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器件外延工艺及包括其形成的外延层的半导体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的源漏区外延工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器件的关键尺寸(CD)越来越小,器件的工艺节点达28nm以下时,往往需要在源漏区采用嵌入式外延层来改变沟道区的应力,从而提高载流子的迁移率并从而提高器件的性能。
[0003]请参阅图1a至图1d,图1a至图1d为现有技术的嵌入式外延层形成过程中器件剖面示意图,如图1a所示,通常在器件的伪栅极结构120形成之后,在半导体衬底100的伪栅极结构120的两侧自对准形成凹槽110,凹槽通常为∑型结构或U型结构,如下以U型结构凹槽110为例说明。
[0004]伪栅极结构120通常为栅介质层和多晶硅栅的叠加结构。随着技术的发展,在28nm工艺节点以下栅极结构通常采用HKMG结构,HK表示高介电常数层即栅介质层采用高介电常数层,MG表示金属层。采用HKMG时,通常先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伪栅极结构,伪栅极结构由栅介质层和多晶硅栅叠加而成,之后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器件外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S1:提供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表面形成有多个伪栅极结构,通过刻蚀工艺在伪栅极结构的两侧自对准形成凹槽;S2:通过外延工艺在凹槽的内侧表面形成初始籽晶层,由于<100>与<110>晶面生长速度不同,形成的初始籽晶层位于凹槽底部的厚度较厚,而侧壁较薄;S3:进行刻蚀工艺,纵向刻蚀初始籽晶层,以将初始籽晶层的底部减薄,而形成籽晶层;S4:通过外延工艺在籽晶层上形成主体层,主体层将凹槽填充;以及S5:通过外延工艺在主体层上形成盖埋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外延工艺,其特征在于,通过干法刻蚀工艺形成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外延工艺,其特征在于,凹槽为∑型结构或U型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外延工艺,其特征在于,初始籽晶层的底部厚度为15nm至30nm之间,籽晶层的底部厚度为5nm至15nm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外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步骤S4和步骤S5中的外延工艺为选择性外延工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外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工艺温度范围在500度~800度之间,压力在1torr~100torr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外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工艺使用的气体包括SiH2Cl2或SiH4,GeH4,PH3,HCL,H2,N2,其中H2,N2为载气,载气H2,N2的流量在1slm~50slm之间,其它气体流量在1sccm~1000sccm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外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籽晶层、主体层和盖埋层为锗硅外延层,锗硅外延层为形成PMOS管的源漏嵌入式外延层,以提高PMOS管的沟道区的空穴迁移率,PMOS管的源区和漏区形成于所述锗硅外延层中,其内形成有锗硅外延层的两凹槽之间形成有PMOS管的伪栅极结构或栅极结构,所述伪栅极结构为栅介质层和多晶硅栅的叠加结构,所述栅极结构为栅介质层和金属栅的叠加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外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籽晶层、主体层和盖埋层为锗硅硼外延层,锗硅硼外延层为形成PMOS管的源漏嵌入式外延层,以提高PMOS管的沟道区的空穴迁移率,PMOS管的源区和漏区形成于所述锗硅硼外延层中,其内形成有锗硅硼外延层的两凹槽之间形成有PMO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火金,邓钦,刘厥扬,胡展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