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0294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2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该胎面部具有构成为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该胎面部具有至少一条在该接地面开口的槽。该槽具有:突起区域,该突起区域具备在与该槽内空间相接的槽壁面上呈点状分散而突出的多个微小突起。该微小突起的从该槽壁面起的突出高度H与该槽的从该接地面起的槽深度L1之比H/L1为0.01~0.09。该微小突起的与该微小突起的突出方向正交的宽度W与该槽的槽宽度L2之比W/L2为0.002~0.02。比W/L2为0.002~0.02。比W/L2为0.002~0.0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胎面部具有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0002]在充气轮胎中,为了确保在潮湿路面的排水性能,有时设置如下胎面花纹:在胎面部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多条主槽,在环岸部具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条横纹槽。通过设置有这样的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能确保排水性能,提高在潮湿路面的驾驶稳定性。
[0003]然而,当在胎面部设置主槽、横纹槽时,在接地面内空气在槽内流动,由此产生声音,噪音性能容易恶化。在此,若为了抑制噪音性能的恶化而减少主槽、横纹槽的槽体积,则排水性能会降低。像这样,排水性能与噪音性能为二律背反关系。
[0004]以往,已知一种在轮胎胎面表面具有在轮胎周向上相连的多条纵槽的充气轮胎,在该充气轮胎中,在纵槽的槽底,以沿着轮胎周向重复凹凸的花纹设置有高度不同的突起(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轮胎中,可认为,不仅可以对气柱管共鸣音,也可以对因泵送作用而产生的噪声发挥效果,能降低轮胎的车外噪声。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

2112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9]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中,为了发挥上述效果,需要在槽内设置大的突起。因此,大幅减少设置于胎面部的槽的槽体积,无法确保排水性能,由此湿地性能降低。
[0010]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胎面部具有槽的充气轮胎中,不损害排水性能而提高噪音性能。
[0011]技术方案
[0012]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为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胎面部,具有构成为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
[0013]所述胎面部具有至少一条在所述接地面开口的槽,
[0014]所述槽具有:突起区域,具备在与所述槽内空间相接的槽壁面上呈点状分散配置,从所述槽壁面突出的多个微小突起,
[0015]所述微小突起的从所述槽壁面起的突出高度H与所述槽的从所述接地面起的槽深度L1之比H/L1为0.01~0.09,
[0016]所述微小突起的与所述微小突起的突出方向正交的宽度W与所述槽的槽宽度L2之比W/L2为0.002~0.02。
[0017]优选的是,所述突出高度H与所述宽度W之比H/W为0.3~30。
[0018]优选的是,所述微小突起具有所述微小突起的与所述突出方向正交的截面的面积随着远离所述槽壁面而变小的大致锥台形状,
[0019]所述微小突起的顶端处的所述截面的面积S1与所述微小突起的沿着所述槽壁面的所述截面的面积S2之比S1/S2为0.01~0.8。
[0020]优选的是,所述微小突起的沿着所述槽壁面的截面的面积的合计在沿着所述槽壁面的所述突起区域的面积中所占的凸面积比为0.1~1.0。
[0021]优选的是,所述突起区域内的所述微小突起的密度为每1mm2所述突起区域五个以上。
[0022]优选的是,所述突起区域具有所述密度不同的多个区域。
[0023]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区域以位于所述槽的槽深度方向的越深的位置的区域所述密度越大的方式沿着所述槽深度方向配置。
[0024]优选的是,所述槽具有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多条周向主槽,
[0025]所述突起区域设置于所述周向主槽中的、至少从轮胎中心线起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位于所述接地面的轮胎宽度方向长度的40%的长度的中心区域内的周向主槽。
[0026]优选的是,所述突起区域设置于所述槽壁面中的至少槽底的表面。
[0027]优选的是,所述微小突起以成为在与所述接地面和所述槽壁面的边界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多列的方式在所述槽壁面上分散配置。
[0028]专利技术效果
[0029]根据上述的方案,在胎面部具有槽的充气轮胎中,能不损害排水性能而提高噪音性能。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剖面的轮胎剖视图。
[0031]图2是表示在图1的充气轮胎中应用的胎面花纹的一个例子的图。
[0032]图3是表示突起区域的一个例子的图。
[0033]图4的(a)是说明微小突起的突出高度与槽的槽深度的关系的图,图4的(b)是说明微小突起的宽度与槽的槽宽度的关系的图。
[0034]图5是表示突起区域的改进例的图。
[0035]图6是表示突起区域的改进例的图。
[0036]图7是说明微小突起的形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后述的各种实施方式。
[0038](轮胎的整体说明)
[0039]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称为轮胎)10的,沿着轮胎径向剖切出的剖面的轮胎剖视图。
[0040]轮胎10例如是轿车用轮胎。轿车用轮胎是指JATMA YEAR BOOK 2012(日本汽车轮胎协会规格)的A章所规定的轮胎。此外,也能适用于B章所规定的小型卡车用轮胎和C章所
规定的卡车以及公共汽车用轮胎。
[0041]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宽度方向是与轮胎10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代表轮胎赤道面的轮胎中心线CL的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靠近轮胎中心线CL的一侧。轮胎周向是以轮胎10的旋转轴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向。轮胎径向是与轮胎10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外侧是指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径向内侧是指靠近所述旋转轴的一侧。
[0042](轮胎构造)
[0043]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轮廓剖视图。轮胎10具备:胎面部10T,具有胎面花纹;一对胎圈部10B;以及一对胎侧部10S,设置在胎面部10T的两侧,与一对胎圈部10B和胎面部10T连接。
[0044]轮胎10具有帘布层12、带束层14和胎圈芯16作为骨架构件,在这些骨架构件的周围,主要具有胎面橡胶构件18、胎侧橡胶构件20、胎圈填充胶构件22、轮辋缓冲橡胶构件24以及内衬橡胶构件26。
[0045]帘布层12由卷绕于一对圆环状的胎圈芯16之间,成为环形状的、由用橡胶包覆有机纤维而成的帘布材料构成。帘布材料卷绕于胎圈芯16的周围,延伸至胎面橡胶构件18的胎肩区域的轮胎径向内侧。在帘布层12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由两片带束材料14a、14b构成的带束层14。带束层14是在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规定的角度,例如倾斜20~30度配置的钢帘线包覆橡胶而成的构件,下层的带束材料14a比上层的带束材料14b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长。两层带束材料14a、14b的钢帘线的倾斜方向互为逆向。由此,带束材料14a、14b成为交错层,抑制由填充的气压导致的帘布层12的膨胀。
[0046]在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胎面橡胶构件18,在胎面橡胶构件18的两端部连接有胎侧橡胶构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胎面部,所述胎面部具有构成为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所述胎面部具有至少一条在所述接地面开口的槽,所述槽具有:突起区域,所述突起区域具备在与所述槽内空间相接的槽壁面上呈点状分散配置,从所述槽壁面突出的多个微小突起,所述微小突起的从所述槽壁面起的突出高度H与所述槽的从所述接地面起的槽深度L1之比H/L1为0.01~0.09,所述微小突起的与所述微小突起的突出方向正交的宽度W与所述槽的槽宽度L2之比W/L2为0.002~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突出高度H与所述宽度W之比H/W为0.3~3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微小突起具有所述微小突起的与所述突出方向正交的截面的面积随着远离所述槽壁面而变小的大致锥台形状,所述微小突起的顶端处的所述截面的面积S1与所述微小突起的沿着所述槽壁面的所述截面的面积S2之比S1/S2为0.01~0.8。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微小突起的沿着所述槽壁面的截面的面积的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间健太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