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带二极管保护的继电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12777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6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带二极管保护的继电器结构,包括铁芯、线圈、动触片、静触片、线圈正触点、线圈负触片、线圈正触片、正P电极、正N电极、负N电极、负P电极;所述线圈绕于铁芯上,线圈两端分别连接底部的线圈正触点和线圈负触片,铁芯上部两边分别固定有动触片和静触片,动触片可转动使得动触片端部上方的动触点可与静触片端部下方的静触点接触或分开;动触片相对于动触点的另一端有动连接端,静触片相对于静触点的另一端有静连接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固定两个二极管结构的设置,使得继电器集成有二极管保护的常用功能,从而有效降低使用者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带二极管保护的继电器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继电器都是单一结构,但实际使用时一般都有相对较为固定的连接结构,为此使用者在连接时需要另外购置其他元器件以实现所需要的电路,由此成本较高,如元器件之间需要焊接或连接固定,由此带来额外成本,又如独立元器件需要额外的包装、销售,而这些包装、销售的成本最终会转嫁给使用者成为使用者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带二极管保护的继电器结构,该自带二极管保护的继电器结构通过固定两个二极管结构的设置,使得继电器集成有二极管保护的常用功能,从而有效降低使用者的成本。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带二极管保护的继电器结构,包括铁芯、线圈、动触片、静触片、线圈正触点、线圈负触片、线圈正触片、正P电极、正N电极、负N电极、负P电极;所述线圈绕于铁芯上,线圈两端分别连接底部的线圈正触点和线圈负触片,铁芯上部两边分别固定有动触片和静触片,动触片可转动使得动触片端部上方的动触点可与静触片端部下方的静触点接触或分开;动触片相对于动触点的另一端有动连接端,静触片相对于静触点的另一端有静连接端;所述线圈底部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带二极管保护的继电器结构,包括铁芯(11)、线圈(12)、动触片(21)、静触片(31)、线圈正触点(13)、线圈负触片(14)、线圈正触片(15)、正P电极(41)、正N电极(42)、负N电极(43)、负P电极(44),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12)绕于铁芯(11)上,线圈(12)两端分别连接底部的线圈正触点(13)和线圈负触片(14),铁芯(11)上部两边分别固定有动触片(21)和静触片(31),动触片(21)可转动使得动触片(21)端部上方的动触点(23)可与静触片(31)端部下方的静触点(33)接触或分开;动触片(21)相对于动触点(23)的另一端有动连接端(22),静触片(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带二极管保护的继电器结构,包括铁芯(11)、线圈(12)、动触片(21)、静触片(31)、线圈正触点(13)、线圈负触片(14)、线圈正触片(15)、正P电极(41)、正N电极(42)、负N电极(43)、负P电极(44),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12)绕于铁芯(11)上,线圈(12)两端分别连接底部的线圈正触点(13)和线圈负触片(14),铁芯(11)上部两边分别固定有动触片(21)和静触片(31),动触片(21)可转动使得动触片(21)端部上方的动触点(23)可与静触片(31)端部下方的静触点(33)接触或分开;动触片(21)相对于动触点(23)的另一端有动连接端(22),静触片(31)相对于静触点(33)的另一端有静连接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加伦周贵宏
申请(专利权)人:铜仁市万山区顺宇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