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循环冲击疲劳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1188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2 2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循环冲击疲劳试验装置,包括:底座、夹持组件、垂直设置在底座上且位于夹持组件两侧的支撑板、垂直设置在底座上且与支撑板平行的导向杆、设置在支撑板顶端且用于驱动夹持组件沿支撑板升降的升降驱动组件、套设在导向杆上且用于控制夹持组件开闭的开闭组件、以及套设在导向杆上且被夹持组件夹持的冲击组件;开闭组件位于冲击组件的上方,且冲击组件与导向杆滑动连接,夹持组件位于开闭组件和冲击组件之间;底座上设置有试验放置组件,试验放置组件与冲击组件相对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升降驱动组件、夹持组件、开闭组件、冲击组件以及试验放置组件,提高了冲击疲劳试验装置的循环效率,同时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度。准确度。准确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循环冲击疲劳试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击疲劳试验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循环冲击疲劳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冲击疲劳指在固定或不固定的循环冲击载荷作用下,零部件表面发生裂纹的萌生、积累甚至材料剥落或断裂的失效现象,其也是生活中普遍发生的疲劳形式之一。特别是设备运行中产生的或环境条件带来的振动是造成零部件间发生刚性冲击的关键因素,为社会的工业生产活动带来了大量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0003]在机械设备中,设备上的零部件等会经常受到循环冲击作用,例如,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自身的振动会对零部件造成循环冲击,或者设备所在环境的干扰也会对零部件造成循环冲击;该循环冲击往往导致零部件出现疲劳损伤,进而对设备的性能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由此,得到零部件的抗冲击疲劳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0004]现有技术中,在测试零部件的抗冲击疲劳性能中,通常可以采用冲击疲劳试验装置,冲击疲劳试验装置通过例如摆锤、冲锤等循环撞击目标从而模拟循环冲击作用。然而,发现,上述方案中,利用摆锤或冲锤等方式模拟循环冲击作用往往循环频率较低、实验误差大,并且试验装置占据空间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循环冲击疲劳试验装置,以解决现有冲击疲劳试验机循环效率低、实验误差大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自动循环冲击疲劳试验装置,包括:底座、夹持组件、垂直设置在底座上且位于夹持组件两侧的支撑板、垂直设置在底座上且与支撑板平行的导向杆、设置在支撑板顶端且用于驱动夹持组件沿支撑板升降的升降驱动组件、套设在导向杆上且用于控制夹持组件开闭的开闭组件、以及套设在导向杆上且被夹持组件夹持的冲击组件;
[0008]开闭组件位于冲击组件的上方,且冲击组件与导向杆滑动连接,夹持组件位于开闭组件和冲击组件之间;
[0009]底座上设置有试验放置组件,试验放置组件与冲击组件相对应。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将试验件预先放置在底座上的试验放置组件上,启动升降驱动组件,并通过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夹持组件沿支撑板升降,夹持组件用于夹持导向杆上的冲击组件,夹持后的冲击组件随着夹持组件沿支撑板升降,开闭组件位于夹持组件的上方用于限制夹持组件的位置的同时使夹持组件松开冲击组件,此时冲击组件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冲击试验放置组件上的的试验件,直至试验件破坏或者损伤达到标准,从而实现对试验件的冲击疲劳试验。升降驱动组件可以持续的升降,并通过上下移动带动夹持组件升降,当夹持组件下移到冲击组件的位置时对冲击组件进行夹持,夹持后向上升,
并通过开闭组件驱使夹持组件开启,从而对试验放置组件上的试验件进行冲击实验;通过设置升降驱动组件、夹持组件、开闭组件、冲击组件以及试验放置组件,提高了冲击疲劳试验装置的循环效率,同时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度。
[0011]进一步地,夹持组件包括与升降驱动组件连接的连接座、以及分别贯穿连接座并与连接座转动连接的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连接座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转动位置的凸块,第一夹持柄与第二夹持柄呈弯折结构,且第一夹持柄与第二夹持柄相对设置,第一夹持柄与第二夹持柄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连接座与升降驱动组件连接,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呈弯折结构,通过弯折结构和开闭组件共同作用可以驱使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沿连接座转动。当夹持组件夹持冲击组件后在升降驱动机构的作用下上升,当移动到开闭组件的位置后,开闭组件驱使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绕连接座转动并松开冲击组件,当夹持装置在升降驱动组件的作用下下降时,通过复位弹簧使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复位,凸块用于限制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的转动位置。
[0013]进一步地,第一夹持柄的弯折位置和第二夹持柄的弯折位置分别与凸块接触,第一夹持柄的弯折端和第二夹持柄的弯折端分别与开闭组件相匹配。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的弯折位置与凸块接触,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的弯折端与开闭组件相匹配,使开闭组件能顺利地驱使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绕连接座转动。
