推动阀门,消耗油液动能,达到减震效果。普通双向作用筒式减震器结构简单,广泛应用于现有的被动悬架上,但是其阻尼无法调节,无法根据汽车车身的振动情况及路面高低情况调节其阻尼的大小,不具有智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阻尼可控的筒式减震器活塞,以解决智能调节减震器阻尼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阻尼可控的筒式减震器活塞,主要由中套管6、外套管7、内柱11以及阻尼阀体12构成;
[0006]所述内柱11顶部与上吊环1焊接固定,底部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下盖板16;所述中套管6套于所述内柱11的外部,能够相对内柱11旋转,且中套管6顶部由与内柱11螺接的螺母Ⅰ2进行轴向限位,底部与所述阻尼阀体12配合,且中套管6末端与设置于所述阻尼阀体12内部的螺母Ⅲ10螺接;所述外套管7套于所述中套管6外部,能够相对中套管6旋转,且外套管7顶部由与所述中套管6螺接的螺母Ⅱ4进行轴向限位,底部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上盖板15;
[0007]所述中套管6上部连接穿过外套管7向外伸出的中控制棒14,中控制棒14下方设有与外套管7连接向外伸出的外控制棒13;
[0008]所述阻尼阀体12上设有两对反向的通槽,内均装有阻尼阀和套于阻尼阀外部的锥形预紧弹簧8,其小端支撑阀门9,大端支撑通槽;所述阻尼阀为伸张阀或流通阀;所述上盖板15上开有与一对通槽位置重合的圆形通孔,重合处阻尼阀体12内部装有伸张阀,用于控制伸张行程时的流体流通;所述下盖板16上开有与另一对通槽位置重合的圆形通孔,重合处阻尼阀体12内部装有流通阀,用于控制压缩行程时的流体流通。
[0009]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管7为长圆柱管,其底部设有一扇形盘状的上盖板15,上盖板15设有两个间隔90
°
,与阻尼阀体12的通槽大小相同的圆形通孔;所述外套管7上部开有一螺纹孔,外控制棒13一端沿水平方向插入该螺纹孔,与外套管7螺纹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外套管7,螺纹孔的上部开有一扇形通槽,所述中控制棒14能够通过该扇形通槽向外伸出。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中套管6为长圆柱管,其底部加工有螺纹,螺纹上方设有六边形柱,
中套管6上端开有一螺纹孔,所述中控制棒14一端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外套管7的扇形通槽插入该螺纹孔与中套管6螺纹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外套管7,中套管6的顶部加工有螺纹,与螺母Ⅱ4配合,用于固定外套管7的轴向位置。
[0011]进一步地,所述内柱11为长圆柱棒,其底部有一形状和上盖板相同的下盖板16,内柱11上端加工有螺纹,与螺母Ⅰ2配合,用于固定中套管6,螺纹上方内柱11的顶部为轴径较小的圆柱结构,用于焊接上吊环1。
[0012]进一步地,所述阻尼阀体12呈圆柱筒状,中间有六边形通槽,该六边形通槽和中套管6的六边形柱配合,用于固定阻尼阀体12,阻尼阀体12的边缘有两对通槽,四个通槽对称分布,所述通槽端部呈圆台形,圆台上方由上到下由大小两个圆柱通槽连接而成。
[0013]进一步地,所述螺母Ⅱ4与外套管7之间以及所述螺母Ⅰ2与中套管6之间分别加装垫片Ⅱ5和垫片Ⅰ3,在确定位置之后该螺母Ⅱ4焊接在中套管6上,螺母Ⅰ2焊接在内柱11上。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制棒14和外控制棒13旋转时能够分别控制下盖板16和上盖板15相对于阻尼阀体12的位置,控制阻尼油液的流通面积,进而控制减震器的阻尼力的大小。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中套管6的六边形柱与长圆柱管形成一台肩,所述阻尼阀体12通过中套管6的台肩和螺母Ⅲ10进行轴向定位。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阻尼可控的双向作用筒式减震器活塞,通过旋转控制外套管、中套管、内柱的相对位置控制阻尼阀的流通面积,进而可以分别控制减震器压缩行程、伸张形成的阻尼力;其控制可以参考外部环境或路面输入,可以应用于车身振动智能化控制。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9]图1本技术阻尼可控的双向作用筒式减震器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

图3阻尼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

图5外控制棒旋转状态图;
[0022]图6

图7外控制棒原位状态图;
[0023]图8外套管上扇形通槽结构示意图;
[0024]图9上盖板结构示意图;
[0025]图10上盖板旋转状态图;
[0026]图11上盖板原位状态图;
[0027]图12下盖板旋转状态图;
[0028]图13下盖板原位状态图;
[0029]图14中套管上端结构示意图;
[0030]图15中套管下端结构示意图;
[0031]图16阀门结构示意图;
[0032]图17阀门

预紧弹簧示意图;
[0033]图18中控制棒和外控制棒控制流程图。
[0034]图中,1.上吊环2.螺母Ⅰ3.垫片Ⅰ4.螺母Ⅱ5.垫片Ⅱ6.中套管7.外套管8.预紧弹簧9.阀门10.螺母Ⅲ11.内柱12.阻尼阀体13.外控制棒14.中控制棒15.上盖板16.下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8]如图1

图18所示,本技术阻尼可控的双向作用筒式减震器活塞,主要由中套管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尼可控的筒式减震器活塞,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中套管(6)、外套管(7)、内柱(11)以及阻尼阀体(12)构成;所述内柱(11)顶部与上吊环(1)焊接固定,底部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下盖板(16);所述中套管(6)套于所述内柱(11)的外部,能够相对内柱(11)旋转,且中套管(6)顶部由与内柱(11)螺接的螺母Ⅰ(2)进行轴向限位,底部与所述阻尼阀体(12)配合,且中套管(6)末端与设置于所述阻尼阀体(12)内部的螺母Ⅲ(10)螺接;所述外套管(7)套于所述中套管(6)外部,能够相对中套管(6)旋转,且外套管(7)顶部由与所述中套管(6)螺接的螺母Ⅱ(4)进行轴向限位,底部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上盖板(15);所述中套管(6)上部连接穿过外套管(7)向外伸出的中控制棒(14),中控制棒(14)下方设有与外套管(7)连接向外伸出的外控制棒(13);所述阻尼阀体(12)上设有两对反向的通槽,内均装有阻尼阀和套于阻尼阀外部的锥形预紧弹簧(8),其小端支撑阀门(9),大端支撑通槽;所述阻尼阀为伸张阀或流通阀;所述上盖板(15)上开有与一对通槽位置重合的圆形通孔,重合处阻尼阀体(12)内部装有伸张阀,用于控制伸张行程时的流体流通;所述下盖板(16)上开有与另一对通槽位置重合的圆形通孔,阻尼阀体(12)内部装有流通阀,用于控制压缩行程时的流体流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尼可控的筒式减震器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7)为长圆柱管,其底部设有一扇形盘状的上盖板(15),上盖板(15)设有两个间隔90
°
,与阻尼阀体(12)的通槽大小相同的圆形通孔;所述外套管(7)上部开有一螺纹孔,外控制棒(13)一端沿水平方向插入该螺纹孔,与外套管(7)螺纹连接,另一端向外伸出外套管(7),螺纹孔的上部开有一扇形通槽,所述中控制棒(14)能够通过该扇形通槽向外伸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文库吴骁陈志勇李鑫鹏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