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开抓手及搬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389835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23
本申请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搬运系统及掰开抓手。该搬运系统包括移动件、夹持组件和内撑组件。夹持组件在移动件的带动下,抵顶于工件的外壁面,以夹持外壁面上的待夹持部,夹持组件的抵顶方向与夹持方向存在夹角。内撑组件能够至少部分容置于薄壁形状的工件的空腔中,并增大至少部分的尺寸以抵撑工件的内壁,夹持组件对工件产生的抵顶力与内撑组件对工件产生的抵撑力至少部分分量相反。夹持组件抵顶工件外壁面时,由于工件受到内撑组件的抵撑,工件的外壁不会变形,夹持组件能够接触工件的外壁面,从而可以尽量多地夹持待夹持部,进而可以稳定地夹持待夹持部。进而可以稳定地夹持待夹持部。进而可以稳定地夹持待夹持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掰开抓手及搬运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自动化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掰开抓手及搬运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锂电池装配工艺中,其中一个步骤是将薄壳形状的工件盖设于堆叠的多个电芯上,以组装形成电池包。图1是工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工件1在一方向延伸,横截面为U型。工件1包括底壁1a以及两个侧壁1b。每个侧壁1b的外侧还设有待夹持部1c。在组装时,掰开抓手分别夹持两侧的待夹持部1c,并向两侧拉拽,使得工件1的两个侧壁1b形成的开口扩张,以便于盖设于堆叠的多个电芯上。由于待夹持部1c规格较小,从而导致掰开抓手夹不到待夹持部1c或夹持不到位,影响作业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掰开抓手及搬运系统,能够稳定地夹持薄壳形状的工件的待夹持部。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掰开抓手,包括:移动件;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移动件接近薄壳形状的工件;弹性组件、夹持组件,夹持组件通过弹性组件活动连接于移动件,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夹持组件能够弹性抵顶于工件的外壁面,以夹持外壁面上的待夹持部,夹持组件的抵顶方向与夹持方向存在夹角。
[0005]进一步地,弹性组件包括:活动座,活动座活动连接于移动件,能够在第三方向或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相对移动件往复移动,夹持组件设置于活动座;弹性件,弹性件用于在夹持组件抵顶于外壁面时,对活动座施加一弹性抵顶力。
[0006]进一步地,掰开抓手包括:第二安装座;移动件的数量为至少一对,每个移动件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夹持组件,一对移动件分别活动连接于第二安装座,一对移动件能够相互接近或远离,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一对移动件相对运动。
[0007]进一步地,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首端转动连接于一对移动件中的一者;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首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的尾端,第二连杆的首端和尾端之间的部分转动连接于第二安装座;第三连杆,第三连杆的首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杆的尾端,第三连杆的尾端转动连接于一对移动件中的另一者。
[0008]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一对夹紧件,一对夹紧件分别活动连接于第二安装部,能够相互接近或远离;第四驱动组件,第四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一对夹紧件相对运动,以使得一对夹紧件分别抵顶于工件相对两侧的待夹紧区域。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搬运系统,包括:移动件;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移动件接近薄壳形状的工件;内撑组件,内撑组件能够至少部分容置于工件的空腔中,至少部分能够扩张以抵撑工件的内壁;夹持组件,夹持组件连接于移动件,用于在移动件的带动下,抵顶于工件的外壁面,以夹持外壁面上的待夹持部,夹持组件
的抵顶方向与夹持方向存在夹角,夹持组件对工件产生的抵顶力与内撑组件对工件产生的抵撑力至少部分分量相反。
[0010]进一步地,内撑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座;活动件,活动件活动连接于第一安装座,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往复移动;抵撑件,抵撑件活动连接于第一安装座,能够在第二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往复移动,用于抵撑工件的内壁,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第六驱动器,第六驱动器用于驱动活动件移动;连接杆,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活动件和抵撑件转动连接,以将活动件的运动转换成抵撑件的运动。
[0011]进一步地,抵撑件的数量为至少一对,一对抵撑件在第二方向或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间隔设置,且分别位于活动件的两侧。