[0015]进一步地,开闭组件包括套设在导向杆上的固定板、以及套设在导向杆上且位于固定板两端的限位环,固定板上开设有梯形定位孔,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分别与梯形定位孔相匹配。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固定板和限位环,限位环用于限制固定板的位置并使固定板能固定在导向杆上,设置梯形定位孔与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相匹配,是为了使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的接触面圆滑过渡且绕连接座转动而不至出现局部应力过大的情况。在梯形定位孔以及升降驱动组件的联合作用下,实现夹持组件的开启,开启后的夹持组件能顺利松开冲击组件。
[0017]进一步地,冲击组件包括套设在导向杆上的滑动板、以及设置在滑动板上并与导向杆滑动连接的轴承,滑动板上设置有夹持部,夹持部包括贯穿设置在滑动板上的连接块、设置在连接块顶端的连接杆、以及设置在连接杆顶端的半圆球块,半圆球块的直径大于连接杆的杆径,半圆球块的球面与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相对应。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滑动板上设置轴承,使滑动板能顺利沿导向杆滑动;夹持部上的连接块、连接杆、以及半圆球块,半圆球块的球面与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相对应,方便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能顺利沿半圆球块移动并将连接杆进行夹持,半圆球块的直径大于连接杆的杆径,夹持连接杆后,不容易松脱,结构简单可靠。
[0019]进一步地,试验放置组件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定位块、以及设置在定位块顶端的定位环,定位块上开设有凹槽,定位环上开设有与连接块尺寸相匹配的通孔,通孔与所述凹槽连通并形成用于放置试验件的放置腔。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定位块上设置凹槽,凹槽用于放置试验件,定位环上设置通孔,方便冲击组件上的连接块能顺利通过通孔并与试验件接触,从而实
现对试验件的冲击疲劳试验。
[0021]进一步地,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的端部分别设置卡槽,第一夹持柄的卡槽和第二夹持柄的卡槽之间形成夹持腔,夹持腔与半圆球块相对应。
[00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的端部设置卡槽,卡槽之间形成夹持腔,实现对夹持部进行夹持,结构简单可靠。
[0023]进一步地,第一夹持柄与第二夹持柄上分别设置有支杆,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在支杆上并与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连接。
[00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支杆,复位弹簧套设在支杆上并分别与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连接,复位弹簧用于驱使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复位,支杆用于避免复位弹簧在使用过程中在弹性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提高了复位效果。
[0025]进一步地,导向杆设置有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循环冲击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夹持组件(2)、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且位于所述夹持组件(2)两侧的支撑板(3)、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且与所述支撑板(3)平行的导向杆(4)、设置在所述支撑板(3)顶端且用于驱动所述夹持组件(2)沿所述支撑板(3)升降的升降驱动组件(5)、套设在所述导向杆(4)上且用于控制所述夹持组件(2)开闭的开闭组件(6)、以及套设在所述导向杆(4)上且被所述夹持组件(2)夹持的冲击组件(7);所述开闭组件(6)位于所述冲击组件(7)的上方,且所述冲击组件(7)与所述导向杆(4)滑动连接,所述夹持组件(2)位于所述开闭组件(6)和所述冲击组件(7)之间;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试验放置组件(8),所述试验放置组件(8)与所述冲击组件(7)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循环冲击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2)包括与所述升降驱动组件(5)连接的连接座(21)、以及分别贯穿所述连接座(21)并与所述连接座(21)转动连接的第一夹持柄(22)和第二夹持柄(23),所述连接座(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夹持柄(22)和所述第二夹持柄(23)转动位置的凸块(24),所述第一夹持柄(22)与所述第二夹持柄(23)呈弯折结构,且所述第一夹持柄(22)与所述第二夹持柄(2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夹持柄(22)与所述第二夹持柄(23)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2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循环冲击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柄(22)的弯折位置和所述第二夹持柄(23)的弯折位置分别与所述凸块(24)接触,所述第一夹持柄(22)的弯折端和所述第二夹持柄(23)的弯折端分别与所述开闭组件(6)相匹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循环冲击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组件(6)包括套设在所述导向杆(4)上的固定板(61)、以及套设在所述导向杆(4)上且位于所述固定板(61)两端的限位环(62),所述固定板(61)上开设有梯形定位孔(63),所述第一夹持柄(22)和所述第二夹持柄(23)分别与所述梯形定位孔(63)相匹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循环冲击疲劳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之平田珈玮钟一震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