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工作电流自适应能力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46039 阅读:5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强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工作电流自适应能力的方法,它通过在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两端并联半导体二极管和电阻组成的电压箝位电路,将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两端电压限制在规定值范围内,使通过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的电流不超过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的最大允许电流,从而实现增强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工作电流自适应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它通过在双 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两端并联壹支半导体二极管和壹支电阻组成的电压箝位电路,将双线圈 继电器电流线圈两端电压限制在规定值范围内,使通过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的电流不超过 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的最大允许电流,从而实现增强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工作电流的自 适应能力,属于电力自动化领域。
技术介绍
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通常采用具有电流线圈(由电流驱动)和电压线圈(由电压驱 动)的双线圈继电器实现断路器的分合闸控制。在双线圈继电器构成的断路器分合闸控制中, 双线圈继电器中的电流线圈与它控制断路器的控制线圈串联,当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规定 的工作电流小于该双线圈继电器控制断路器控制线圈规定的工作电流时,将损坏该双线圈继 电器电流线圈;当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规定的工作电流大于该双线圈继电器控制断路器控 制线圈规定的工作电流时,该双线圈继电器组成的断路器分合闸控制电路将不能正常工作; 仅当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规定的工作电流和该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的断路器控制线圈规定的 工作电流相匹配时,才能确保该双线圈继电器组成的断路器分合闹控制电路正常工作。不同型号的断路器,其控制线圈的工作电流也可能各不相同。现有两种方法来实现双线 圈继电器组成的断路器分合闸控制电路。第一种方法是选择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工作电流 与断路器控制线圈工作电流相同的双线圈继电器;第二种方法在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的两 端并联电阻,通过调节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两端并联电阻的电阻值使通过双线圈继电器电 流线圈的电流在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的工作电流范围之内。采用选择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工作电流与断路器控制线圈工作电流相同的双线圈继电 器,则必须准备多种型号的双线圈继电器来满足不同断路器控制线圈工作电流不同的需求;采 用在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两端并联电阻,则必须根据断路器控制线圈的工作电流调节双线 圈继电器电流线圈两端并联电阻的电阻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在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上并联壹支半导体二极管和壹支电阻组成的电压箝位电路,利用壹支半导体二极管和壹支电阻组成的电压箝位电 路限制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两端的电压,从而达到将通过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的电流限 制在其工作电流范围内的目的,使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工作电流的自适应能力增强,以适 应不同断路器控制线圈工作电流各不相同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在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上并联壹支半导体二极管和壹 支电阻组成的电压箝位电路,利用壹支半导体二极管和壹支电阻组成的电压箝位电路限制双 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两端的电压,从而达到将通过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的电流限制在其工 作电流范围内的目的,使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工作电流的自适应能力增强,以适应不同断 路器控制线圈工作电流各不相同的需求。和现有的方法相比,增强了双线圈继电器控制断路器分合闸电路中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 圈驱动电流的自适应能力。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继承了现有双线圈继电器控制断路器分合闸电路的固有特性,增强了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工作电流的自适应能力。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路原理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路原理图,它由双线圈继电器Jll,半导体二极管Dll,电阻R11和电阻R12,电压驱动信号端ll和电压 驱动信号端12,电流驱动信号端13和电流驱动信号端14组成。在图1中,电压驱动信号端 11和电压驱动信号端12分别连接到双线圈继电器Jll电压线圈U的两端。