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触头组件、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68980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15
本技术提供一种辅助触头组件、继电器,涉及电力技术领域。该辅助触头组件包括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和辅助动簧片,辅助动簧片与辅助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其中,辅助静触点引出端为弯折结构,使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和辅助动簧片之间被配置为能够在常开型结构和常闭式结构之间转换。利用一组辅助动簧片与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就能实现两种模式的应用,节省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总体来说涉及电力,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辅助触头组件、继电器


技术介绍

1、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包括控制系统和被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继电器实质为一种利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自动开关”,以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和转换电路等作用。高压直流继电器是一种具有处理高功率的能力的继电器,在高压、大电流等苛刻条件下仍具有常规继电器所无法比拟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等领域。

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利用辅助触点监测、记录继电器主触点闭合、断开状态,以达到继电器使用可靠性的目的。但是,现有技术的高压直流继电器辅助触点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制作困难,接触应力大,影响车载继电器的可靠性,甚至会在汽车行驶过程继电器失效而造成重大事故,且继电器寿命周期短,频繁更换继电器会影响用户体验。同时,无法实现常开型和常闭型需要单独设置,难以实现两种模式的灵活转换,生产成本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辅助触头组件、继电器,实现常开和常闭两种模式的灵活转换,降低生产成本。

2、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辅助触头组件,包括:

3、辅助静触点引出端;

4、辅助动簧片,所述辅助动簧片用于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

5、其中,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为弯折结构,使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和所述辅助动簧片之间被配置为能够在常开型结构和常闭式结构之间转换。

6、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接触部,所述辅助动簧片包括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或分离,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沿第一方向排布;

7、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辅助动簧片相对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运动的方向。

8、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接触时具有接触力,所述接触力的方向和第一方向相交;

9、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10、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和/或,

11、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辅助动簧片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12、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为点面接触。

13、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部朝向所述辅助动簧片的一侧设置有接触弧面,所述接触弧面能够与所述辅助动簧片相接触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辅助动簧片滑动。

14、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还包括:

15、折弯部,所述折弯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所述折弯折弯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呈夹角设置,形成所述弯折结构。

16、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折弯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的所述夹角为锐角、直角或钝角。

17、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折弯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18、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包括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所述辅助动簧片设置有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对应所述辅助动触点设置有辅助常开静触点;和/或,

19、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包括辅助常闭静触点引出端,所述辅助动簧片设置有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常闭静触点引出端对应所述辅助动触点设置有辅助常闭静触点;

20、其中,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和所述辅助常闭静触点引出端之间被配置为能够相互切换。

21、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折弯部设置于所述辅助动簧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并远离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形成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和/或,

22、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折弯部设置于所述辅助动簧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形成所述辅助常闭静触点引出端。

23、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折弯部沿第二方向并朝向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和/或,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折弯部沿第二方向并远离所述辅助动簧片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辅助常闭静触点引出端;

24、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辅助动簧片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25、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辅助常闭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26、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辅助动簧片沿所述辅助动簧片长度方向的边缘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和/或,

27、所述辅助常闭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辅助动簧片沿所述辅助动簧片长度方向的边缘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28、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折弯部为分体式结构。

29、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为引出针,所述折弯部为片式结构。

30、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折弯部为u形结构,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端朝向所述辅助动簧片设置,辅助动簧片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u形结构内;和/或,

31、所述辅助常闭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折弯部为u形结构,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端背离所述辅助动簧片设置,所述辅助动簧片设置于所述u形结构的外部。

32、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设置于所述辅助动簧片的周围,多个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分别设置于所述辅助动簧片沿所述动簧片宽度方向的两侧;和/或,

33、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设置于所述辅助动簧片的周围,多个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设置于所述辅助动簧片沿所述动簧片长度方向的两侧。

34、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呈对角设置于所述辅助动簧片的周围。

35、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上述的辅助触头组件。

36、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轭铁板和推动组件,所述辅助触头组件的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设置于所述轭铁板上,所述辅助触头组件的所述辅助动簧片设置于所述推动组件,所述推动组件穿设于所述轭铁板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轭铁板运动。

37、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动簧片和所述推动组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38、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接触部,所述辅助动簧片包括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或分离,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沿第一方向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接触时具有接触力,所述接触力的方向和第一方向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和/或,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为点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朝向所述辅助动簧片的一侧设置有接触弧面,所述接触弧面能够与所述辅助动簧片相接触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辅助动簧片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直角或钝角。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折弯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包括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所述辅助动簧片设置有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对应所述辅助动触点设置有辅助常开静触点;和/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折弯部设置于所述辅助动簧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并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形成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和/或,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折弯部沿第二方向并朝向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和/或,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折弯部沿第二方向并远离所述辅助动簧片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辅助常闭静触点引出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辅助常闭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辅助动簧片沿所述辅助动簧片长度方向的边缘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和/或,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折弯部为分体式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为引出针,所述折弯部为片式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折弯部为U形结构,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端朝向所述辅助动簧片设置,所述辅助动簧片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U形结构内;和/或,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设置于所述辅助动簧片的周围,多个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分别设置于所述辅助动簧片沿所述动簧片宽度方向的两侧;和/或,

20.根据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呈对角设置于所述辅助动簧片的周围。

2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0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轭铁板和推动组件,所述辅助触头组件的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设置于所述轭铁板上,所述辅助触头组件的所述辅助动簧片设置于所述推动组件,所述推动组件穿设于所述轭铁板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轭铁板运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动簧片和所述推动组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接触部,所述辅助动簧片包括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或分离,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沿第一方向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接触时具有接触力,所述接触力的方向和第一方向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和/或,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为点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朝向所述辅助动簧片的一侧设置有接触弧面,所述接触弧面能够与所述辅助动簧片相接触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辅助动簧片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和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直角或钝角。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折弯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包括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所述辅助动簧片设置有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对应所述辅助动触点设置有辅助常开静触点;和/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折弯部设置于所述辅助动簧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并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形成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和/或,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辅助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触点引出端的所述折弯部沿第二方向并朝向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辅助常开静触点引出端;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文广黄友权杨开心陈松生王萌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