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无人子母机的子机水上应急救生胶囊模块,该结构包括一机身、一摄像头、若干个螺旋桨、一对起落架、一对机械手、一速溶袋和一救生圈,所述摄像头内嵌于所述机身,所述救生圈上安装有一自动充气装置以便使自动充气装置内的气体自动进入救生圈内进行填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救生圈快速充气被受困人员使用,极大的提高了救援效率,子机携带救生胶囊进行海上救援。且上述主流类型无人机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组装时间比本产品长,本产品在险情发生时不用组装时间,及拿及用,可第一时间对遇险人员进行救援。可第一时间对遇险人员进行救援。可第一时间对遇险人员进行救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无人子母机的子机水上应急救生胶囊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水上援救的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无人子母机的子机水上应急救生胶囊模块。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水上救援多为旋翼无人机配合挂载装置,可进行垂直起降,用于不同的用途,方便快捷,安全性高,能快速到达目的地,可用于救援。当发生险情时,由飞手抛出无人机,由无人机到达险情地,投放任务舱,任务舱中的救生胶囊中的物质遇水发生化学变化,使救生胶囊迅速膨胀成救生圈为落水人员提供救援。现有技术在无人机任务舱狭小的空间内要放置一个能提供一个成年人浮力的快速膨胀救生圈是有难度的。主流多数用现有的救生圈进行挂载,进行抛投,这种形式要求无人机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无人子母机的子机水上应急救生胶囊模块,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基于无人子母机的子机水上应急救生胶囊模块,包括一速溶袋和一救生圈,所述速溶袋连接在一对机械手的下端,所述救生圈容纳在所述速溶袋的内部,且所述救生圈上安装有一自动充气装置以便使自动充气装置内的气体自动进入救生圈内进行填充。
[0006]进一步地,所述自动充气装置包括气瓶、筒体、滑动缓冲装置和出口装置,所述气瓶与所述筒体均固定在所述救生圈上,且所述气瓶与所述筒体的左端开口处相连通,所述滑动缓冲装置容纳在所述筒体内,且所述滑动缓冲装置与所述气瓶的右端之间留有一间隙,所述出口装置与所述筒体的上端开口处相连接。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滑动缓冲装置包括压缩弹簧、速溶片、滑块和连接杆,所述滑块与所述筒体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速溶片与所述滑块的右端固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滑块的左端固接,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压在所述筒体的内侧壁与所述速溶片上。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上连接有用于刺破所述气瓶的刺针。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出口装置包括出气筒和连接管,所述出气筒安装在所述筒体的上端开口处,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出气筒的上端相连接。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筒体上开设有若干通孔。
[0011]进一步地,所述速溶袋上连接有一系带,一对机械手均与所述系带相连接。
[0012]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能够使救生圈快速充气被受困人员使用,极大的提高了救援效率,并且缩短了救援时间,保证了受困人员的人身安全,子机携带救生胶囊进行海上救援。且上述主流类型无人机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组装时间比本产品长,本产品在险情发生时不用组装时间,及拿及用,可第一时间对遇险人员进行救援。
附图说明
[001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救生圈的俯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自动充气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无人机蜂群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无人机蜂群的正视图。
