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7144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微型开关,包括有一在内部形成一收纳室(11)的主体(10),且所述主体(10)的侧壁设置有第一、二导电端子(40,50),并在所述收纳室(11)配置有一其支点(22)为以可自由转动方式支撑在所述主体(10)的按钮(20),及一位于所述按钮(20)下方提供弹性力上压所述按钮(20)突出所述主体(10)外形成所述按钮(20)的受力部(21),且具有第一、二导电部(32,33)分别接触所述第一、二导电端子(40,50)的弹性元件(30),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元件(30)的所述第一、二导电部(32,33)之间形成有一组接部(31),并在所述按钮(20)上对应所述组接部(31)处以一凹槽(25)设置有一组接所述弹性元件(30)的定位部(24),所述弹性元件(30)的所述第一导电部(32)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40)延伸至所述收纳室(11)的第一接触部(41)经常维持接触状态,所述第二导电部(33)则受所述按钮(20)上对应设置的压掣部(26)提供下压力下移接触所述第二导电端子(50)延伸至所述收纳室(11)的第二接触部(51)。(*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微型开关,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二个操作方向进行电接点开/关用的微型开关。
技术介绍
已知的微型开关中的二个操作方向的微型开关(Micro Switch)作为电接点开/关用方式,是利用端子具有从该收纳室的对向侧壁面突出设置的第一及第二导电部,该第一导电部于自由状态时与该线圈弹簧的第一可动接触部为非接触状态,借由开关动作时压下该按钮的操作部,使该线圈弹簧移动而与其第一可动接触部接触,该第二导电部与该线圈弹簧的第二可动接触部经常维持接触状态,而为避免按钮在开关动作后回复自由状态所引发线圈弹簧弹性力上压而造成按钮偏移或脱落情况发生,该按钮具有从该支点轴延伸的第一制动件而进行按钮自其支点轴离开的位置进行该按钮的定位,而该主体则具有形成于该主体的第二制动件,该第二制动件与因该线圈弹簧的加压而朝关闭方向转动的该按钮的第一制动件接触,而进行按钮自由状态时位置的定位。然而,前述定位方式在制造上因该微型开关本身体积就十分微小,再去增设制动件,不仅实际强度不足,且制作精度更是难以精确达到,就产品实际生产合格率而言并不佳,而且组装上也因精度控制不容易,反而会增加组装工时。另外,若制作精度不佳,且因为线圈弹簧因下压位移行程过长而造成弹性疲乏现象,往往会造成该第二导电部与该线圈弹簧的第二可动接触部经常维持接触状态丧失,而影响电接点在按钮下压时并未产生开启导通效果,也就是说,该小型开关已丧失应有按压导通功能,其可用经济寿命将受到影响缩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缺陷,避免该缺陷的存在,本技术提供一种不需改变既有产品体积且无须复杂制作过程及精度控制,便于组装及制造的微型开关,通过电接点开/关用的弹性元件第一、二导电部之间形成有一组接部,并在按钮上对应该组接部处以一凹槽设置有一组接弹性元件的定位部,使该弹性元件的第一导电部与第一导电端子延伸至收纳室的第一接触部经常维持接触状态,第二导电部则受按钮上对应设置的压掣部提供下压力下移接触第二导电端子延伸至收纳室的第二接触部,这样形成一易于组装的微型开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外形立体示意图。图2-1、2-2、2-3是本技术的结构分解及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于A-A位置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3于B-B位置剖面示意图。