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4284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6: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公开了一种起重设备,其中,所述起重设备包括转台(10)、桅杆(20)、超起装置(30)和支撑装置(40),所述超起装置包括超起桅杆(31),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主体(41)和连接件(42),所述支撑主体的一端与所述超起桅杆铰接,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主体与所述超起桅杆,以与所述支撑主体和所述超起桅杆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支撑主体的另一端设置为能够与所述转台接触。当不起吊或吊重较轻时,超起配重的重量可以通过支撑装置传递到转台上,从而保持超起配重不落地,可以适于更多工作场合且提高效率。可以适于更多工作场合且提高效率。可以适于更多工作场合且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起重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具体地涉及起重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起重设备在超起工况下,在通过超起配重进行起吊作业时可以保证桅杆与超起桅杆间拉板拉紧,但由于桅杆与超起桅杆间拉板只能承拉不能承压,当吊重卸载后,为避免过载失效,必须将超起配重落地。因此,在不起吊时,一方面需要起重机后方必须有地面支撑超起配重,使得作业场地受限,需要频繁将超起配重落地,另一方面每个工作循环完成后都需要拆卸、码放超起配重,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超起配重在不起吊或吊重较轻时需要落地问题,提供一种起重设备,该起重设备能够使得超起配重保持不落地。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起重设备,其中,所述起重设备包括转台、桅杆、超起装置和支撑装置,所述超起装置包括超起桅杆,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主体和连接件,所述支撑主体的一端与所述超起桅杆铰接,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主体与所述超起桅杆,以与所述支撑主体和所述超起桅杆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支撑主体的另一端设置为能够与所述转台接触。
[0005]可选的,所述支撑主体包括桁架结构。
[0006]可选的,所述支撑主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超起桅杆的顶部或中部。
[0007]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呈三角形布置的第一安装点、第二安装点和第三安装点,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与所述支撑主体和所述超起桅杆中的一者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三安装点与支撑主体和所述超起桅杆中的另一者连接。
[0008]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彼此呈角度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斜杆。
[0009]可选的,所述支撑主体包括沿所述支撑主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至少两个节段,所述连接件连接于其中两个所述节段的连接处。
[0010]可选的,所述转台设置有与所述支撑主体的另一端转动接触的接触槽。
[0011]可选的,所述起重设备包括用于调节所述超起装置的配重与所述转台之间的距离的超起配重变幅装置。
[0012]可选的,所述超起配重变幅装置包括变幅折臂和伸缩缸,所述变幅折臂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桅杆和连接于所述超起装置的配重的拉板,所述伸缩缸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变幅折臂和所述桅杆。
[0013]可选的,所述起重设备为履带式起重机。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不起吊或吊重较轻时,超起配重的重量可以通过支撑装置传递到转台上,从而保持超起配重不落地。因此,通过使超起配重始终不落地,可以适于更
多工作场合且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申请的起重设备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申请的起重设备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支撑主体与转台在非悬浮工况下的位置关系;
[0017]图3是图1中连接件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0、转台;10a、接触座;11、接触槽;20、桅杆;30、超起装置;31、超起桅杆;32、配重;33、拉板;34、超起桅杆防后倾杆;40、支撑装置;41、支撑主体;411、节段;42、连接件;421、第一连杆;422、第二连杆;423、斜杆;50、超起配重变幅装置;51、变幅折臂;52、伸缩缸;60、前臂;S1、第一拉板;S2、第二拉板;L、主变幅钢丝绳;P、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1]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22]本申请提供一种起重设备,其中,所述起重设备包括转台10、桅杆20、超起装置30和支撑装置40,所述超起装置30包括超起桅杆31,所述支撑装置40包括支撑主体41和连接件42,所述支撑主体41的一端与所述超起桅杆31铰接,所述连接件4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主体41与所述超起桅杆31,以与所述支撑主体41与所述超起桅杆31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支撑主体41的另一端设置为能够与所述转台10接触。
[0023]使用本申请的起重设备,当不起吊或吊重较轻时,超起装置30的配重32的重量可以通过支撑装置40传递到转台10上,从而保持超起装置30的配重32不落地。因此,通过使配重32始终不落地(即悬浮),可以适于更多工作场合且提高效率。
[0024]其中,所述连接件42与所述支撑主体41和所述超起桅杆31形成三角形结构,能够稳定地使支撑装置40将配重32的重量传递到转台10。
[0025]本申请中,支撑装置40可以为各种适当形式,只要能够根据需要承压即可。例如,在图1所示,所述支撑装置40可以包括桁架结构。可选的,支撑装置40也可以为梯架结构。
[0026]此外,根据支撑装置40连接超起桅杆31的位置,可以选用不同长度的支撑装置40。为此,可以将支撑装置40设置为能够改变长度,例如支撑装置40可以为能够伸缩的形式。优选地,为便于设置,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装置40可以包括沿所述支撑装置40的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至少两个节段41,以根据所需的长度选取相应数量的节段41。其中,相邻节段41之间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固定,例如卡接或通过销轴固定。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相邻的节段41可以通过销轴固定连接。
[0027]另外,支撑装置40可以连接于超起桅杆31的适当位置,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支撑装置40可以连接于超起桅杆31的顶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40也可
以连接于所述超起桅杆31的中部。
[0028]在通过支撑装置40传递载荷的情况下,支撑主体41和连接件42均承压,为使连接件42稳定地承压,所述连接件42可以包括呈三角形布置的第一安装点、第二安装点和第三安装点,所述连接件42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与所述支撑主体41和所述超起桅杆31中的一者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三安装点与支撑主体41和所述超起桅杆31中的另一者连接。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件42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与所述超起桅杆31连接并通过第三安装点与支撑主体41连接。
[0029]为便于形成第一安装点、第二安装点和第三安装点,连接件42可以形成类似三角形的结构。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件42可以包括彼此呈角度的第一连杆421和第二连杆42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421和第二连杆422之间的斜杆423。第一连杆421和第二连杆422的彼此远离的端分别可以作为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第一连杆421和第二连杆422的彼此靠近的端可以相互连接以作为第三安装点。斜杆423可以设置多个,以加强连接件42的整体结构强度。...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设备包括转台(10)、桅杆(20)、超起装置(30)和支撑装置(40),所述超起装置(30)包括超起桅杆(31),所述支撑装置(40)包括支撑主体(41)和连接件(42),所述支撑主体(41)的一端与所述超起桅杆(31)铰接,所述连接件(4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主体(41)与所述超起桅杆(31),以与所述支撑主体(41)和所述超起桅杆(31)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支撑主体(41)的另一端设置为能够与所述转台(10)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41)包括桁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4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超起桅杆(31)的顶部或中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2)包括呈三角形布置的第一安装点、第二安装点和第三安装点,所述连接件(42)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与所述支撑主体(41)和所述超起桅杆(31)中的一者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三安装点与支撑主体(41)和所述超起桅杆(31)中的另一者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2)包括彼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扶锋阳肖春良李自军张玉柱武鼎超沈昌武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