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的瞬态可调畸变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0362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2 23: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气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的瞬态可调畸变发生装置,属于燃气轮机加力燃烧室技术领域;每个耦合叶片具有六个独立驱动机构,经调节机构可以实时对不同耦合叶片安装角、扭转角度和冷却气流量温度独立调整,以真实发动机机动的速率即时产生实际加力燃烧室进口存在的温度分布和余旋角非均匀分布的复杂极端耦合流场。耦合叶片尾缘可扭转扩大了可生成温度不均匀流场轮廓模式范围,自由度高的耦合叶片对高余旋角区域的复现能力增强,无须对畸变流场轮廓进行降阶近似,可以在不停机情况下于时间空间尺度上获得目标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畸变进气流场,实现了瞬态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畸变模拟。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畸变模拟。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畸变模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进气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的瞬态可调畸变发生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燃气轮机加力燃烧室
,具体是一种进气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的瞬态可调畸变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把传统涡轮部件的支撑装置划分到加力燃烧室中进行一体化设计,因此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进口截面前移到涡轮动力出口截面。加力燃烧室的进气条件更加恶劣,由于涡轮工作上不均匀性及涡轮叶片旋转产生的尾流作用,导致进气余旋角度在径向和周向都存在不均匀性;涡轮出口温度分布不均匀由冷却气对涡轮壁面进行冷却和主燃烧室不连续的燃油喷射产生。上述各种因素共同导致了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进口为强余旋角度非均匀(非均匀进气余旋角和非均匀进气温度分布)进气条件,是影响加力燃烧室稳定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0003]真实飞行条件下,加力燃烧室进口气流参数同时存在进气余旋角度和进气温度分布畸变,其流场并不是两种畸变流场的简单叠加,传统的余旋畸变发生装置只能产生单一的进气畸变流场,不能同时模拟两种畸变流场耦合对加力燃烧室作用效果。现有的一些可调节的余旋或温度畸变发生装置产生的流场只是对真实进口流场的降阶近似,不能复现实际飞行工况下瞬态复杂极端的畸变流场,无法满足未来在研究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畸变特性以及实时模拟进气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畸变流场的试验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公开了一种进气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的瞬态可调畸变发生装置,该装置为一种叶片扭转角度和安装角以及叶片尾缘释放冷气流量温度可智能调节的进气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畸变发生装置,解决目前无法实时生成加力燃烧室进口真实工况下复杂极端余旋角和温度沿径向及周向不均匀分布的耦合进气流场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进气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的瞬态可调畸变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环形机匣,所述的环形机匣内部设置若干耦合叶片;所述的耦合叶片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叶片前缘、叶片主体以及斜向设置的叶片尾缘;叶片尾缘充当了冷却气喷嘴,其可扭转扩大了可生成温度不均匀流场轮廓模式范围。可扭转叶片尾缘作为冷却气释出部件将进气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畸变耦合,解决目前加力燃烧室无法实时生成真实工况下复杂极端余旋角和温度沿径向及周向不均匀分布的耦合进气流场问题。
[0006]所述的叶片尾缘分为四个尾缘段,分别为第一尾缘段、第二尾缘段,第三尾缘段,第四尾缘段;各尾缘段之间无相互影响作用;所述的空心柱形旋转机构包括第一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第二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第三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第四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第一尾缘段、第二尾缘段,第三尾缘段,第四尾缘段分别和第一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第二空心柱
形旋转机构,第三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第四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焊接;所述的第一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第二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第三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第四空心柱形旋转机构分别通过四个通过第二弧形开孔穿过外部机匣与步进电机相连,通过设定程序输出调节信号驱动空心柱形旋转机构沿第二弧形开孔中心线在
±
30
°
范围做周向旋转,实现耦合叶片尾缘角度沿径向方向可实时调节。
[0007]进一步,叶片尾缘内部设置矩形流道;空心柱形旋转机构内部设置空心柱形机构流道;具体的,所述的第一尾缘段、第二尾缘段,第三尾缘段,第四尾缘段中心分别对应存在第一矩形流道,第二矩形流道,第三矩形流道,第四矩形流道;所述的第一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第二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第三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第四空心柱形旋转机构中心分别对应存在第一空心柱形机构流道,第二空心柱形机构流道,第三空心柱形机构流道,第四空心柱形机构流道。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矩形流道,第二矩形流道,第三矩形流道,第四矩形流道与第一空心柱形机构流道,第二空心柱形机构流道,第三空心柱形机构流道,第四空心柱形机构流道对应相相连,通过对各个空心柱形机构流道提供流量温度可调的冷却气,经过各尾缘矩形流道释出,冷却气速度应和高温主流速度保持近似相等以抑制温度梯度耗散,进而在叶片尾沿形成轮廓明显的温度不均匀流场。
[0009]进一步,所述的叶片前缘端部焊接有第一柱形旋转机构,第二柱形旋转机构,空心柱形旋转机构;所述的第一柱形旋转机构同时和叶片主体铰接;所述的第一柱形旋转机构与叶片前缘连接处设置第一弧形开孔,第一柱形旋转机构通过第一弧形开孔穿过外部机匣与步进电机相连,通过设定程序输出调节信号驱动第一柱形旋转机构沿第一弧形开孔中心线做周向旋转,实现耦合叶片的叶片前缘在
±
15
°
范围内实时调节;所述的第二柱形旋转机构同时和叶片主体焊接,所述的第二柱形旋转机构与叶片前缘连接处设置圆形开孔,第二柱形旋转机构通过圆形开孔与步进电机相连接,通过设定程序输出调节信号驱动第二柱形旋转机构沿固定轴做周向旋转,实现耦合叶片安装角在
±
25
°
范围内实时调节。
[0010]进一步,所述的耦合叶片的叶片前缘、叶片主体、第一尾缘段、第二尾缘段,第三尾缘段,第四尾缘段构成六个独立驱动机构,实现了耦合叶片扭转角度沿径向可调。
[0011]进一步,所述的耦合叶片平面形状呈锥形,以保持从叶根到叶尖的恒定稠度,每个叶片组件可拆卸,以便进行维护或更换。
[0012]进一步,所述的第一弧形开孔、第二弧形开孔均使用弧形密封片作为密封装置,弧形密封片的角度为第一弧形开孔、第二弧形开孔角度的两倍以上;所述的圆形开孔和第二柱形旋转机构之间使用石墨填料封严作为密封措施。
[0013]本专利技术中叶片前缘和柱形旋转机构焊接,所述的柱形旋转机构同时和叶片主体铰接,柱形旋转机构通过弧形开孔穿过外部机匣可与步进电机相连,通过设定程序输出调节信号驱动柱形旋转机构沿弧形开孔中心线做周向旋转,实现耦合叶片前缘角度在
±
15
°
范围内实时调节。所述的叶片主体和柱形旋转机构焊接,柱形旋转机构通过外部机匣圆形开孔与步进电机相连接,通过设定程序输出调节信号驱动柱形旋转机构沿固定轴做周向旋转,实现耦合叶片安装角在
±
25
°
范围内实时调节。所述的叶片尾缘分为四个尾缘段,各尾缘段之间无相互影响作用,所述的各尾缘段分别和所属的空心柱形旋转机构焊接,空心柱
形旋转机构通过弧形开孔穿过外部机匣与步进电机相连,通过设定程序输出调节信号驱动各个柱形旋转机构沿弧形开孔中心线在
±
30
°
范围做周向旋转,实现耦合叶片尾缘角度沿径向方向可实时调节。
[0014]叶片尾缘段中心存在矩形流道,所述的矩形流道和空心柱形旋转机构中流道相连,通过对各个空心柱形机构提供流量温度可调的冷却气,经过各尾缘流道释出,冷却气速度应和高温主流速度保持近似相等以抑制温度梯度耗散,进而形成轮廓明显的温度不均匀流场。装置中各耦合叶片三个部分所匹配的步进电机由自动控制终端程序操控,可同时驱动所有叶片功能,控制终端存储有所需的余旋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的瞬态可调畸变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环形机匣(1),所述的环形机匣(1)内部设置若干耦合叶片(2);所述的耦合叶片(2)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叶片前缘(3)、叶片主体(4)以及斜向设置的叶片尾缘(5);所述的叶片尾缘(5)可扭转;所述的叶片尾缘(5)分为四个尾缘段,分别为第一尾缘段(5

