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脱氮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9489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脱氮反应器,包括第一罐体、第二罐体、两个沉淀分离器、两个曝气器、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和出水管;沉淀分离器具有出水溢流槽和污泥出口,位于第一罐体内的沉淀分离器高于位于第二罐体内的沉淀分离器;第一进水管的入口端与上游供水设备相连,第一进水管的出口端伸入至位于第一罐体内的曝气管处;第二进水管的入口端与位于第一罐体内的沉淀分离器的出水溢流槽相连,第二进水管的出口端伸入至第二罐体内的曝气管处;出水管的入口端与位于第二罐体内的沉淀分离器的出水溢流槽相连,出水管的出口端与下游集水设备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内分别进行预处理和厌氧氨氧化操作,具有运行稳定,不易跑泥的优点。不易跑泥的优点。不易跑泥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脱氮反应器


[0001]本技术属于废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能够进行预处理与厌氧氨氧化的生物脱氮反应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污水处理的总氮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对总氮污染物的总量控制也日益受到重视。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总氮污染物去除是目前水污染防治和污水再生水回用的重点和难点。
[0003]现有相关技术中的生物脱氮反应器,在运行异常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厌氧颗粒污泥活性失活,进而造成系统运行紊乱、后续工艺单元负荷增加等问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生物脱氮反应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脱氮反应器,在第一罐体内进行预处理操作,在第二罐体内进行厌氧氨氧化操作,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进行组合使用,具有运行稳定,不易跑泥的优点。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生物脱氮反应器,包括: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一沉淀分离器、第二沉淀分离器、第一曝气器、第二曝气器、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和出水管;
[0006]其中第一罐体的底部设有一个第一曝气器,第二罐体的底部设有一个第二曝气器,第一罐体的顶部设有第一沉淀分离器,第二罐体的顶部设有第二沉淀分离器;
[0007]其中第一沉淀分离器具有位于其顶部的第一出水溢流槽和位于其底部的第一污泥出口,第二沉淀分离器具有位于其顶部的第二出水溢流槽和位于其底部的第二污泥出口,位于第一罐体内的第一沉淀分离器高于位于第二罐体内的第二沉淀分离器;
[0008]其中第一进水管的入口端与上游供水设备相连,第一进水管的出口端伸入至位于第一罐体内的第一曝气器处;
[0009]其中第二进水管的入口端与位于第一罐体内的第一沉淀分离器的第一出水溢流槽相连,第二进水管的出口端伸入至第二罐体内的第二曝气器处;
[0010]其中出水管的入口端与位于第二罐体内的第二沉淀分离器的第二出水溢流槽相连,出水管的出口端与下游集水设备相连。
[0011]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案,第一曝气器上连接有第一曝气管,在第一曝气管上设有第一鼓风机;第二曝气器上连接有第二曝气管,在第二曝气管上设有第二鼓风机。
[0012]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案,第一沉淀分离器包括第一分离室、位于第一分离室两侧的第一脱气室、以及位于第一分离室下方的第一沉淀室,第一沉淀室分别连通第一分离室和第一脱气室,其中第一出水溢流槽位于第一分离室的顶部,第一污泥出
口位于第一沉淀室的底部。
[0013]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案,位于第一罐体内的第一沉淀分离器中的第一污泥出口上连接有污泥管,污泥管上设有污泥泵,污泥泵位于第一罐体之外。
[0014]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案,位于第二罐体内的第二沉淀分离器中的第二污泥出口处设有挡板,挡板设置于第二罐体上。
[0015]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案,第一沉淀室设置为自上而下横截面逐渐变小的V形。
[0016]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案,在第一沉淀室外侧设有冲洗口。
[0017]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案,在第一沉淀室的中部设有吹扫口。
[0018]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案,第一分离室、两个第一脱气室采用PP或HDPE材质一体预制成型。