图5-1、5-2、5-3是本技术左向及垂直向受力动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现就结合附图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2-1、2-2、2-3所示,是本技术外形立体及结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包括有一在内部形成一收纳室11的主体10,且该主体10的侧壁12a、12b设置有第一、二导电端子40、50,并在前述收纳室11配置有一其支点22为可自由转动方式支撑于主体10的按钮20,及一位于按钮20下方提供弹性力上压按钮20突出主体10外形成按钮20的受力部21,且具有第一、二导电部32、33分别接触第一、二导电端子40、50的弹性元件30,前述主体10的两侧面13对应按钮20的支点22处具有一圆形孔131及一自圆形孔131延伸至收纳室11的开口端111的置入槽132,且主体10邻近圆形孔131的侧壁12a设有一延伸至收纳室11开口端111的缺口121,并于按钮20的支点22下边形成有一导接斜面221,使该按钮20的支点22得以通过缺口121形成的挠性力而以导接斜面221易于组接圆形孔131,而形成一微型开关。请同时参阅图3、4所示,本技术的弹性元件30为一线圈弹簧,且该弹性元件30的第一、二导电部32、33间形成有一组接部31,并在按钮20上对应该组接部31处以一凹槽25设置有一组接弹性元件30的定位部24,该定位部24下部具有一直线限制边241,使该定位部24形成非圆形,因此,只要先将弹性元件30的组接部31套设入按钮20的凹槽25,并通过定位部24为非圆形设计提供组接部31不会因按压时产生的旋转位移而有效避免按钮20有摇动偏移现象产生,再利用本技术的按钮20在组装时,是定义按钮20的支点22的宽度为w2,导接斜面221的宽度为w1,而置入槽132的宽度为w3,则其相关大小关系为w2>w3>w1,因此,本技术是通过导接斜面221先进入置入槽132,由于缺口121设计使开口端111的置入槽132具有挠性力伸张特性,且导接斜面221呈一定倾斜度,可让按钮20下移到支点22进入圆形孔131时,不需任何工具辅助,也不会破坏主体10的构架,且支点22进入圆形孔131后,因支点22的宽度w2大于置入槽132的宽度w3,故不会有按钮20脱离现象产生;另外,为进一步增强按钮20的支点22的定位效果,该主体10相对缺口121的另一侧壁12b设有一限制部122,并于按钮20对应该限制部122延伸有一顶止部23,该顶止部23包含有一置入面231及一顶掣面232,同样随按钮20下移,置入面231同样为一倾斜角度设计,在顶止部23进入限制部122后,其顶掣面232在按钮20自由状态下即受限制部122上壁面止挡而更加提高了按钮20的定位效果。就组装后的电接点开/关使用状态说明,请参阅图5-1、5-2所示,本技术因该弹性元件30的第一导电部32与第一导电端子40延伸至收纳室11的第一接触部41经常维持接触状态,第二导电部33则受按钮20上对应设置的压掣部26提供下压力下移接触第二导电端子50延伸至收纳室11的第二接触部51形成电接点导通状态,而为确保弹性元件30的第一、二导电部32、33与第一、二导电端子40、50在按钮20下压后维持接触状态,本技术的弹性元件30的第一、二导电部32、33尾端进一步弯折有一第一、二接电端321、331,使其不会只有尖端点接触,而以线面接触形式而确保接触电接点导通。图5-3主要是揭示按钮20受力达到行程最低点的情形,从此两图与图3相比较,可明显看出按钮20因不受任何阻碍及限制,支点22可完全自由转动,让按钮20的受力部21完全进入收纳室11,而达到较长的行程设计。由于本技术的弹性元件30、按钮20均不需工具即可轻易置入收纳室11与主体10组装,不仅结构更为简化,更不会因微型开关过于小型化而造成制造组装困难,因此本技术的微型开关确实易于组装及制造。尽管本技术已经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以上实施例仅是例示性的,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本技术的各种更改、变化和等同物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涵盖。权利要求1.一种微型开关,包括有一在内部形成一收纳室(11)的主体(10),且所述主体(10)的侧壁设置有第一、二导电端子(40,50),并在所述收纳室(11)配置有一其支点(22)为以可自由转动方式支撑在所述主体(10)的按钮(20),及一位于所述按钮(20)下方提供弹性力上压所述按钮(20)突出所述主体(10)外形成所述按钮(20)的受力部(21),且具有第一、二导电部(32,33)分别接触所述第一、二导电端子(40,50)的弹性元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30)的所述第一、二导电部(32,33)之间形成有一组接部(31),并在所述按钮(20)上对应所述组接部(31)处以一凹槽(25)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建豪
申请(专利权)人: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