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A/A/O微曝氧化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6035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A/A/O微曝氧化沟装置,微曝氧化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两相强化除磷池,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与所述厌氧池连接,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内部设有生物填料;所述微曝氧化沟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连接并用于盛装挥发性脂肪酸溶液的碳源补充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补充了进水侧的碳源,并改善了微曝氧化沟的除磷效果。改善了微曝氧化沟的除磷效果。改善了微曝氧化沟的除磷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A/A/O微曝氧化沟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A/A/O微曝氧化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城市污水处理厂在控制水体污染、改善水体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常用的工艺包括有:(1)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主要去除BOD5(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5日生化需氧量)和SS(悬浮固体));(2)生物膜法(主要去除BOD5和SS,如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生物接触氧化等);(3)活性污泥脱氮除磷工艺(如A/O工艺(Anoxic Oxic,缺氧-好氧工艺)、A/A/O工艺(Anaerobic Anoxic Oxic,厌氧-缺氧-好氧工艺)、改良型A/A/O工艺(Anaerobic Anoxic Oxic,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多级A/O工艺(Anoxic Oxic,缺氧-好氧工艺)、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序批式活性污泥法)、UCT工艺(脱氮除磷工艺)等),这些工艺在碳、氮、磷去除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实际中污水处理厂应用较多的基本都是活性污泥脱氮除磷工艺(占80%以上)。
[0003]尽管如此,随着国家对城市污水排放标准越来越严(GB18918-2002),污水厂面临更多的考验。尤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按照工程规范进行设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依然存在出水水质无法稳定达标的情况,尤其是对于氮、磷的含量。这主要是由于管网建设滞后、雨污未完全实现分流,因此,进水经常会出现含碳量不足或进水中有限的有机物质未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雨水量较大的南方地区),使污水中的C/N、C/P的比值低,进而导致污水处理系统的除磷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补充进水侧的碳源,进而改善微曝氧化沟装置的除磷效果。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A/A/O微曝氧化沟装置,其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两相强化除磷池,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与所述厌氧池连接,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内部设有生物填料;所述微曝氧化沟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连接并用于盛装挥发性脂肪酸溶液的碳源补充池。
[0006]进一步的,所述厌氧池、所述缺氧池、所述好氧池和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内均设置有推流器。
[0007]进一步的,所述好氧池内设有微孔曝气管。
[0008]进一步的,所述碳源补充池内设有与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连接的物料输送泵。
[0009]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填料固定设置于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的内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填料的填充体积为5%-50%。
[0011]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A/A/O微曝氧化沟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2]沉淀池中的部分污泥回流至两相强化除磷池内,碳源补充池向两相强化除磷池内输送挥发性脂肪酸溶液以提高两相强化除磷池内的含碳量,以筛选和富集聚磷菌,污泥在两相强化除磷池内部的生物填料的作用下进行厌氧释磷作用,回流进入厌氧池;本技术提高了厌氧池进水侧的碳源,并改善了微曝氧化沟装置的除磷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微曝氧化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其中,1-厌氧池,2-缺氧池,3-好氧池,4-沉淀池,5-碳源补充池,6-两相强化除磷池,7-生物填料,8-推流器,9-物料输送泵,10-微孔曝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1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7]如图1和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是一种A/A/O微曝氧化沟装置,其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1、缺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和两相强化除磷池6,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6与所述厌氧池1连接,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6内部设有生物填料7;所述微曝氧化沟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6连接并用于盛装挥发性脂肪酸VFAs溶液的碳源补充池5。其中,VFAs溶液可选为乙酸溶液。
[0018]基于上述方案,沉淀池4中的部分污泥回流至两相强化除磷池6内,碳源补充池5向两相强化除磷池6内输送挥发性脂肪酸溶液以提高两相强化除磷池6内的含碳量,以筛选和富集聚磷菌,污泥在两相强化除磷池6内部的生物填料7的作用下进行厌氧释磷作用,回流进入厌氧池1;本技术提高了厌氧池1进水侧的碳源,并改善了微曝氧化沟的除磷效果。
[0019]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厌氧池1、所述缺氧池2、所述好氧池3和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6内均设置有推流器8。推流器8促污水的流动,加快污水处理反应的速度。
[0020]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好氧池3内设有微孔曝气管10,微孔曝气管10提高好氧池3内的氧含量。
[0021]另外,如图1所示,所述碳源补充池5内设有与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6连接的物料输送泵9。物料输送泵9将挥发性脂肪酸溶液运输至两相强化除磷池6。
[00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生物填料7固定设置于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6内部。固定式生物填料7与池内的悬浮污泥以泥膜复合的两相形式共同存在,水中的颗粒有机物被固定式生物填料7上的生物膜截留、吸附,并被水解酸化成可利用的溶解性有机物,生物膜利用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与污水发生厌氧释磷作用后,污水进入厌氧池1。两相强化除磷池6内同时亦有悬浮污泥存在。
[0023]可选的,所述生物填料7的填充体积为5%-50%,在此范围内厌氧释磷作用较佳。
[0024]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A/A/O微曝氧化沟装置,污水依次进入厌氧池1、缺氧池2、好氧池3,好氧池3中部分硝化液泥水重新回流至缺氧池2,另一部分硝化液泥水进入沉淀池4。沉淀池4内的硝化液泥水经过泥水分离后,上清液外排,部分污泥回流至两相强化除磷池6,另外一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出。在两相强化除磷池6内添加一定量的来自碳源补充池5的乙酸或富含VFAs的溶液,污泥在两相强化除磷池6内进行聚磷菌的筛选和强化后,回流进入厌氧池1,提高了厌氧池1进水侧的碳源,并改善了微曝氧化沟装置的除磷效果。
[0025]同时,在侧流增加了一个两相强化除磷池6,配合乙酸类碳源的投加,可实现对除磷优势菌群的筛选与富集,可大幅增加系统(如缺氧池2)的反硝化除磷能力,降低系统脱氮除磷对碳源的需求和依赖。
[0026]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A/A/O微曝氧化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两相强化除磷池,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与所述厌氧池连接,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内部设有生物填料;所述微曝氧化沟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连接并用于盛装挥发性脂肪酸溶液的碳源补充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曝氧化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所述缺氧池、所述好氧池和所述两相强化除磷池内均设置有推流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创刘建新杨远秀林国颖李芷菁郭婉婷陈威宇张诗莹李梦潇陈海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