[0019]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案,在第二罐体内设有取样器,取样器包括沿第二罐体的高度方向分层设置的多个取样管,多个取样管的一端管口设置为伸出第二罐体之外,且每一取样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0020]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1]本技术中上游供水设备中的厌氧出水通过第一进水管进入第一罐体(预处理)的底部,经过位于第一罐体内的第一曝气器混合后,经过位于第一罐体内的第一沉淀分离器中进行分离,出水经过其上的第一出水溢流槽进行排出,污泥通过其上的第一污泥出口回流至第一罐体内或者通过污泥管进行排出至第一罐体外,具有解决项目用地、节约建造成本的优点。
[0022]经第二进水管进入第二罐体(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底部,与位于第二罐体内的第二曝气器混合后,流入第二罐体内的第二沉淀分离器,液相流至其上的第二出水溢流槽后通过出水管进行排出,固相通过其上的第二污泥出口处回流至第二罐体内继续参与后续处理,有利于厌氧氨氧化污泥的高效率利用,保证了第二罐内的污泥浓度。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生物脱氮反应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7]实施例1
[002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生物脱氮反应器,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罐体1、第二罐体2、第一沉淀分离器3、第二沉淀分离器4、第一曝气器5、第二曝气器6、第一进水管7、第二进水管8和
出水管9;
[0029]第一曝气器5位于第一罐体1的底部,在第一曝气器5上连接有第一曝气管10,在第一曝气管10上设有第一鼓风机11,以提供源源不断的气体;第二曝气器6位于第二罐体2的底部,在第二曝气器6上连接有第二曝气管12,在第二曝气管12上设有第二鼓风机13,以提供源源不断的气体。
[0030]第一沉淀分离器3位于第一罐体1的顶部,第二沉淀分离器4位于第二罐体2的顶部,以分别进行沉淀分离处理,其中第一沉淀分离器3高于第二沉淀分离器4。
[003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沉淀分离器3和第二沉淀分离器4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沉淀分离器3为例进行介绍:
[0032]第一沉淀分离器3具有位于其顶部的第一出水溢流槽301和位于其底部的第一污泥出口302;
[0033]第一沉淀分离器3包括第一分离室303、位于第一分离室303两侧的第一脱气室304、以及位于第一分离室303下方的第一沉淀室305,第一沉淀室305分别连通第一分离室303和第一脱气室304,其中第一出水溢流槽301 位于第一分离室303的顶部,第一污泥出口302位于第一沉淀室305的底部。
[0034]优选的,第一沉淀室305设置为自上而下横截面逐渐变小的V形。
[0035]进一步的,在第一沉淀室305外侧位于第一污泥出口302的上方设有冲洗口,以在需要时进行冲洗;
[0036]再进一步的,在第一沉淀室305的中部位于第一污泥出口302的上方设有吹扫口,吹扫口优选为氮气吹扫口,以在需要时进行吹扫。
[0037]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脱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罐体(1)、第二罐体(2)、第一沉淀分离器(3)、第二沉淀分离器(4)、第一曝气器(5)、第二曝气器(6)、第一进水管(7)、第二进水管(8)和出水管(9);其中所述第一罐体(1)的底部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曝气器(5),所述第二罐体(2)的底部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曝气器(6),所述第一罐体(1)的顶部设有所述第一沉淀分离器(3),所述第二罐体(2)的顶部设有所述第二沉淀分离器(4);其中所述第一沉淀分离器(3)具有位于其顶部的第一出水溢流槽(301)和位于其底部的第一污泥出口(302),所述第二沉淀分离器具有位于其顶部的第二出水溢流槽(401)和位于其底部的第二污泥出口(402),位于所述第一罐体(1)内的所述第一沉淀分离器(3)高于位于所述第二罐体(2)内的所述第二沉淀分离器(4);其中所述第一进水管(7)的入口端与上游供水设备相连,所述第一进水管(7)的出口端伸入至位于所述第一罐体(1)内的所述第一曝气器(5)处;其中所述第二进水管(8)的入口端与位于所述第一罐体(1)内的所述第一沉淀分离器(3)的第一出水溢流槽(301)相连,所述第二进水管(8)的出口端伸入至所述第二罐体(2)内的所述第二曝气器(6)处;其中所述出水管(9)的入口端与位于所述第二罐体(2)内的所述第二沉淀分离器(4)的第二出水溢流槽(401)相连,所述出水管(9)的出口端与下游集水设备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脱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曝气器(5)上连接有第一曝气管(10),在所述第一曝气管(10)上设有第一鼓风机(11);所述第二曝气器(6)上连接有第二曝气管(12),在所述第二曝气管(12)上设有第二鼓风机(1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脱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晓智熊远远明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庞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