[0019]图6为本技术的无人机蜂群未展开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列表:机身1、摄像头2、螺旋桨3、起落架4、机械手5、速溶袋6、系带61、救生圈7、自动充气装置8、气瓶81、筒体82、通孔821、压缩弹簧83、速溶片84、滑块85、连接杆86、刺针87、出气筒88、连接管89、圆柱型顶体10、飞控系统20、电调21、飞行桨叶22、GPS模块30、驱动电机40、快拆机构50、微型摄像头60、智能电池70。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2]参考图1至图6,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基于无人子母机的子机水上应急救生胶囊模块,其中,该子机结构包括一机身1、一摄像头2、若干个螺旋桨3、一对起落架4和一对机械手5,所述摄像头2内嵌于所述机身1,若干个螺旋桨3均通过相应的连接臂与所述机身1相连接,一对起落架4和一对机械手5分别连接在所述机身1下端的两侧,且一对机械手5位于一对起落架4之间,所述胶囊模块包括一速溶袋6和一救生圈7,所述速溶袋6连接在一对机械手5的下端,所述救生圈7容纳在所述速溶袋6的内部,且所述救生圈7上安装有一自动充气装置8以便使自动充气装置8内的气体自动进入救生圈7内进行填充。
[0023]优选的,所述自动充气装置包括气瓶81、筒体82、滑动缓冲装置和出口装置,所述气瓶81与所述筒体82均固定在所述救生圈7上,且所述气瓶81与所述筒体82的左端开口处相连通,所述滑动缓冲装置容纳在所述筒体82内,且所述滑动缓冲装置与所述气瓶81的右端之间留有一间隙,所述出口装置与所述筒体82的上端开口处相连接。
[0024]优选的,所述滑动缓冲装置包括压缩弹簧83、速溶片84、滑块85和连接杆86,所述滑块85与所述筒体82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速溶片84与所述滑块85的右端固接,所述连接杆86与所述滑块85的左端固接,所述压缩弹簧83的两端分别抵压在所述筒体82的内侧壁与所述速溶片84上。
[0025]优选的,所述连接杆86上连接有用于刺破所述气瓶81的刺针87。
[0026]优选的,所述出口装置包括出气筒88和连接管89,所述出气筒88安装在所述筒体82的上端开口处,所述连接管89与所述出气筒88的上端相连接。
[0027]优选的,所述筒体82上开设有若干通孔821。
[0028]优选的,所述速溶袋6上连接有一系带61,一对机械手5均与所述系带61相连接。
[0029]工作原理: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飞机进行手抛或在母机上进行抛投时,通过遥
控启动智能电池70开关,使驱动电机40进行工作,将飞行系统20上的若干个飞行桨叶22快速展开,并通过快拆结构50将若干个飞行桨叶22卡死防止飞行中的晃动及共振,并通过调节电调21使飞行桨叶22的方位确定,同时飞控系统通过圆柱型顶体10内的GPS模块30定位、飞行算法计算等实现将子机在空中保持稳定的飞行姿态,继而可通过飞手对子机实现控制,飞抵任务区,通过微型摄像头60可以进行拍摄;工作时,先将救生圈7折叠放入速溶袋6中,控制一对机械手5抓举系带61,将速溶袋6扔进水中。速溶袋6遇水立即溶化,自动充气装置8遇水开始工作,通过多个通孔821将水导入筒体82内,使速溶片84遇水溶化,压缩弹簧83复位推动滑块85,使刺针87刺破气瓶81,气瓶81中的气体进入救生圈7;综上所述,本技术能够使救生圈快速充气被受困人员使用,极大的提高了救援效率,并且缩短了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无人子母机的子机水上应急救生胶囊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速溶袋(6)和一救生圈(7),所述速溶袋(6)连接在一对机械手(5)的下端,所述救生圈(7)容纳在所述速溶袋(6)的内部,且所述救生圈(7)上安装有一自动充气装置(8)以便使自动充气装置(8)内的气体自动进入救生圈(7)内进行填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人子母机的子机水上应急救生胶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充气装置包括气瓶(81)、筒体(82)、滑动缓冲装置和出口装置,所述气瓶(81)与所述筒体(82)均固定在所述救生圈(7)上,且所述气瓶(81)与所述筒体(82)的左端开口处相连通,所述滑动缓冲装置容纳在所述筒体(82)内,且所述滑动缓冲装置与所述气瓶(81)的右端之间留有一间隙,所述出口装置与所述筒体(82)的上端开口处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无人子母机的子机水上应急救生胶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缓冲装置包括压缩弹簧(83)、速溶片(84)、滑块(85)和连接杆(86),所述滑块(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凡,魏涛,黎绿英,阮梅仙,郑小霞,
申请(专利权)人:海创飞龙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