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转换器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8844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转换器,包括壳体、电路板、支撑件、散热块、导热件以及电子元件,所述壳体具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具有开口端,所述电路板封盖所述开口端,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底部,所述散热块固定于所述支撑件远离收容腔的底部一端,所述导热件贴设于所述散热块远离所述支撑件一端,所述电子元件的一面与所述导热件抵接,所述电子元件的另一面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通过在所述壳体中开设所述支撑件,同时在所述支撑件上贴设所述导热块以及所述散热件,以协助所述电子元件散热,提高所述电子元件散热效率。提高所述电子元件散热效率。提高所述电子元件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转换器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转换器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车载转换器中的电子元器件越来越多,对散热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效的进行散热是业内重点关注的问题,车载转换器中的电子元器件通常固定在电路板上,电子元器件的散热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转换器及汽车,用于解决所述电子元器件在所述车载转换器中的散热问题。
[0004]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转换器,包括壳体、电路板、支撑件、散热块、导热件以及电子元件,所述壳体具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具有开口端,所述电路板封盖所述开口端,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底部,所述散热块固定于所述支撑件远离收容腔的底部一端,所述导热件贴设于所述散热块远离所述支撑件一端,所述电子元件的一面与所述导热件抵接,所述电子元件的另一面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
[0005]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之间连接筋,所述第一支撑柱、所述连接筋和所述第二支撑柱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设置沿所述散热块的方向延伸。
[0006]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柱具有远离所述收容腔底部的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柱具有远离所述收容腔底部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面靠近所述收容腔底部。
[0007]其中,所述连接筋具有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柱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柱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朝向所述散热块的第一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一支撑面平齐,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朝向所述散热块的第二端面,第二端面与第二支撑面平齐。
[0008]其中,所述连接筋还具有弯折端面,所述弯折端面连接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
[0009]其中,所述散热块包括第一散热部、第二散热部和弯折部,所述第一散热部、所述第二散热部和所述弯折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散热部贴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面和第一端面,所述第二散热部贴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面和第二端面,所述弯折部贴合所述弯折端面。
[0010]其中,所述车载转换器还包括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支撑柱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支撑柱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散热块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部上,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第二散热部上,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插入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插入所述第二定位孔。
[0011]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周侧面为锥面,所述锥面的外径沿着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0012]其中,所述电子元件与所述导热件抵接的一面部分贴合。
[0013]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载转换器。
[0014]本申请中,通过在所述壳体中开设所述支撑件,同时在所述支撑件上贴设所述导热块以及所述散热件,以协助所述电子元件散热,提高所述电子元件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载转换器的分解示意图。
[0017]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载转换器的剖面示意图。
[0018]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支撑件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块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载转换器100,包括壳体10、电路板70、支撑件20、散热块30、导热件50以及电子元件,所述壳体10具有收容腔10a,所述收容腔10a具有开口端,所述电路板70封盖所述开口端,所述支撑件20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底部11,所述散热块30固定于所述支撑件20远离收容腔10a的底部一端,所述导热件50贴设于所述散热块30远离所述支撑件20一端,所述电子元件60的一面与所述导热件50抵接,所述电子元件60的另一面与电路板70固定连接。
[0022]具体的,所述支撑件20凸设于所述收容腔底部11,所述支撑件20与所述壳体10一体成型,使得所述支撑件20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所述散热块30为钣金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同时具备较好的稳固性,所述散热块30贴合于所述支撑件20,所述散热块30朝向所述底部的一面的面积大于所述支撑件20朝向所述电路板70的一面的面积,且完全覆盖所述支撑件20朝向所述电路板70的一面,所述导热件50为导热硅胶,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所述导热件50为可型变结构,所述导热件50完全贴设于所述散热块30朝向所述电路板70的一面上,所述电子元件60为电容,所述电子元件60朝向所述底部的一面贴合于所述导热件50上,可以理解的,所述导热件50设置于所述散热块30与所述电子元件60之间,以防止所述电子元件60与所述散热块30直接抵接造成磨损,同时所述导热件50还可以增大所述电子元件60的散热效果,所述电子元件60背向所述底部的一面与所述电路板70贴合,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所述电子元件60固定于所述电路板70上,所述电路板70盖设于所述开口端上,使得所述电
子元件60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0a中。
[0023]本申请中,通过在所述壳体10的收容腔底部11增设所述支撑件20,增加所述电子元件60的稳定性,同时在所述支撑件20上贴设有所述散热块30和所述导热件50,所述电子元件60抵接于所述导热件50上,以提高所述电子元件60的散热效率。
[0024]进一步的,请参阅图2,所述支撑件20包括第一支撑柱21、第二支撑柱22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柱21与所述第二支撑柱22之间连接筋23,所述第一支撑柱21、所述连接筋23和所述第二支撑柱22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撑柱21与所述第二支撑柱22设置朝所述散热块30的方向延伸。
[0025]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撑柱21和所述第二支撑柱22为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柱21与所述第二支撑柱22为错位设置,所述连接筋23呈L字型,所述连接筋2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柱21的周侧面,所述连接筋2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柱22的周侧面上,所述连接筋23用以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柱21和所述第二支撑柱22,使得所述支撑件20的结构紧固一体,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20还可以通过卡接、粘接等方式安装在所述收容腔10a的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路板、支撑件、散热块、导热件以及电子元件,所述壳体具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具有开口端,所述电路板封盖所述开口端,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底部,所述散热块固定于所述支撑件远离收容腔的底部一端,所述导热件贴设于所述散热块远离所述支撑件一端,所述电子元件的一面与所述导热件抵接,所述电子元件的另一面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载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之间的连接筋,所述第一支撑柱、所述连接筋和所述第二支撑柱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设置沿所述散热块的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车载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具有远离所述收容腔底部的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柱具有远离所述收容腔底部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相对所述第二支撑面靠近所述收容腔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车载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具有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柱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柱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朝向所述散热块的第一端面,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平齐,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朝向所述散热块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文冀江宝迪吴壬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