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结构及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7090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结构及充电桩,属于充电桩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结构,包括外换热器、罩体、制冷机构和至少一个外风机,罩体罩设在外换热器外侧,罩体上设有分别位于外换热器两侧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外换热器将罩体内部隔为左腔室和右腔室,左腔室与右腔室之间通过翅片之间的空隙相连通,左腔室与右腔室内均设有多个导风板,导风板错位设置于外换热器的两侧,以在入风口与出风口之间形成S形的风道;制冷机构设置于风道内;至少一个外风机设置于风道内。将外风机设置于罩体内,并采用迂回S形风道的噪音吸收措施,起到进一步吸收噪音的作用。此外,还通过采用多风机并联和辅助制冷措施降低单个风机的转速要求,降低了噪音污染。了噪音污染。了噪音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结构及充电桩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桩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结构及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通过液冷散热的充电桩大都采用风机带动空气流动,与外换热器进行强制对流换热,这种风冷散热系统占地面积大,风机寿命短,噪音难以控制和治理,也限制了充电桩的功率密度和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结构,降低了噪音污染,并提高了散热效率。
[0004]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桩,通过应用上述换热结构,降低了充电桩噪音污染。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结构,包括:
[0007]外换热器,其外侧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翅片;
[0008]罩体,罩设在所述外换热器外侧,所述罩体上设有分别位于所述外换热器两侧的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外换热器将所述罩体内部隔为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左腔室与所述右腔室之间通过所述翅片之间的空隙相连通,所述左腔室与所述右腔室内均设有多个导风板,所述导风板错位设置于所述外换热器的两侧,以在所述入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S形的风道;
[0009]制冷机构,设置于所述风道内,以将所述风道内的气流冷却;
[0010]至少一个外风机,设置于所述风道内,且沿所述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外风机位于所述制冷机构的后方。
[0011]作为换热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外风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外风机均设置于所述风道的同一截面上。r/>[0012]作为换热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外风机倾斜设置,以使设有所述外风机的所述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与所述外风机进风口的中心线平行。
[0013]作为换热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制冷机构设置于所述入风口处。
[0014]作为换热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外风机为低噪音风机。
[0015]作为换热结构的优选方案,设有所述制冷机构的所述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与所述制冷机构进风口的中心线平行。
[0016]作为换热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导风板均倾斜设置。
[0017]作为换热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翅片为板式结构。
[0018]作为换热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翅片为管式结构。
[0019]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包括内换热器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结构,所述
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充电桩的机柜内,所述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机柜外,所述内换热器与所述外换热器之间设有冷媒循环管路。
[0020]作为充电桩的优选方案,所述机柜为封闭式结构。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2]本技术的换热结构,包括外换热器、罩体、制冷机构和至少一个外风机,外换热器外侧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翅片;罩体罩设在外换热器外侧,罩体上设有分别位于外换热器两侧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外换热器将罩体内部隔为左腔室和右腔室,左腔室与右腔室之间通过翅片之间的空隙相连通,左腔室与右腔室内均设有多个导风板,导风板错位设置于外换热器的两侧,以在入风口与出风口之间形成S形的风道;制冷机构设置于风道内,以将风道内的气流冷却;至少一个外风机设置于风道内,且沿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外风机位于制冷机构的后方。将外风机设置于罩体内,并采用迂回S形风道的噪音吸收措施,以通过噪音源内置的方法,减少噪音扩散范围,同时增加噪音的传播路径,起到进一步吸收噪音的作用。此外,还通过采用多风机并联和辅助制冷措施降低单个风机的转速要求,使机柜外的换热单元整体噪音得到控制,降低了噪音污染。
[0023]本技术的充电桩,通过应用上述换热结构,降低了充电桩噪音污染。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充电桩的散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流程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管理系统的加热模式控制流程图;
[00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管理系统的干燥模式控制流程图;
[00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管理系统的待机模式控制流程图;
[00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管理系统的散热模式控制流程图;
[00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充电桩的散热管理系统的控制原理图;
[00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辅助散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
[0032]100、机柜;
[0033]1、主散热单元;11、液冷散热组件;111、冷媒循环管路;1111、冷媒外循环管路;1112、冷媒内循环管路;112、内换热器;113、外换热器;
[0034]2、检测单元;21、柜内环境检测组件;211、温度开关;212、湿度开关; 213、凝露开关;214、柜内温度传感器;215、柜内湿度传感器;22、冷媒检测组件;221、入口温度传感器;222、出口温度传感器;223、第一压力传感器;224、第二压力传感器;225、压力表;
[0035]3、辅助散热单元;31、罩体;311、入风口;312、出风口;313、导风板; 314、风道;32、制冷机构;33、外风机;
[0036]4、加热单元;
[0037]5、内外转换件;
[0038]6、泵站单元;61、抽送泵;62、膨胀罐;63、过滤器;64、排气阀;65、补液接头;66、排液接头;
[0039]7、液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4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2]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4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换热器(113),其外侧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翅片;罩体(31),罩设在所述外换热器(113)外侧,所述罩体(31)上设有分别位于所述外换热器(113)两侧的入风口(311)和出风口(312);所述外换热器(113)将所述罩体(31)内部隔为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左腔室与所述右腔室之间通过所述翅片之间的空隙相连通,所述左腔室与所述右腔室内均设有多个导风板(313),所述导风板(313)错位设置于所述外换热器(113)的两侧,以在所述入风口(311)与所述出风口(312)之间形成S形的风道(314);制冷机构(32),设置于所述风道(314)内,以将所述风道(314)内的气流冷却;至少一个外风机(33),设置于所述风道(314)内,且沿所述风道(314)内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外风机(33)位于所述制冷机构(32)的后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风机(3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外风机(33)均设置于所述风道(314)的同一截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风机(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超刘国鹏周一心李定胜谢天海高录科周永志原茂荣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能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