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油螺杆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6536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油螺杆压缩机,包括壳体;压缩机主体;所述压缩机主体的螺杆转子布置在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一侧,所述压缩机主体的轴承部和变速装置布置在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二侧;所述外壳壁设于所述内壳壁外以间隔界定出一容纳所述内壳壁的流动空间;所述流动空间包括下进液空间和上出液空间,所述上出液空间包括冷却液出口,所述下进液空间还包括连通所述上出液空间的第一进液空间和第二进液空间,所述冷却液进口分别接通第一进液空间和第二进液空间,所述第一进液空间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进液空间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二侧。应用本技术方案可提供冷却效果好的无油螺杆压缩机。油螺杆压缩机。油螺杆压缩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油螺杆压缩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无油螺杆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无油螺杆压缩机中,阳转子和阴转子不直接接触,其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阳转子通过同步齿轮带动阴转子旋转,同步齿轮在传输动力的同时,还确保了转子间隙,阳转子和阴转子。这里所谓的“无油”是指气体在压缩过程中完全不与油接触,但压缩机的轴承、同步齿轮等零部件仍然需要采用润滑油进行润滑,所以轴承和同步齿轮等零件仍然需要等冷,所以在无油螺杆压缩机结构中,对于中间转子与壳体的冷却,只能靠自然冷却,而目前现有的冷却方式是在壳体壁上铸水槽,不仅加大铸造工艺难度,效率低,冷却效果无法保证,另外,铸水槽的方式下油液流动无序,流向不确定,冷却有死角,在无油螺杆压缩机冷却效果差的时候会影响整体机器的能效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冷却效果好的无油螺杆压缩机。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油螺杆压缩机,包括
[0005]壳体;
[0006]压缩机主体;
[0007]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壁和外壳壁,所述压缩机主体布置在所述内壳壁内,所述压缩机主体包括一对以无油和非接触状态转动在内壳壁内的螺杆转子,所述压缩机主体还包括连接所述螺杆转子的轴承部和变速装置,所述轴承部和变速装置由润滑油进行润滑,所述螺杆转子布置在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一侧,所述轴承部和变速装置布置在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二侧;
[0008]所述外壳壁设于所述内壳壁外以间隔界定出一容纳所述内壳壁的流动空间;
[0009]所述流动空间包括上下分隔的下进液空间和上出液空间,所述下进液空间包括冷却液进口,所述上出液空间包括冷却液出口,所述下进液空间还包括沿所述内壳壁轴向两侧分隔并连通所述上出液空间的第一进液空间和第二进液空间,所述冷却液进口分别接通第一进液空间和第二进液空间,所述第一进液空间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进液空间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二侧。
[0010]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下进液空间和上出液空间连通于所述壳体的后侧。
[0011]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布置在所述流动空间内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前侧并延伸连接在所述内壳壁和外壳壁之间以分隔出所述下进液空间和上出液空间,所述第二隔板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第二隔板延伸在所述下进液空间以分隔出所述第一进液空间和第二进液空间。
[0012]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进口对应于所述第二隔板以能使冷却液分流至所述第一进液空间和第二进液空间。
[0013]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出口的高度至少与所述内壳壁的最高点齐平。
[0014]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壁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前侧的前安装开口,所述外壳壁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前安装开口的前安装盖板,所述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布置在所述前安装盖板上。
[0015]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壁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后侧的后安装开口,所述外壳壁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后安装开口的后安装盖板。
[0016]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前安装盖板和后安装盖板通过螺栓分别连接于所述前安装开口和后安装开口上。
[0017]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壁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前侧的前安装开口,所述外壳壁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前安装开口的前安装盖板,所述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布置在所述前安装盖板上,所述第一隔板延伸连接在所述前安装盖板和内壳壁之间,所述第二隔板连接在所述内壳壁上并朝向前安装盖板延伸。
[001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所述外壳壁设于所述内壳壁外以间隔界定出一容纳所述内壳壁的流动空间,所述流动空间包括上下分隔的下进液空间和上出液空间,所述下进液空间包括冷却液进口,所述上出液空间包括冷却液出口,所述下进液空间还包括沿所述内壳壁轴向两侧分隔并连通所述上出液空间的第一进液空间和第二进液空间,所述冷却液进口分别接通第一进液空间和第二进液空间,所述第一进液空间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进液空间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二侧,冷却液通过下进上出的构造以能使冷却液在填满下进液空间后再填充所述上出液空间,冷却液分流至第一进液空间和第二进液空间以能分别冷却所述螺杆转子、轴承部和变速装置,冷却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无油螺杆压缩机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无油螺杆压缩机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无油螺杆压缩机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无油螺杆压缩机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25]在下文中被用于描述附图的某些方向性术语,例如“内”、“外”、“上方”、“下方”和其它方向性术语,将被理解为具有其正常含义并且指正常看附图时所涉及的那些方向。除另有指明,本说明书所述方向性术语基本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常规方向。
[0026]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一个”、“第二”、“第二个”及其类似术语,在本技术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重要性,而是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其它部件进行区分。
[0027]参阅图1

图4,一种无油螺杆压缩机100,所述无油螺杆压缩机100包括壳体1和压
缩机主体2。所述壳体1包括内壳壁11和外壳壁12,所述压缩机主体2布置在所述内壳壁11内。所述内壳壁11概呈圆筒状并包括沿其轴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112,所述内壳壁11还围绕出内腔室113,所述内壳壁11还包括布置在上侧的进口部114和布置在下侧的出口部115,所述进口部114和出口部115连接所述内腔室113。
[0028]所述压缩机主体2包括一对以无油和非接触状态转动在所述内壳壁11的内腔室113的螺杆转子21,所述螺杆转子21在其外周部形成容积变化的气体通路的槽。所述螺杆转子21转动以能将从进口部114进入的空气压缩并从所述出口部115排出,其压缩原理和压缩过程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压缩机主体2还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开口111布置的驱动传动部22和靠近所述第二开口112布置的轴承部23和变速装置24,所述轴承部23和变速装置24通过润滑油进行润滑。所述内壳壁11包括盖接在所述第一开口111处的驱动盖板116,所述驱动盖板116用于容纳安装所述驱动传动部22,所述驱动传动部22连接驱动电机并驱动所述螺杆转子21转动,所述内壳壁11还包括盖接在所述第二开口112处的变速盖板117,所述变速盖板117用于容纳安装所述变速装置24。所述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油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压缩机主体;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壁和外壳壁,所述压缩机主体布置在所述内壳壁内,所述压缩机主体包括一对以无油和非接触状态转动在内壳壁内的螺杆转子,所述压缩机主体还包括连接所述螺杆转子的轴承部和变速装置,所述轴承部和变速装置由润滑油进行润滑,所述螺杆转子布置在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一侧,所述轴承部和变速装置布置在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二侧;所述外壳壁设于所述内壳壁外以间隔界定出一容纳所述内壳壁的流动空间;所述流动空间包括上下分隔的下进液空间和上出液空间,所述下进液空间包括冷却液进口,所述上出液空间包括冷却液出口,所述下进液空间还包括沿所述内壳壁轴向两侧分隔并连通所述上出液空间的第一进液空间和第二进液空间,所述冷却液进口分别接通第一进液空间和第二进液空间,所述第一进液空间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进液空间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内壳壁沿轴向的第二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油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下进液空间和上出液空间连通于所述壳体的后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油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布置在所述流动空间内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前侧并延伸连接在所述内壳壁和外壳壁之间以分隔出所述下进液空间和上出液空间,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永全苏小仕林思桥黄楠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东亚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