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4822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包括底座和引出片;所述底座的侧壁设有第一插槽,底座内设有第二插槽;所述引出片的中间段插装配合在底座的第一插槽中,引出片的外侧段伸出在底座外以用来与外部的部件电连接,引出片的内侧段处在底座内;所述引出片的内侧段的端头设有Z形插片,所述引出片的内侧段的端头的Z形插片插装配合在所述底座的第二插槽中,以利用Z形插片的两个直边段之间的落差来调整所述引出片在底座中的定位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够保证引出片装配的牢固度,使其不易脱出;又能够较好地降低了引出片的定位调整难度。引出片的定位调整难度。引出片的定位调整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是包括底座、磁路部分、接触部分、衔铁部分和推动卡;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分别装在底座上,衔铁部分与磁路部分相配合,在磁路部分工作时能够带动衔铁部分动作;推动卡连接在接触部分的动簧片与衔铁部分之间,在衔铁部分动作时能够带动动簧片摆动,实现动、静触点的闭合或分离。这种电磁继电器的接触部分通常包括引出片,有动簧引出片和静簧引出片,其中,静簧引出片与静簧片(即固定有静触点的部件)为一体结构。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通常是在底座的侧壁中设有第一插槽,在底座内设有第二插槽,引出片的中间段插装配合在底座的第一插槽中,引出片的外侧段伸出在底座外用来与外部的部件电连接,引出片的内侧段则处在底座内,引出片的内侧段的端头则用来与底座内的第二插槽实现定位相配合。现有技术的这种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通常采用斜边定位(即将引出片的内侧段的端头打成斜边),装配时易脱出,且打斜尺寸不易管控,较难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通过结构改进,一方面,能够保证引出片装配的牢固度,使其不易脱出;另一方面,能够较好地降低了引出片的定位调整难度。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包括底座和引出片;所述底座的侧壁设有第一插槽,底座内设有第二插槽;所述引出片的中间段插装配合在底座的第一插槽中,引出片的外侧段伸出在底座外以用来与外部的部件电连接,引出片的内侧段处在底座内;所述引出片的内侧段的端头设有Z形插片,所述引出片的内侧段的端头的Z形插片插装配合在所述底座的第二插槽中,以利用Z形插片的两个直边段之间的落差来调整所述引出片在底座中的定位位置。
[0005]所述Z形插片的厚度小于所述引出片的本体的厚度。
[0006]所述Z形插片包括一体连接于所述引出片的本体的第一直边段、具有自由端部的第二直边段和一体连接在第一直边段与第二直边段之间的斜边段;所述第二直边段与所述底座的第二插槽之间呈过盈配合。
[0007]所述Z形插片的第二直边段在所述引出片的本体的厚度的方向偏出所述引出片的本体的厚度的范围。
[0008]所述底座的第二插槽的槽壁中,在其中一个朝向所述Z形插片的第二直边段的外侧一面的槽壁中,还向所述Z形插片的第二直边段的外侧一面凸伸一个第一凸苞,以利用所述第一凸苞与所述Z形插片的第二直边段的配合,实现引出片在底座中的定位。
[0009]所述底座的第二插槽的槽壁中,在另一个朝向所述Z形插片的第二直边段的内侧一面的槽壁中,还向所述Z形插片的第二直边段的内侧一面凸伸一个第二凸苞,以利用所述第二凸苞与所述Z形插片的第二直边段的配合,实现引出片与底座的过盈配合。
[0010]所述第一凸苞抵在所述Z形插片的第二直边段的外侧一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凸苞的抵在所述Z形插片的第二直边段的内侧一面的面积。
[0011]所述引出片为静簧片,所述引出片的内侧段的端部还固接一静触点。
[0012]所述引出片的内侧段的端部中,还连接有动簧片的一端,动簧片的另一端则固定有动触点;两个引出片及其两个引出片所分别连接的动簧片构成一组动、静触点配合结构,其中一个引出片所连接的静触点与另一个引出片所连接的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对应相配合,所述另一个引出片所连接的静触点与所述一个引出片所连接的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对应相配合;所述底座,在两个对的侧壁中分别设有第一插槽,以用来分别配合于所述两个引出片的中间段。
[0013]所述动、静触点配合结构有多组,所述底座的侧壁顺序设有多个第一插槽,底座内对应设有多个第二插槽;所述多组动、静触点配合结构的两个引出片的中间段分别配合在所述底座的第一插槽中。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在引出片的内侧段的端头设有Z形插片,后所述引出片的内侧段的端头的Z形插片插装配合在所述底座的第二插槽中。本技术的这种结构,可以利用Z形插片的两个直边段之间的落差来调整所述引出片在底座中的定位位置,本技术,一方面,能够保证引出片装配的牢固度,使其不易脱出;另一方面,能够较好地降低了引出片的定位调整难度。
[0016]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使用本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8]图2是使用本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9]图3是使用本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例的底部翻转朝上的示意图;
[0020]图4是图3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的三组动、静触点配合结构的分布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的引出片与动簧片相配合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技术的引出片与动簧片相配合的俯视图;
[0024]图8是本技术的动簧片的示意图;
[0025]图9是本技术的动簧片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实施例
[0027]参见图1至图9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包括底座1和引出片2;所述底座1的侧壁11设有第一插槽12,底座1内设有第二插槽13;所述引出片2的中间段插装配合在底座1的第一插槽12中,引出片2的外侧段21伸出在底座1外以用来与外部的部件电连接,引出片2的内侧段22处在底座1内;所述引出片2的内侧段22的端头设有Z形插片3,所述引出片2的内侧段的端头的Z形插片3插装配合在所述底座1的第二插槽13中,以利用Z形插片3的两个直边段之间的落差来调整所述引出片2在底座1中的定位位置。
[0028]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使用该连接结构的电磁继电器还包括磁路部分4、衔铁部分5和推动卡6,底座1为两层结构,磁路部分4和衔铁部分5装在其中一层,推动卡6和含有引出片2的接触部分装在另一层,衔铁部分5的推动臂由底座1的其中一层伸到底座1的另一层中,与接触部分的动簧片相配合。
[0029]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Z形插片3的厚度小于所述引出片2的本体的厚度。
[0030]本实施例中,所述Z形插片3包括一体连接于所述引出片2的本体的第一直边段31、具有自由端部的第二直边段32和一体连接在第一直边段与第二直边段之间的斜边段33;所述第二直边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包括底座和引出片;所述底座的侧壁设有第一插槽,底座内设有第二插槽;所述引出片的中间段插装配合在底座的第一插槽中,引出片的外侧段伸出在底座外以用来与外部的部件电连接,引出片的内侧段处在底座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片的内侧段的端头设有Z形插片,所述引出片的内侧段的端头的Z形插片插装配合在所述底座的第二插槽中,以利用Z形插片的两个直边段之间的落差来调整所述引出片在底座中的定位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Z形插片的厚度小于所述引出片的本体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Z形插片包括一体连接于所述引出片的本体的第一直边段、具有自由端部的第二直边段和一体连接在第一直边段与第二直边段之间的斜边段;所述第二直边段与所述底座的第二插槽之间呈过盈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Z形插片的第二直边段在所述引出片的本体的厚度的方向偏出所述引出片的本体的厚度的范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第二插槽的槽壁中,在其中一个朝向所述Z形插片的第二直边段的外侧一面的槽壁中,还向所述Z形插片的第二直边段的外侧一面凸伸一个第一凸苞,以利用所述第一凸苞与所述Z形插片的第二直边段的配合,实现引出片在底座中的定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引出片与底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叔明代文广李方能殷剑锋江子煜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