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6401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以及第一导电块和第二导电块。第二端子组件与第一端子组件设置成面向彼此并且设置成彼此间隔开,其中,第一端子组件的第一板状固定部与第二端子组件的第二板状固定部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端子组件的第一端子部与第二端子组件的第二端子部之间的间距;第一导电块电连接在第一端子组件的第一板状固定部的面向第二端子组件的第二板状固定部的内侧上;第二导电块电连接在第二端子组件的第二板状固定部的面向第一端子组件的第一板状固定部的内侧上。第一板状固定部的内侧上。第一板状固定部的内侧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电源连接器通常包括一个绝缘壳体和设置在该绝缘壳体中的端子(包括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端子适于与插入电源连接器的汇流条(包括正极汇流条和负极汇流条)电接触。在现有技术中,电源连接器的端子至汇流条的电流路径需要经过导电块,因而存在接触阻抗大、导电能力低等缺陷。此外,在现有技术中,电源连接器的端子通常为由单层金属片构成的单层导电端子,这种单层导电端子不仅存在电流通路密度低等缺陷,而且插拔力较大。此外,在现有技术中,电源连接器的端子散热性能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000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
[0005]第一端子组件,具有纵向延伸的第一板状固定部,纵向延伸的第一端子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板状固定部和所述第一端子部的大致横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
[0006]第二端子组件,具有纵向延伸的第二板状固定部,纵向延伸的第二端子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板状固定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的大致横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二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设置成面向彼此并且设置成彼此间隔开,其中,所述第一板状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板状固定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之间的间距;
[0007]第一导电块,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第一板状固定部的面向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的第二板状固定部的内侧上;和
[0008]第二导电块,电连接在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的第二板状固定部的面向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第一板状固定部的内侧上。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导线,直接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第一板状固定部的远离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的第二板状固定部的外侧上;和第二导线,直接电连接在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的第二板状固定部的远离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第一板状固定部的外侧上。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块和所述第二导电块中的每一个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中的每一个的厚度。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连接器还包括:绝缘分隔体,设置在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所述第一导电块和电连接至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的所述第二导电块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电隔离开。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端子,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一基板部、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一悬臂部以及
连接所述第一基板部和所述第一悬臂部的第一连接板部;和第二端子,层叠在所述第一端子的外侧上,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二基板部、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二悬臂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基板部和所述第二悬臂部的第二连接板部。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基板部层叠在所述第二基板部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一导电块层叠在所述第一基板部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一基板部和所述第二基板部一起构成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第一板状固定部;所述第一悬臂部和所述第二悬臂部一起构成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第一端子部;所述第一连接板部和所述第二连接板部一起构成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第一连接部。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悬臂部包括多个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悬臂部包括多个第二弹性臂,每个第二弹性臂具有钩部;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弹性臂和所述多个第二弹性臂以交替的方式成排布置,用于与一个汇流条电接触;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弹性臂布置在第一排中,所述多个第二弹性臂布置在层叠在所述第一排之上的第二排中,并且所述多个第二弹性臂的钩部分别伸入到位于所述第一排的所述多个第一弹性臂中的相邻两个第一弹性臂之间。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中的每一个还包括:第三端子,层叠在所述第二端子的外侧上,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三基板部、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三悬臂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三基板部和所述第三悬臂部的第三连接板部。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三端子由不同于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的材料制成。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由铜制成,所述第三端子由不锈钢制成。
[001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连接器还包括:绝缘壳体,所述第一端子组件、所述第二端子组件、所述第一导电块和所述第二导电块安装在所述绝缘壳体中;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和所述第三端子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导电块和所述第二导电块中的相应的导电块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三端子以及所述第一导电块和所述第二导电块中的相应的导电块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到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中的相应的一个。
[001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完全相同,并且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被对称地布置在所述绝缘壳体中。
[00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呈Z字形。
[002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从所述绝缘壳体的一侧伸入所述绝缘壳体中,所述绝缘壳体的另一侧上形成有一个插槽,适于插入所述插槽的汇流条插头组件上的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其中,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所述多个第一弹性臂和所述多个第二弹性臂电接触,从而所述第一导线能够经由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的所述多个第一弹性臂和所述多个第二弹性臂电接触,从而所述第二导线能够经由所述第二端子
组件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汇流条。
[002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汇流条插头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之间的绝缘分隔层,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被集成到所述绝缘分隔层的两侧上。
[002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汇流条插头组件还包括一个绝缘本体,被集成在一起的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和绝缘分隔层被组装在所述绝缘本体中。
[002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连接器还包括: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附接至所述第一导电块的远离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内侧面上;和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附接至所述第二导电块的远离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的内侧面上。
[002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中的每一个由多个圆盘状散热片层叠形成。
[002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中的每一个包括:基板,和延伸自所述基板的一面且矩阵布置的多个散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组件(210),具有纵向延伸的第一板状固定部,纵向延伸的第一端子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板状固定部和所述第一端子部的大致横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第二端子组件(220),具有纵向延伸的第二板状固定部,纵向延伸的第二端子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板状固定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的大致横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0)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0)设置成面向彼此并且设置成彼此间隔开,其中,所述第一板状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板状固定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之间的间距;第一导电块(310),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0)的第一板状固定部的面向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0)的第二板状固定部的内侧上;和第二导电块(320),电连接在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0)的第二板状固定部的面向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0)的第一板状固定部的内侧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线(21),直接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0)的第一板状固定部的远离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0)的第二板状固定部的外侧上;和第二导线(22),直接电连接在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0)的第二板状固定部的远离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0)的第一板状固定部的外侧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块(310)和所述第二导电块(320)中的每一个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0)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0)中的每一个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分隔体(230),所述绝缘分隔体(230)设置在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0)的所述第一导电块(310)和电连接至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0)的所述第二导电块(320)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0)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0)电隔离开。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0)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0)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端子(211、221),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一基板部(211b、221b)、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一悬臂部(211d、221d)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基板部(211b、221b)和所述第一悬臂部(211d、221d)的第一连接板部(211c、221c);和第二端子(212、222),层叠在所述第一端子(211、221)的外侧上,具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二基板部(212b、222b)、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二悬臂部(212d、222d)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基板部(212b、222b)和所述第二悬臂部(212d、222d)的第二连接板部(212c、222c)。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部(211b、221b)层叠在所述第二基板部(212b、222b)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一导电块(310)层叠在所述第一基板部(211b、221b)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一基板部(211b、221b)和所述第二基板部(212b、222b)一起构成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0)的第一板状固定部;所述第一悬臂部(211d、221d)和所述第二悬臂部(212d、222d)一起构成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0)的第一端子部;
所述第一连接板部(211c、221c)和所述第二连接板部(212c、222c)一起构成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0)的第一连接部。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悬臂部(211d、221d)包括多个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悬臂部(212d、222d)包括多个第二弹性臂,每个第二弹性臂具有钩部(2120、2220);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弹性臂和所述多个第二弹性臂以交替的方式成排布置,用于与一个汇流条(11、12)电接触;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弹性臂布置在第一排中,所述多个第二弹性臂布置在层叠在所述第一排之上的第二排中,并且所述多个第二弹性臂的钩部(2120、2220)分别伸入到位于所述第一排的所述多个第一弹性臂中的相邻两个第一弹性臂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娇勇罗杰赵光明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