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黎智文专利>正文

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2187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包括静触点(6)(15)、动触点(7)(14)、顶杆(19)(21)、双金属感温碟片(2)(18),其特征是在两个壳体支架(4)(11)之间的空腔中有断开推杆(10),在断开推杆(10)上有断开柄(20)。(*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特别是一种适用于需要多种温度控制环境的温控器,属于自动控制

技术介绍
目前,广泛使用的温控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只能识别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变化情况,温控范围窄;大多数的温控器都是采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控制双金属片的突跳,控温数达一定次后,温控器感温表面与发热体之间会发生松动等情况,导致双金属片与感温片感温性能降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的温控器还会因为密封后动、静触点长时间的处于大电流工作出现发热并使得热量淤积,也造成了温控器寿命的降低。鉴于以上情况,专利技术人构思了这种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它通过平面封盖1上的卡爪卡紧连接了至少2个可独立控制温度变化的壳体支架4,这样就可以根据温度控制变化的不同要求设计并制造出可控制多种温度的温控器。由于壳体支架(4)(11)中连接的可上下滑动的顶杆(19)(21)、位于动触片(8)(13)上的弹性复位按纽(9)(12)和动触片(8)(13)上的动触点(7)(14),以及动触点(7)(14)上下运动时能接触到的位于壳体支架(4)(11)上的静触点(6)(15)没有被密封,可以将干扰识别温度变化的如通电产生的自身发热及时散发,提高了温控器的可靠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来实现的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包括壳体支架(4)(11)、静触点(6)(15)、动触点(7)(14)、双金属感温碟片(2)(18),当使用者使用该温控器控制两种或多种温度时,只要预先在每个相对独立的控温体系中分别设定需要温度的即可实现整个温控过程。为了弹性复位按纽(9)(12)在使用时不会对静触点(6)(15)、动触点(7)(14)造成损害,弹性复位按纽(9)(12)还采用了不锈钢材料制造。本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结构简单、通过卡爪连接,使多个相对独立的温控器的并连,实现多次多种控温过程;(二)、所需零件少,制造容易,成本低廉,易于推广;(三)、采用开放式组合,合理散热,温控效果好,可靠性能高。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图2、本技术外观简图图3、本技术使用状态图图4、本技术使用状态图图5、本技术使用状态图图6、本技术平面封盖1与壳体支架4连接简图根据附图我们得知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包括壳体支架(4)(11)、静触点(6)(15)、动触点(7)(14)、顶杆(19)(21)、双金属感温碟片(2)(18),它的第一个特征是在两个壳体支架4之间的空腔中有断开推杆10,在断开推杆10上有断开柄20。它的第二个特征是所述的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其特征是在平面封盖1上连接了至少2个壳体支架4。它的第三个特征是平面封盖1上的卡爪卡紧连接了壳体支架4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控温体系。它的第四个特征是在平面封盖1与壳体支架(4)(11)之间的空腔内有双金属感温碟片(2)(18)和断开被动片(3)(17),在断开被动片(3)(17)上连接有断开柄20,断开柄20在断开被动片(3)(17)和壳体支架4之间。它的第五个特征是所述的壳体支架(4)(11)为中间有孔的有一定壁厚的实体,在壳体支架(4)(11)外表面开有与平面封盖1上的卡爪相配合的卡槽。它的第六个特征是在壳体支架4中连接有可上下滑动的顶杆(19)(21),顶杆(19)(21)接触了位于动触片(8)(13)上的弹性复位按纽(9)(12),动触片(8)(13)上的动触点(7)(14)上下运动时能接触到位于壳体支架(4)(11)上的静触点(6)(15)。它的第七个特征是静触点(6)(15)直接连接在接线端子上。它的第八个特征是动触点(7)(14)、静触点(6)(15)采用开放式连接,置于壳体支架(4)(11)外,与空气接触。它的第九个特征是所述的弹性复位按纽(9)(12)的材料为不锈钢。具体实施方案由图1所示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平面封盖1采用卡紧方式连接了壳体支架4,在平面封盖1与壳体支架4所形成的空腔内装有双金属感温碟片(2)(18)、断开被动片(3)(17),断开被动片(3)(17)与断开柄20焊接,断开柄20焊接的一边位于壳体支架4上。在断开柄20的另一边,断开柄20的下面有断开推杆10,断开推杆10在两个壳体支架4之间上下滑动,从而推动断开柄20带动断开被动片(3)(17)上下突跳,既而接通或断开温控器电源,在壳体支架4中有同样可以上下滑动的顶杆(19)(21),顶杆(19)(21)的下部与位于动触片(8)(13)上的弹性复位按纽(9)(12)接触,动触片(8)(13)上的动触点(7)(14)上下运动时能连接到位于壳体支架(4)(11)上的静触点(6)(15)。当双金属感温碟片(2)(18)受热翻转或断开被动片(3)(17)受外力强制翻转时,可以按弹性复位按纽(9)(12)压迫顶杆(19)(21)移动使动静触点合闭,从而使温控器处于断开或联通。如图1、2所示动触点(7)(14)和动触片(8)(13)通过铆钉(24)(25)与端子(5)(16)一起铆合在壳体支架4上,静触点(6)(15)直接铆在接线端子(23)(26),再用铆钉(24)(25)铆合在壳体支架(4)(11)上。当使用本技术时,我们可以从图1中看出,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处于初始状态,两组动、静触头闭合,电流联通。当在断开推杆10上施加一个力,通过断开柄20的作用,断开被动片(3)(17)翻转,再通过顶杆(19)(21)推动作用,推动动触点(7)(14)向下运动使得动、静点分开处于断开状态,如图3所示,A端B端均处于断开状态,此时若按下弹性复位按纽9,通过顶杆21的传动,断开被动片3回复原状,动触点7在动触片8的弹性作用下重新与静触点6接通,如图4所示,A端接通而B端仍处于断开状态,此时电路中只接受A端温控器控制。若按下弹性复位按纽12通过顶杆19的传动把断开被动片17回复原状,动触点14在动触片13的弹性作用下重新与静触点16接触,电路接通,如图5所示,B端接通而A端处于断开状态,此时线路只受B端温控器控制。如此,在平面封盖1上卡紧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壳体支架(4)(11)构成的一个双控温体系可以对需要两次控温或两种不同温度的仪器进行控温。为了达到控制更多温度的使用需要,我们可以在平面封盖1上卡紧更多的相对独立的壳体支架4以及其组件。例如,出厂前,我们把一个双联体的本技术装在电热水壶中,按照使用范围,把双联体中相对独立的两个单体温控器的控制温度分别预设为80℃和98℃,通过手动控温,我们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温度。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范围制定更多的温度控制,这样就达到了一物多用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包括静触点(6)(15)、动触点(7)(14)、顶杆(19)(21)、双金属感温碟片(2)(18),其特征是在两个壳体支架(4)(11)之间的空腔中有断开推杆(10),在断开推杆(10)上有断开柄(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其特征是在平面封盖(1)上连接了至少2个壳体支架(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其特征是平面封盖(1)上的卡爪卡紧连接了壳体支架(4)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控温体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其特征是在平面封盖(1)与壳体支架(4)(11)之间的空腔内有双金属感温碟片(2)(18)和断开被动片(3)(17),在断开被动片(3)(17)上连接有断开柄(20),断开柄(20)在断开被动片(3)(17)和壳体支架(4)(11)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突跳式多联体多功能温控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黎智文陈健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