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炉富氧循环燃烧炼铁的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37542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1:09
本申请涉及高炉炼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炉富氧循环燃烧炼铁的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高炉炼铁的第一高炉煤气;制备热风炉原料气;进行第一混合,得到第一热风;获取第一热风的第一含氧量和目标含氧量;根据第一含氧量和目标含氧量,判断是否需要第二混合;若是,根据第一含氧量和目标含氧量,计算第二混合量;根据第二混合量,进行第二混合,得到第二热风;输送至高炉炼铁中,得到第二高炉煤气,实现富氧循环燃烧炼铁工艺;所述系统包括除尘装置、第一混合装置、热风炉、纯氧罐、第二混合装置、高炉、出气装置、二氧化碳储气罐和控制器;通过上述方法和系统,实现高炉炼铁工艺的低碳排放和氧浓度稳定。低碳排放和氧浓度稳定。低碳排放和氧浓度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炉富氧循环燃烧炼铁的方法及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高炉炼铁
,尤其涉及一种高炉富氧循环燃烧炼铁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传统的高炉炼铁工艺中,空气在蓄热式热风炉中加热后,热风温度超过1200℃,被输送至高炉中,为炼铁过程提供热量和氧量,由于空气中含有N2,传统高炉煤气中,N2体积分数约为55%~60%,这将导致以下2个问题:
[0003](1)传统的高炉煤气品质低,不利于后续利用;
[0004](2)N2难以分离,不利于炼铁工艺过程中碳捕集,造成碳排放过多。
[0005]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已有部分采用纯氧作为助燃剂的高炉炼铁工艺,但是,纯氧在炼铁工艺中存在几个关键问题:
[0006](1)纯氧不能直接加热,高温氧气会加快输氧管道氧化;
[0007](2)输送至高炉中氧气浓度不能太高,高浓度氧气会使炉温过高,不利于炼铁和高炉使用寿命;
[0008](3)送入高炉的风量不能太少,采用纯氧时,风量约为传统高炉的21%,这对于炼铁过程的传质传热产生很大影响,不利于提升炼铁性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炉富氧循环燃烧炼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高炉炼铁的第一高炉煤气;对所述高炉炼铁的第一高炉煤气进行除尘、分离,得到热风炉原料气;对所述热风炉原料气和纯氧进行第一混合,并在热风炉内进行燃烧,得到炼铁高炉的第一热风;获取所述第一热风中的第一含氧量和所述第一热风的目标含氧量;根据所述第一含氧量和目标含氧量,判断是否需要对所述第一热风和纯氧进行第二混合;若是,根据所述第一含氧量和目标含氧量,计算第二混合所需氧气的第二混合量;根据所述第二混合量,对所述第一热风和纯氧进行第二混合,得到第二热风;将所述第二热风输送至炼铁高炉,得到高炉炼铁后第二高炉煤气,用以实现高炉富氧循环燃烧炼铁工艺;以体积分数计,所述热风炉原料气包括:CO:≥50%,O2:≤0.5%,其余为CO2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第一热风和第二热风都包括:O2:21%~30%,余量为CO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含氧量和目标含氧量,判断是否需要对所述第一热风和纯氧进行第二混合,包括:设定标准含氧量差值;根据所述第一含氧量和目标含氧量的差值,得到第一含氧量差值,根据第一含氧量差值和标准含氧量差值的大小,判断是否需要对所述第一热风和纯氧进行第二混合;若第一含氧量差值大于所述标准含氧量差值,则需要对所述第一热风和纯氧进行第二混合;若第一含氧量差值小于所述标准含氧量差值,则无需对所述第一热风和纯氧进行第二混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合量的计算公式为:第二混合量=(目标含氧量

第一含氧量)*1.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合的压力为2.1MPa~4.2MPa,所述第二混合的压力为0.3MPa~0.5Mpa。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风和第二热风的温度≥1200℃;所述纯氧的体积分数≥9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二热风输送至炼铁高炉,得到高炉炼铁后第二高炉煤气之后,包括:获取所述第一高炉煤气的第一碳含量和第二高炉煤气的第二碳含量;根据所述第一碳含量和所述第二碳含量,判断是否需要对第二高炉煤气通入含碳气体;若是,根据所述第一碳含量和所述第二碳含量,计算增碳处理所需的增碳量;根据所述增碳量,对所述第二高炉煤气进行增碳处理,使所述第二碳含量与第一碳含
量的差值≤0.8%。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碳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和/或一氧化碳。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含碳量和所述第二含碳量,判断是否需要对第二高炉煤气通入含碳气体,包括:设定标准碳含量差值;根据所述第一碳含量和所述第二碳含量的差值,得到第一碳含量差值;根据所述第一碳含量差值和所述标准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麒张泽武罗聪李小姗邬凡郑楚光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