1)、第二尾缘段(5

2),第三尾缘段(5

3),第四尾缘段(5

4);各尾缘段之间无相互影响作用;所述的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包括第一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1),第二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2),第三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3),第四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4);第一尾缘段(5

1)、第二尾缘段(5

2),第三尾缘段(5

3),第四尾缘段(5

4)分别和第一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1),第二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2),第三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3),第四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4)焊接;所述的第一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1),第二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2),第三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3),第四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4)分别通过四个通过第二弧形开孔(11)穿过外部机匣(1)与步进电机相连,通过设定程序输出调节信号驱动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沿第二弧形开孔(11)中心线在
±
30
°
范围做周向旋转,实现耦合叶片尾缘(5)角度沿径向方向可实时调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进气余旋角度和温度分布耦合的瞬态可调畸变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叶片尾缘(5)内部设置矩形流道(13);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内部设置空心柱形机构流道(14);具体的,所述的第一尾缘段(5

1)、第二尾缘段(5

2),第三尾缘段(5

3),第四尾缘段(5

4)中心分别对应存在第一矩形流道(13

1),第二矩形流道(13

2),第三矩形流道(13

3),第四矩形流道(13

4);所述的第一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1),第二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2),第三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3),第四空心柱形旋转机构(8

4)中心分别对应存在第一空心柱形机构流道(14

1),第二空心柱形机构流道(14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云鹏张举星颜应文张萍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