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灯用片状熔断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6038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矿灯用电流过载保护元件,由环氧板、铜片及熔断丝组成片状元件。使用时将它直接焊在蓄电池负极的电极卡上。它具有使用方便、体积小巧、安全可靠等特点。在负载工作电流为5A时不熔断,而当电流达25A时能在3ms左右的时间内迅速熔断,切断电路,保证电流过载时的安全,防止井下瓦斯爆炸。(*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为了防止井下瓦斯爆炸,确保安全生产,国家标准GB7959规定矿灯上必须装有电流过载保护装置。现有的这种保护装置为带引出线的玻璃熔断管,其两条引出线焊在蓄电池的两个电极上。而引出线易受腐蚀断裂,尤以焊在正极一端的引出线更为严重;整个元件为玻璃管状,体积较大,且易破碎;更换或维修时需将电极上的熔断管进行焊接,电极受热后易造成电解液泄漏,加速腐蚀,影响蓄电池的性能。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经久耐用、使用方便、体积较小的片状熔断体,使用时直接焊在矿灯蓄电池的电极卡上,即在矿灯的电源线与电极卡的焊接部位焊入一片状熔断体。这样,由于省去了引出线,避免了因引出线腐蚀断裂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又由于是片状结构,故比玻璃管状坚固耐用,更能适应井下的使用环境;且由于是薄片结构,熔断丝短,中间的热量容易散发传导出来,就可选用线径小的熔断丝,于是既能在负载工作电流下不熔断,又能在矿灯短路时迅速切断电路,保证安全。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在矿灯中的连接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是在环氧板1的上、下两个端面上分别胶有上铜片3、下铜片4,在它们的中心有一通孔,熔断丝2从该孔中穿入,且在孔的纵截面上成对角线状态,其两个端头分别焊在上铜片3和下铜片4上。结合图2,环氧板1上的上铜片3焊在矿灯蓄电池的电极卡5上,下铜片4则焊一焊片与电源线7相连,而电极卡5则装在蓄电池的负电极上(因为该处的腐蚀性较小)。这样,片状熔断体就串联在矿灯的外电路中,在矿灯的正常使用及蓄电池充电过程中,片状熔断体可保证电路畅通;当外电路短路时,片状熔断体立即熔断,切断电路,确保井下安全生产。以下举一本技术的实施例在6×6×2MM的环氧板1的中心有一φ0.8MM的通孔,在其上、下两个6×6MM的端面上分别胶有大小相同、厚0.1MM的上铜片3下铜片4,这两块铜片即为片状熔断体的两个端子。再从孔中自上而下穿入一根长2MM、φ0.07MM的熔断丝2,该熔断丝2在孔中上下拉直,且与孔的纵截面成对角线状态,其两个端头分别焊在上铜片3、下铜片4上,将上铜片3用焊锡直接焊在矿灯蓄电池的电极卡5上,该电极卡5装在蓄电池的负电极上;下铜片4焊有焊片6与电源线7相连。图2所示的方框8为环氧树脂封装部位,按该部位用环氧树脂封装(可按用户要求在出厂前进行封装)。本技术由于省去了引出线,不用玻璃管,有效地避免了现有熔断管因引出线腐蚀产生断裂及玻璃管易碎带来的危险;又由于熔断丝的长度仅为2MM,线径仅为0.07MM;而现有的熔断管的熔丝长20MM,线径为0.15MM。显然,本技术更易散热,它在负载工作电流为5A时能不熔断;而当电流达25A时,能在3ms左右的时间迅速切断电路,而现有熔断管则需50ms才能完成同样的功能,可见本技术的性能大大优于现有的熔断管,而且省材,节约能源;还由于它直接焊在电极卡上,更换时可取下电极卡进行焊接,避免了原来更换熔断管时因焊接造成蓄电池电极受热使密封性能下降的缺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上铜片3、下铜片4、熔断丝2组成的矿灯用电流过载保护元件,其特征是在环氧板1的上、下两个端面上分别胶有上铜片3、下铜片4,熔断丝2从上铜片3、环氧板1和下铜片4的中心孔中自上而下穿入,在中心孔的纵截面上成对角线状态,其两个端头分别焊在上铜片3、下铜片4上,整个元件成一片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由上铜片3、下铜片4、熔断丝2组成的矿灯用电流过载保护元件,其特征是在环氧板1的上、下两个端面上分别胶有上铜片3、下铜片4,熔断丝2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光培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子元件十五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