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1489988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包括:微针,该微针包含基底以及位于基底上的针尖,且所述微针主要由交联的海藻酸钠构成;背衬,与所述基底相结合,且所述背衬中与针尖相对应的部分为镂空部。该微针贴片可长时间作用于皮肤,且其用于透皮给药时,药物可通过作用于皮肤上的溶胀的微针吸水后的孔道,进入皮肤微孔吸收至体内,由此增加药物在透皮给药时的生物利用度。在给药结束后,微针可被完整地取出,不会增加体内的代谢负担,并且避免了可溶材料在体内蓄积,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该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明还公开了该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明还公开了该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经皮给药是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可改善患者依从性,同时避免胃肠道药物分解,提高生物利用度,并消除皮下注射带来的疼痛。角质层的存在从药物分子量和药物水溶性限制其适用范围,仅少数药物可以通过透皮方式进行给药,且给药效率有限。近年来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微针给药的研究进程被快速推进。微针阵列是一种微创设备,可以无痛地穿过皮肤角质层,辅助药物在经皮给药途径中穿过屏障,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微针具有可批量生产,成本低廉,适用药物众多,患者可自主给药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0003]微针的研究众多,以微针的溶解性能可分为溶解微针和不可溶解微针。溶解微针在应用于临床前,需要对可溶解于皮内的成分进行代谢和消除途径的研究,判断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由此会不可避免地延迟商业化进程。不可溶解微针多由金属,单晶硅或高分子为材料组成,微针在应用于皮肤后可被完整地移除,在体内不产生材料蓄积并减轻材料代谢负担。由此,目前在临床应用中仍以不可溶解微针为主。常用的不可溶微针在辅助药物透皮时,需要在微针移除后涂抹或敷贴药物,使药物通过微针形成的皮肤孔道。皮肤上的微孔道在移除微针时开始愈合,微针孔道的存留时间受皮肤自修复的限制,使药物透皮吸收的整体效率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该透皮微针贴片中不含活性物质,且施药后,在移除该透皮微针贴片后,无需再涂抹或敷贴药物促进药物的吸收即可获得好的生物利用度。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的应用。
[0007]为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8]一种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包括:
[0009]微针,该微针包含基底以及位于基底上的针尖,且所述微针主要由交联的海藻酸钠构成;
[0010]背衬,与所述基底相结合,且所述背衬中与针尖相对应的部分为镂空部。
[0011]该透皮微针贴片中,基底和针尖可一体成型,也可分别成型,具体可根据不同的工艺进行选择。此外,该微针主要由交联的海藻酸钠构成,可以理解成该微针的主体部分为交联的海藻酸钠。
[0012]进一步地,所述交联的海藻酸钠为由海藻酸钠与原位交联剂交联而成的结构。采
用该体系得到的交联的海藻酸钠作为微针主体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很好的施加于皮肤内;同时,其对皮肤无刺激,安全无害;此外,该交联的海藻酸钠具有较高的溶胀度,能很好的将活性物质给入皮下,具有高的生物利用度;最后,该微针不溶于水,给药时,可随取随停,能很好的控制给药量。
[0013]进一步地,所述交联的海藻酸钠由海藻酸钠水溶液与原位交联剂的水溶液混合成均匀的水溶液后,交联而成。
[0014]进一步地,所述原位交联剂为依地酸钙钠和葡萄糖酸内酯的混合;其中,所述依地酸钙钠与葡萄糖酸内酯的摩尔比为1:0.8~1:1.2。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微针在保证具有高溶胀度的条件下,微针具有高的强度且皮肤刺激性更小。
[0015]进一步地,所述原位交联剂的水溶液中,依地酸钙钠的浓度为0.3

1.0mol/L。
[0016]进一步地,所述海藻酸钠水溶液与原位交联剂的水溶液的体积比为20:1~4:1。
[0017]进一步地,所述海藻酸钠水溶液的固含量为12

