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1575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09:35
一种节能减排装置,设置在燃烧单元的进风口,且包含固定于所述进风口的壳体单元,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单元内的供料单元。所述壳体单元沿轴向方向延伸且围绕界定用于容装助燃溶液的容置空间。所述供料单元沿所述轴向方向延伸且穿于所述壳体单元,并包括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且接触所述助燃溶液的第一端,及相反于所述第一端且位于所述壳体单元外并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之间所形成的压力差,以驱动所述助燃溶液自所述第二端排出,并从所述进风口流入引擎,将水气电解为氢气及氧气,产生二次燃烧的效果以提升燃烧效率,并减少排污量。并减少排污量。并减少排污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节能减排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内燃机或外燃机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节能减排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一般的内燃机是让空气由进气管进入气缸内与燃料混合燃烧,再利用空气受热膨胀后的动能来带动机械装置运作,是一种将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为动能的动力装置。然而,诸如天然气、汽油、柴油等燃料在内燃机燃烧时会产生较多的污染物,例如悬浮微粒、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对于环境与健康都是一大威胁。再者,一般的内燃机如汽油引擎,制式的零件规格已决定了耗油量与燃烧效率,而使用者也不容易进行零件的替换或调整,导致旧型引擎的耗油量与燃烧效率跟不上现今标准。因此,碍于内燃机不易修改与替换的情形,使用者如何在不更改内燃机结构的情况下,以减少耗油量与排污量,并提升燃烧效率,已成为相关厂商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卸较方便,且能产生二次燃烧以提升燃烧效率,并降低排污量的节能减排装置。
[0004]本技术节能减排装置,适用于设置在燃烧单元的进风口,且包含壳体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单元内的供料单元,及连接所述壳体单元的固定单元。所述壳体单元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具有底壁、由所述底壁的外周缘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围绕壁,及相反于所述底壁且衔接所述围绕壁的顶壁。所述底壁、所述围绕壁与所述顶壁共同界定出用于容装助燃溶液的容置空间。所述供料单元沿所述轴向方向延伸且穿设于所述顶壁,并包括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且用于吸收所述助燃溶液的第一端,及相反于所述第一端且位于所述主壳体外并适用于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之间形成压力差,以驱动所述助燃溶液自所述第二端排出。所述固定单元设置于所述主壳体上,并用于固定所述主壳体与所述进风口之间的相对位置。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06]较佳地,前述的节能减排装置,其中,所述助燃溶液的成分选自纳米白金触媒、基础油或其组合。
[0007]较佳地,前述的节能减排装置,其中,所述主壳体还具有由所述顶壁远离所述底壁且沿所述轴向方向延伸,并围绕所述第二端的延伸壁。
[0008]较佳地,前述的节能减排装置,其中,所述延伸壁形成内螺纹,所述壳体单元还包括形成与所述内螺纹相啮合的外螺纹且可脱离地连接所述延伸壁的盖体。
[0009]较佳地,前述的节能减排装置,其中,所述固定单元设置于所述主壳体沿所述轴向方向中央处。
[0010]较佳地,前述的节能减排装置,其中,所述固定单元包括套设于所述主壳体的外周
围的定位环,及连接所述定位环且可被操作地夹持物体的夹扣件。
[0011]较佳地,前述的节能减排装置,其中,定义通过所述主壳体并沿所述主壳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轴心线、平行所述进风口的辅助面,及由所述轴心线沿垂直所述辅助面的方向投影至所述辅助面所形成的投影线,所述轴心线与所述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呈30度。
[0012]较佳地,前述的节能减排装置,其中,适用于设置在引擎上的所述进风口上,所述引擎包括壁面,及衔接所述壁面并围绕形成所述进风口的进气管道,所述固定单元固定于所述进气管道上,定义通过所述主壳体并沿所述主壳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轴心线、平行所述壁面的辅助面,及由所述轴心线沿垂直所述辅助面的方向投影至所述辅助面所形成的投影线,所述轴心线与所述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呈30度。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供料单元通过虹吸原理,以驱动所述助燃溶液流至所述第二端,并与空气混合而流动至所述燃烧单元内电解空气中的水气,以促成二次燃烧,藉此提高燃烧效率,并大幅减少废气排出至外界的量,达到节省燃油消耗及较低空污的功效。再者,由于所述壳体单元与所述供料单元的结构较简单且不占空间,因而通过所述固定单元即可轻易地固定所述壳体单元与所述进风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拆装上较为方便,而能提升组装便利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一个使用情景示意图,说明本技术节能减排装置的实施例设置在空气过滤网的进风口的情况;