电阻Rll的一端 连接到双线圈Jll电流线圈I一端,使电阻Rll和双线圈继电器Jll电流线圈I组成串联电路; 电阻R12的一端连接到半导体二极管D11的正极,构成限制电压范围的电压箝位电路;电阻 R12另一端和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流驱动信号端13,半导体二极管Dll的负极和双线圈继电器Jll电流线圈I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流驱动信号端14,使电阻R12和电阻D11构成的 电压箝位电路与电阻Rll和双线圈继电器Jll电流线圈I组成的串联电路并联,用于限制电 阻Rll和双线圈继电器Jll电流线圈I组成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从而实现限制通过双线圈 继电器Jll电流线圈I中的电流。改变半导体二极管Dll的型号和调节电阻R12电阻值的范围,将改变电阻R12和半导体 二极管D11组成的电压箝位电路的电压限制值,在电阻R12和半导体二极管D11组成的电压 箝位电路的电压限制值一定时,改变电阻Rll的电阻值将改变通过双线圈继电器Jll电流线 圈I中电流值。在图1中,由于通过电阻Rll、电阻R12和半导体二极管D11的电流较大,因此选择电 阻Rll和电阻R12时,在电阻值达到设计要求后,还应保证电阻Rll和电阻R12的功率也应 满足电阻R11和电阻R12正常工作要求;选择半导体二极管Dll的型号时,要保证通过半导 体二极管Dll中电流不应大于半导体二极管Dll的最大允许工作电流。由于双线圈继电器J11 电流线圈I上的压降较小,通常都在1V左右,因此在选择电阻Rll、电阻R12时,不考虑其 电压参数,在选择半导体二极管D11时不考虑其反向电压参数。由于半导体二极管只有在正 向导通时才具有电压箝位作用,因此电流驱动信号的流向必须是从电流驱动信号端13流向电 流驱动信号14端。当双线圈继电器[Jll]电流线圈是有极性的时,半导体二极管[Dll] 的正向电流方向必须与双线圈继电器[J11]电流线圈I的工作电流方向相同。.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电路原 理图,它由双线圈继电器J21,半导体二极管D21,电压驱动信号端21和电压驱动信号端22, 电流驱动信号端23和电流驱动信号端24组成。在图2中,电压驱动信号端21和电压驱动信 号端22分别连接双线圈继电器J21电压线圈U的两端。半导体二极管D21与双线圈继电器 J21电流线圈I的并联,电流驱动信号端13分别连接到半导体二极管D21的正极和双线圈继 电器J21电流线圈I的一端,电流驱动信号端14分别连接到半导体二极管D21的负极和双线 圈继电器J21电流线圈I的另一端。利用半导体二极管D21的正向压降直接限制双线圈继电 器J21电流线圈I两端的电压,从而达到限制通过双线圈继电器J21电流线圈I电流的目的。在图2中,双线圈继电器J21选用洪都无线电厂的双线圈继电器JHX-3F/B-024-050-lHlD。 JHX-3F/B-024-050-1H1D的启动线圈是电压线圈U,工作电压是24V;保持线圈是电流线圈I, 它的最大工作电流是0.6A,动作值是0.25A,释放值是0.05A,电流线圈I的电阻为1.92 Q , 根据以上参数,只要保证电流线圈I两端的电压在0.096V至1.152V范围以内,就能保证双 线圈继电器J21的电流线圈正常工作。半导体二极管D21为6A10,当6A10两端的电压低于 0.6V时,6A10处于截止状态,没有电流通过;当6A10的正向压降达到0.95V时,6A10通 过的电流为6A。由于半导体二极管D21与双线圈继电器J21的电流线圈I并联,当通过电流 驱动信号端13经图2所示的电路经电流驱动信号端14流出的电流为6.5A时,双线圈继电器 J21的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增强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工作电流自适应能力的方法,它由双线圈继电器[J11]、电阻[R11]、电阻[R12]、半导体二极管[D11]、电压驱动信号端[11]、电压驱动信号端[12]、电流驱动信号端[13]和电流驱动信号端[14]组成,其特征是:电阻[R11]的一端连接到双线圈继电器[J11]电流线圈I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连接到半导体二极管[D11]的正极,电阻[R12]和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流驱动信号端[13],半导体二极管[D11]的负极和双线圈继电器[J11]电流线圈I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流驱动信号端[14],此时电流驱动信号的流向必须是从电流驱动信号端[13]流向电流驱动信号端[14]。

【技术特征摘要】
1. 增强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工作电流自适应能力的方法,它由双线圈继电器[J11]、电阻[R11]、电阻[R12]、半导体二极管[D11]、电压驱动信号端[11]、电压驱动信号端[12]、电流驱动信号端[13]和电流驱动信号端[14]组成,其特征是:电阻[R11]的一端连接到双线圈继电器[J11]电流线圈I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连接到半导体二极管[D11]的正极,电阻[R12]和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流驱动信号端[13],半导体二极管[D11]的负极和双线圈继电器[J11]电流线圈I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流驱动信号端[14],此时电流驱动信号的流向必须是从电流驱动信号端[13]流向电流驱动信号端[14]。2. 根据权利1所述的增强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工作电流自适应能力的方法,可改变半 导体二极管[D11]的极性,其特征是电阻[R12]的一端连接到半导体二极管[D11]的负极,电 阻[R12]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流驱动信号端[13],半导体二极管[D11]的正极连接到电流驱动信号 端[14],此时电流驱动信号的流向必须是从电流驱动信号端[14]流向电流驱动信号端[13]。3. 根据权利1所述的增强双线圈继电器电流线圈工作电流自适应能力的方法,电阻[Rll] 与双线圈继电器[J11]电流线圈I的连接位置可以互换,其特征是双线圈继电器[J11]电流线 圈I的一端连接到电流驱动信号端[13],双线圈继电器[J11]电流线圈I的另一端连接到电阻 [R11]—端,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流驱动信号端[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晓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万龙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