25%。
[0018]进一步地,所述原位交联剂中,葡萄糖酸内酯与异地酸钙钠摩尔比为0.8~1.2。
[0019]进一步地,所述微针中还包含致孔剂。致孔剂的存在有助于皮内水分子进入上段针尖基质内部,调控药物释放速率。
[0020]进一步地,所述致孔剂的添加量占微针总重量的0.1~10wt%。
[0021]进一步地,所述致孔剂选自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铵、聚乙烯吡咯烷酮、透明质酸及其钠盐、纤维素类衍生物、海藻糖、麦芽糖、环糊精类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2]进一步地,背衬为背衬膜。背衬膜的选择以能够很好的与微针基底结合为准。
[0023]为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24]一种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5]将海藻酸钠水溶液与原位交联剂的水溶液混合,形成均匀的混合液;
[0026]将该混合液置于微针模具上,抽真空,使溶液填充模具针孔的同时完成海藻酸钠交联,干燥;
[0027]将干燥后得到的微针从模具上取下,并将基底与背衬结合。
[0028]进一步地,所述干燥为吹风干燥,时间优选为20

40min。
[0029]进一步地,在注液成型时,根据交联剂的不同添加量,抽真空时间为15

30min。
[0030]为达到上述第三个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31]一种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在透皮给药中的应用。
[0032]进一步地,该应用包括如下步骤:
[0033]将该透皮微针贴片的微针施加于人体皮肤内;
[0034]通过背衬的镂空部,向微针上施加活性物质;
[0035]待给药完毕,取出该透皮微针贴片,即可。
[0036]本专利技术中,活性物质可为药物、药物乳膏、药物凝胶等。其中、所述药物可为可溶性药物和不可溶性药物。不可溶性药物可为脂溶性药物如生育酚、抗真菌/细菌药物等;可溶性药物可为水溶酸性药物如L

抗坏血酸、水溶性中性药物如氨甲环酸、水溶性碱如苦参碱、多肽类药物如艾塞那肽、多糖类药物如肝素、核酸类药物如三氮唑核苷等。
[003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3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可长时间作用于皮肤,且其用于透皮给药
时,药物可通过作用于皮肤上的溶胀的微针吸水后的孔道,进入皮肤微孔吸收至体内,由此增加药物在透皮给药时的生物利用度。在给药结束后,微针可被完整地取出,不会增加体内的代谢负担,并且避免了可溶材料在体内蓄积,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40]图1示出实施例1中海藻酸钠溶胀微针的荧光显微镜图。
[0041]图2示出实施例1中海藻酸钠溶胀微针吸水后的荧光显微镜图。
[0042]图3示出实施例4、6、8中海藻酸钠溶胀微针辅助透过L

抗坏血酸的经皮渗透曲线。
[0043]图4示出实施例4、6、8中海藻酸钠溶胀微针辅助透过氨甲环酸的经皮渗透曲线。
[0044]图5示出实施例4、6、8中海藻酸钠溶胀微针辅助透过苦参碱的经皮渗透曲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可溶的透皮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微针,该微针包含基底以及位于基底上的针尖,且所述微针主要由交联的海藻酸钠构成;背衬,与所述基底相结合,且所述背衬中与针尖相对应的部分为镂空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皮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的海藻酸钠为由海藻酸钠与原位交联剂交联而成的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皮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的海藻酸钠由海藻酸钠水溶液与原位交联剂的水溶液混合成均匀的水溶液后,交联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皮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原位交联剂为依地酸钙钠和葡萄糖酸内酯的混合;其中,所述依地酸钙钠与葡萄糖酸内酯的摩尔比为1:0.8~1:1.2;优选地,所述原位交联剂的水溶液中,依地酸钙钠的浓度为0.3

1.0mol/L。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皮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海藻酸钠水溶液与原位交联剂的水溶液的体积比为20:1~4: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皮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海藻酸钠水溶液的固含量为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云华周泽荃张锁慧杨国忠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微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