[0015]图2是一侧视角度的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壳体单元及供料单元;
[0016]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固定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单元上的方式;及
[0017]图4是一使用情景示意图,说明所述实施例设置在引擎的进风口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19]参阅图1至图3,为本技术节能减排装置的一实施例,适用于设置在一燃烧单元的一进风口10。所述燃烧单元为内燃机或外燃机,诸如车用引擎、锅炉等,但不以此为限,下述将以车用引擎为例说明。所述进风口10可为进气歧管或空气过滤网的入风口,但不以此为限,只要供空气流动至所述燃烧单元即可。图1是以设置于空气过滤网为例子,以便说明。所述实施例包含一壳体单元2、一设置于所述壳体单元2内的供料单元3,及一连接所述壳体单元2的固定单元4。
[0020]所述壳体单元2包括一以透光材料所制成的主壳体21,及一可脱离地连接所述主壳体21的一端的盖体22。所述主壳体21具有一底壁211、一由所述底壁211的外周缘沿一轴向方向D延伸的围绕壁212、一相反于所述底壁211且衔接所述围绕壁212的顶壁213,及一由所述顶壁213远离所述底壁211并沿所述轴向方向D延伸且形成一内螺纹S1的延伸壁214。所述底壁211、所述围绕壁212与所述顶壁213共同界定出一用于容装一助燃溶液L的容置空间E。所述盖体22形成一与所述内螺纹S1相啮合的外螺纹S2,因而可脱离地连接于所述延伸壁214。所述助燃溶液L的成分选自纳米白金触媒、基础油或其组合,但不以此为限,也可为其
它具有助燃性质的溶液。所述助燃溶液L可将空气中的水气电解为可自燃的氢气及可助燃的氧气,以产生二次燃烧的效果而能提高燃烧效率,并减少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及空气悬浮粒子(PM2.5)等污染物的排放。
[0021]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助燃溶液L可根据不同的引擎排气量,调配成不同的浓度,并调制成不同的颜色以利分辨,例如:当引擎排气量在600c.c.至1500c.c.时,所述助燃溶液L的浓度较低,并调制成红色溶液表示;当引擎排气量在1501c.c.至2400c.c.时,所述助燃溶液L的浓度较前者高,并调制成绿色溶液;当引擎排气量在2401c.c.至3500c.c.时,所述助燃溶液L的浓度较前者高,并调制成蓝色溶液;当引擎排气量在3501c.c.至4500c.c.时,所述助燃溶液L的浓度相当高,并调制成黄色溶液,以此类推。通过上述预先划分为不同颜色的所述助燃溶液L,以便于客户针对不同需求选购。
[0022]所述供料单元3较佳为芯棒而能吸收所述助燃溶液L,且沿所述轴向方向D延伸并穿设于所述顶壁213。所述供料单元3包括一位于所述容置空间E且用于接触并吸取所述助燃溶液L的第一端31,及一相反于所述第一端31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减排装置,适用于设置在燃烧单元的进风口;其特征在于:壳体单元,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具有底壁、由所述底壁的外周缘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围绕壁,及相反于所述底壁且衔接所述围绕壁的顶壁,所述底壁、所述围绕壁与所述顶壁共同界定出用于容装助燃溶液的容置空间;供料单元,沿所述轴向方向延伸且穿设于所述顶壁,并包括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且用于吸收所述助燃溶液的第一端,及相反于所述第一端且位于所述主壳体外,并适用于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之间形成压力差,以驱动所述助燃溶液由所述第一端往所述第二端流动并排出;及固定单元,设置于所述主壳体上,并用于固定所述主壳体与所述进风口之间的相对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减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还具有由所述顶壁远离所述底壁且沿所述轴向方向延伸,并围绕所述第二端的延伸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减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壁形成内螺纹,所述壳体单元还包括形成与所述内螺纹相啮合的外螺纹且可脱离地连接所述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汉光
申请(专利权)人:先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