[0012]进一步地,抵撑件包括:移动主体,移动主体活动连接于第一安装座,能够在第二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往复移动;滚轮,滚轮转动连接于移动主体,用于与工件的内壁相抵触。
[0013]进一步地,包括:弹性组件,弹性组件分别与夹持组件和移动件连接,能够使得夹持组件弹性抵顶于工件的外壁面。
[0014]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掰开抓手,掰开抓手中的夹持组件通过弹性组件活动连接于移动件,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夹持组件能够弹性抵顶于工件的外壁面,以夹持外壁面上的待夹持部,夹持组件的抵顶方向与夹持方向存在夹角。在夹持过程中,夹持组件能够始终接触工件的外壁面,从而可以尽量多地夹持待夹持部,进而可以稳定地夹持待夹持部。
[0015]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搬运系统。该搬运系统包括移动件、夹持组件和内撑组件。夹持组件在移动件的带动下,抵顶于工件的外壁面,以夹持外壁面上的待夹持部,夹持组件的抵顶方向与夹持方向存在夹角。内撑组件能够至少部分容置于薄壁形状的工件的空腔中,并增大至少部分的尺寸以抵撑工件的内壁,夹持组件对工件产生的抵顶力与内撑组件对工件产生的抵撑力至少部分分量相反。夹持组件抵顶工件外壁面时,由于工件受到内撑组件的抵撑,工件的外壁不会变形,夹持组件能够接触工件的外壁面,从而可以尽量多地夹持待夹持部,进而可以稳定地夹持待夹持部。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0017]图1是工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工件的主视图;
[0019]图3是工件的左视图;
[0020]图4是本申请搬运系统一实施例中传输线以及翻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申请搬运系统一实施例中掰开抓手的主视图;
[0022]图6是图5所示掰开抓手的左视图;
[0023]图7是图5所示掰开抓手的俯视图;
[0024]图8是图5所示掰开抓手中夹爪模块的左视图;
[0025]图9是图5所示掰开抓手中夹爪模块的俯视图;
[0026]图10是图4所示翻转装置的俯视图;
[0027]图11是图4所示翻转装置的仰视图;
[0028]图12是图5所示掰开抓手中升降模块的主视图;
[0029]图13是图5所示掰开抓手中升降模块的左视图;
[0030]图14是图5所示掰开抓手中对中模块的主视图;
[0031]图15是图5所示掰开抓手中对中模块的仰视图;
[0032]图16是图5所示掰开抓手中防止坠落模块的主视图;
[0033]图17是图5所示掰开抓手中防止坠落模块的仰视图;
[0034]图18是本申请搬运系统另一实施例中夹爪模块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掰开抓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件;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移动件接近薄壳形状的工件;弹性组件、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通过所述弹性组件活动连接于所述移动件,在所述弹性组件的作用下,所述夹持组件能够弹性抵顶于所述工件的外壁面,以夹持所述外壁面上的待夹持部,所述夹持组件的抵顶方向与夹持方向存在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掰开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包括:活动座,所述活动座活动连接于所述移动件,能够在第三方向或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相对所述移动件往复移动,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活动座;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在所述夹持组件抵顶于所述外壁面时,对所述活动座施加一弹性抵顶力。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掰开抓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掰开抓手包括:第二安装座;所述移动件的数量为至少一对,每个所述移动件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夹持组件,一对所述移动件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所述一对所述移动件能够相互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一对所述移动件相对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掰开抓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首端转动连接于所述一对所述移动件中的一者;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首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的尾端,所述第二连杆的首端和尾端之间的部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首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尾端,所述第三连杆的尾端转动连接于所述一对所述移动件中的另一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掰开抓手,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对夹紧件,一对所述夹紧件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能够相互接近或远离;第四驱动组件,所述第四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一对所述夹紧件相对运动,以使得所述一对所述夹紧件分别抵顶于所述工件相对两侧的待夹紧区域。6.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