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7639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膜组件,包括膜壳和膜元件,所述膜壳上设有原料侧接口、尾气侧接口和渗透侧接口,所述膜元件设置于所述膜壳内,所述膜元件的渗透气端接口与所述渗透侧接口连接,所述膜元件的尾气端接口设有安全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在膜元件尾气端设置安全阀,当膜组件经受反向压差时,可通过安全阀泄压,使渗透侧和原料侧压力达到平衡,确保膜组件不受损害。害。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膜组件


[0001]本技术属于膜分离
,具体涉及一种卷式气体分离膜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在化工生产中,膜分离技术是实现混合气体分离的一项重要技术。膜组件是实现膜分离的核心部件,其中螺旋卷式膜组件在有机烃分离领域应用最为广泛。混合气从卷式膜组件的原料侧进入,沿轴向流经膜表面,透过膜的渗透气螺旋向地汇入多孔中心管,由渗透侧排出;未透过膜的截留气从尾气侧排出。
[0003]实际应用过程中,膜组件的原料侧与渗透侧之间会形成一定压差,保持这种正向的合理压差,有利于混合气的分离。但现有膜组件缺乏安全防护措施,由于一些特殊情况或人为原因导致渗透侧压力高于原料侧压力时,形成的反向压差易造成膜组件损坏,甚至导致生产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究设计一种带有安全阀的卷式膜组件,来解决传统膜组件缺乏安全防护措施,膜两侧形成反向压差时易造成膜组件损坏的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0005]一种膜组件,包括膜壳和膜元件,所述膜壳上设有原料侧接口、尾气侧接口和渗透侧接口,所述膜元件设置于所述膜壳内,所述膜元件的渗透气端接口与所述渗透侧接口连接,所述膜元件的尾气端接口设有安全阀。
[0006]优选地,所述安全阀包括阀体、阀瓣和弹簧,所述阀体与所述膜元件的尾气端接口连接,所述阀体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阀瓣和弹簧设置于所述阀体内,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阀瓣上,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阀瓣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阀体抵接,所述弹簧收缩的方向为所述阀瓣脱离所述阀体的方向。
[0007]优选地,所述阀体内设有导向座,所述阀瓣包括密封块、连杆和受压块,所述密封块能与所述阀体的内壁闭合密封,所述连杆贯穿所述导向座,所述连杆远离所述膜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密封块连接,所述连杆靠近所述膜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受压块连接,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连杆上,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导向座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受压块抵接。
[0008]优选地,所述受压块与弹簧焊接。
[0009]优选地,所述膜元件的渗透气端安装有密封圈。
[0010]优选地,所述膜元件的尾气端接口与所述安全阀之间通过卡箍连接,所述膜元件的渗透气端接口与所述渗透侧接口之间通过卡箍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膜组件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中改变了现有膜元件尾气端的盲板结构,采用在膜元件尾气端设置安全阀,安全阀与膜元件内的中心管连通,当膜组件经受反向压差时,可通过安全阀泄压,使渗透侧和原料侧压力达到平衡,确保膜组件不受损害。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中安全阀关闭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技术中安全阀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技术中膜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膜壳;2、膜元件;3、安全阀;4、密封圈;5、卡箍;11、原料侧接口;12、尾气侧接口;13、渗透侧接口;21、中心管;22、渗透气端接口;23、尾气端接口;31、阀体;32、阀瓣;33、弹簧;311、导向座;321、密封块;322、连杆;323、受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1

