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枕张拉设备
[0001]本技术属于轨枕生产
,具体是一种轨枕张拉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铁路现代化发展,枕木逐渐被混凝土预制的轨枕代替,随着铁路系统的建设,轨枕用量巨大,轨枕作为铁路车辆的承载构件,生产预制需要内置预应力筋,目前,我国生产混凝土轨枕的专业设备很少,一般采用小型张拉机进行独立连接,单独张拉,效率低,质量差,不同轨枕规格兼容性差,张拉精度无法保证,同步性差,自动化程度低下,设备及生产工艺的低劣,轨枕不具备大规模流水化作业条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了解决轨枕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规模化生产的问题,专利技术一种轨枕张拉设备。
[0004]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5]轨枕张拉设备,包括模具、张拉杆、张拉机构,模具外侧设置张拉杆,对应模具外侧张拉杆设置有张拉机构,张拉机构包括双根张拉机构、四根张拉机构,模具内设置用于浇筑轨枕的多个成型容腔,每个成型容腔内设置六根预应力钢筋与张拉杆连接,单个容腔的模具左侧张拉端为两个相邻的张拉杆,同一单个容腔的模具右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轨枕张拉设备,包括模具、张拉杆、张拉机构,模具外侧设置张拉杆,对应模具外侧张拉杆设置有张拉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机构包括双根张拉机构、四根张拉机构,所述模具内设置用于浇筑轨枕的多个成型容腔,每个成型容腔内设置六根预应力钢筋与张拉杆连接,单个容腔的模具左侧张拉端为两个相邻的张拉杆,同一单个容腔的模具右侧张拉端为四个相互临近的张拉杆,模具左端设置双根张拉机构,模具右端设置四根张拉机构,所述双根张拉机构包括:推缸一(6)、架体一(1)、移动梁一(3)、双根张拉装置(7),所述移动梁一(3)上分布设置若干双根张拉装置(7),每个双根张拉装置(7)设置有与两个相邻张拉杆适配对接的张拉锁紧孔道,所述移动梁一(3)滑动设置于架体一(1),所述架体一(1)设置推缸一(6)驱动移动梁一(3)滑动对接张拉杆,所述四根张拉机构包括:架体二(14)、移动梁二(15)、推缸二(17)、四根张拉装置(18),所述移动梁二(15)上分布设置若干四根张拉装置(18),每个四根张拉装置(18)设置有与四个张拉杆适配对接的张拉锁紧孔道,所述移动梁二(15)滑动设置于架体二(14),所述架体二(14)设置推缸二(17)驱动移动梁二(15)滑动对接张拉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枕张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双根张拉装置(7)之间设置有链板,所述相邻的四根张拉装置(18)之间设置有链板,所述链板两端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移动梁一(3)、移动梁二(15)分别固定设置有下压板,所述下压板适配设置有上压板,所述双根张拉装置(7)、四根张拉装置(18)分别设置固定杆孔并穿设固定杆,固定杆的杆头外露,下压板和上压板压合固定固定杆,所述链板的连接孔与固定杆的杆头适配,所述相邻的双根张拉装置(7)之间设置链板约束相邻的双根张拉装置(7)之间距离,所述相邻的四根张拉装置(18)之间设置链板约束相邻的四根张拉装置(18)之间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枕张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根张拉装置(7)包括:后板(701)、前板(702)、连板(703)、双连板、压力传感器、拉杆、马达、连接扳手套、链接头、位移传感器,后板(701)、前板(702)之间通过连板(703)连接,前板(702)设置相邻的两个连接扳手套(709),所述连接扳手套(709)用于引进张拉杆实现螺母的旋拧,连接扳手套(709)设置有外齿,前板(702)还设置有齿轮箱和两个马达,两马达通过齿轮箱分别驱动啮合两连接扳手套外齿使其旋转,后板(701)、前板(702)之间设置两矩形空腔,两空腔内各设置链接头,链接头设置对接张拉杆端的内孔,链接头内孔还设置插板槽及伸缩插板实现张拉杆的锁紧,后板(701)设置张拉缸和穿板而过的两个拉杆,每个拉杆设置独立动力的张拉缸驱动其张拉位移,拉杆一端与链接头固定,拉杆另一端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朝林,张正宁,毕胜,隋斌,王梦,尤瑞林,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高行液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