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施工的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前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8755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施工的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前池结构,包括拦渣坎(1),拦渣坎(1)一侧通过第一连接段(2)与拦污栅段(5)相连,另一侧通过第二连接段(3)与施工道路(4)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2)和第二连接段(3)设置为坡,所述拦渣坎(1)顶面高程高于水库淤沙设计高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降低水流流速,减少水漩涡形成量,进而减少局部水头损失系数,达到降低水头损失量的目的。低水头损失量的目的。低水头损失量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施工的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前池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施工的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前池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电网规模容量持续增大,为解决电网的调峰问题,开发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是增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高供电质量及提高电力系统本身经济性最经济和运用最方便的手段。进、出水口是抽水蓄能电站输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水口和出水口是合一的,进流时称为进水口,出流时称为出水口,水流呈复杂的双向流动。进/出水口出流时,将隧洞来流通过扩散段和调整段扩散调整形成满足过栅要求的流速分布;进流时,将库盆水流汇集入隧洞,适应变幅较大的库水位,不产生有害环流或漩涡。
[0003]进、出水口是抽水蓄能电站的咽喉,控制着进出流的水力条件,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站的安全和经济效益。进、出水口水力特性比较复杂,如果进、出水口体型设计不当,出流时水流扩散过程中,在壁面会产生脱流、回流等现象,从而加大了水头损失,不仅会造成抽水蓄能电站效率的下降,而且还影响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0004]此外,通常进、出水口拦渣坎在施工期完成后,前往进、出水口洞内的施工道路会被隔断开,施工车辆无法通过,需考虑在护坦垫渣铺路或另外规划施工道路(见图3)。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施工的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前池结构。本技术可降低水流流速,减少水漩涡形成量,进而减少局部水头损失系数,达到降低水头损失量的目的。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便于施工的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前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拦渣坎,拦渣坎一侧通过第一连接段与拦污栅段相连,另一侧通过第二连接段与施工道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设置为坡,所述拦渣坎顶面高程高于水库淤沙设计高程。
[0008]进一步的:所述拦渣坎坎顶位置为弧形段,且两侧与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平顺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为车辆可通行的缓坡,均由拦渣坎坎顶向下倾斜设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拦污栅段底板结构高程与施工道路高程一致或接近一致,所述拦污栅段底板结构高程低于拦渣坎顶面高程。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表面浇筑混凝土。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的前池结构通过优化体型,可降低水流流速,减少水漩涡形成量,进而减少局部水头损失系数,达到降低水头损失量的目的;并且,本技术还能够有效降低
进、出水口水头损失,且提高了施工的灵活性及施工效率,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布置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典型剖面图;
[0016]图3是进、出水口前池段施工期的典型剖面图。
[0017]附图标记:1

拦渣坎;2

第一连接段;3

第二连接段;4

施工道路;5

拦污栅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
[0020]如图1至2所示,一种便于施工的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前池结构,包括拦渣坎1,拦渣坎1一侧通过第一连接段2与拦污栅段5相连,另一侧通过第二连接段3与施工道路4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2和第二连接段3设置为坡,不仅便于施工期车辆进出,在运行期水流流态较好,可减少水头的损失,所述拦渣坎1顶面高程高于水库淤沙设计高程。
[0021]所述拦渣坎1坎顶位置为弧形段,且两侧与第一连接段2和第二连接段3平顺连接。设置弧形段可改善出水流态、降低水头损失量。所述弧形段的长度在75m~100m之间。
[0022]所述第一连接段2和第二连接段3为与水平面具有20
°
夹角的车辆可通行的缓坡,均由拦渣坎1坎顶向下倾斜设置,便于过车。
[0023]所述拦污栅段5底板结构高程与施工道路4高程一致或接近一致,所述拦污栅段5底板结构高程低于拦渣坎1顶面高程。
[0024]所述第一连接段2和第二连接段3表面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可对第一连接段2和第二连接段3进行面层保护。
[0025]依据本技术的描述及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制造或使用本技术的一种便于施工的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前池结构,并且能够产生本技术所记载的积极效果。
[0026]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施工的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前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拦渣坎(1),拦渣坎(1)一侧通过第一连接段(2)与拦污栅段(5)相连,另一侧通过第二连接段(3)与施工道路(4)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2)和第二连接段(3)设置为坡,所述拦渣坎(1)顶面高程高于水库淤沙设计高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施工的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前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渣坎(1)坎顶位置为弧形段,且两侧与第一连接段(2)和第二连接段(3)平顺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施工的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裘杭杰余雪松李高会郑全春鲍利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