4所示,一种膜组件,包括膜壳1和膜元件2。膜壳1的内部为空腔结构,膜壳1的一端设有原料侧接口11和渗透侧接口13,另一端设有尾气侧接口12。膜元件2设置于膜壳1内,本实施例中选用卷式膜元件,膜元件2内设有中心管21,中心管21沿膜元件2轴向设置,进入膜元件2内的原料气经膜分离后,渗透气通过中心管21排出,截留气经过膜元件2的尾气端,由膜壳1的尾气侧接口12排出。中心管21靠近原料侧接口11的一端为渗透气端接口22,其与渗透侧接口13密封连接,渗透气通过渗透侧接口13排出膜壳1外。中心管21靠近尾气侧接口12的一端为尾气端接口23,尾气端接口23处设有安全阀3。安全阀3可以避免出现因反向压差而损坏膜元件2的现象。
[0018]渗透气端接口22与渗透侧接口13之间通过卡箍5连接,尾气端接口23与安全阀3之间通过卡箍5连接。利用卡箍5连接方便,并且能保证中心管21与安全阀3和渗透侧接口13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泄漏。
[0019]膜元件2的渗透气端安装有密封圈4,本实施例中选用Y型密封圈。密封圈4能防止原料气绕过膜元件2,而直接从膜壳1的空腔排出。
[0020]如图2、3所示,安全阀3包括阀体31、阀瓣32和弹簧33,阀体31内部为空腔结构,阀瓣32和弹簧33设置于阀体31内。阀体31的外径与膜元件2的尾气端接口23的外径一致,阀体31的内径与膜元件2的尾气端接口23的内径一致。阀体内设有导向座311,阀瓣32包括密封块321、连杆322和受压块323,密封块321能与阀体31的内壁闭合密封,由此阻止阀体31内腔导通。连杆322贯穿导向座311,连杆322远离中心管21的一端与密封块321连接,连杆322靠近中心管21的一端与受压块323连接。弹簧33套设于连杆322上,连杆322和弹簧33均沿中心管21的轴向设置,弹簧33的一端与导向座311抵接,另一端与受压块323焊接,弹簧33收缩的方向为密封块321脱离阀体31的方向。中心管21内的气压过大时,通过受压块323压缩弹簧33,由连杆322带动密封块321逐渐脱离出阀体31内腔,气体从密封块321与阀体31之间的缝隙排出,完成泄压。具体的,密封块321可为圆台形结构,密封块321的底部直径小于阀体31的外径。
[0021]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正常操作过程中,原料气从膜壳1的原料侧接口11进入膜元件2,沿轴向经过膜表面,未透过膜的截留气从膜元件2的尾气端排出,经由膜壳1的尾气侧接口12导出;渗透气汇入中心管21,从渗透气端接口22排出,并经由与之相连的渗透侧接口13导出膜组件。一旦操作过程中产生反向压差,比如不当操作将带压原料气从渗透侧导入膜组件时,与尾气端接口23相连的安全阀3的阀瓣32,会在气体压力作用下打开,气体
沿图3所示方向从阀体31与阀瓣32间的缝隙排出膜元件2,压力得以释放,从而使渗透侧和原料侧压力达到平衡,确保膜组件不受损害。操作停止,反向压差消除,阀瓣32随着弹簧33回弹复位,与阀体31闭合密封。
[0022]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膜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膜壳(1)和膜元件(2),所述膜壳(1)上设有原料侧接口(11)、尾气侧接口(12)和渗透侧接口(13),所述膜元件(2)设置于所述膜壳(1)内,所述膜元件(2)的渗透气端接口(22)与所述渗透侧接口(13)连接,所述膜元件(2)的尾气端接口(23)设有安全阀(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阀(3)包括阀体(31)、阀瓣(32)和弹簧(33),所述阀体(31)与所述膜元件(2)的尾气端接口(23)连接,所述阀体(31)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阀瓣(32)和弹簧(33)设置于所述阀体(31)内,所述弹簧(33)套设于所述阀瓣(32)上,所述弹簧(33)的一端与所述阀瓣(32)抵接,所述弹簧(33)的另一端与所述阀体(31)抵接,所述弹簧(33)收缩的方向为所述阀瓣(32)脱离所述阀体(31)的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31)内设有导向座(3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长亮丛奎春王颖杨晓邢巍巍吴磊周静魏艳娟刘宇孟兆伟杜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欧科膜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