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4503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检测开关,包括设有收容空间壳体、覆盖在壳体上的盖体、固定在壳体底部且彼此分离设置的第一固定端子及第二固定端子、固设于盖体上的连接端子、与第一固定端子枢转导接的弹性端子及穿设于盖体内外并可作用于弹性端子的操作杆,连接端子一端与第一固定端子恒接触,另一端形成第三接触部,弹性端子一端设有翘起部,该翘起部可相对第三接触部滑动以与之相接触或分离,翘起部的前端设有圆弧部,通过如此设置,弹性端子按压后回弹性能好,接触部表面镀层不易磨损。(*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检测开关,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检测用检测开关。
技术介绍
现有检测开关常常设有弹性端子,其一端与检测开关内所设固定端子枢转连接,另一端可在检测开关内壁上滑动,并通过自身的弹力将检测开关所设的操作杆保持为上升状态。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阅中国专利公告CN1106025C号,其所揭示的检测开关装置包括略成矩形的壳体;固定端子,具有被配设在前述壳体底部的第一固定接点;连接端子,与前述固定端子间隔特定距离被配设;呈U型的弹性端子,包括在壳体底部上用来滑动导接第一固定接点的滑动端及与连接端子枢转连接的导接片;操作按钮,用以按下弹性端子,使其滑动接触第一固定接点。然而,第一固定接点设在壳体的底部,长时间使用会有灰尘堆积其上,从而造成其与弹性端子接触不可靠。若将弹性端子滑动端的前部设置成粗糙结构,用以增大摩擦、虽可减少灰尘的影响,但若摩擦力过大,弹性端子按压后可能会不回弹,造成无法工作,另外,摩擦力过大亦易使弹性端子及第一固定接点间的接触表面的镀层破坏,导致接触表面易被氧化,造成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灰尘且接触稳定的检测开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检测开关包括设有收容空间壳体、覆盖在壳体上的盖体、固定在壳体底部且彼此分离设置的第一固定端子及第二固定端子、固设于盖体之连接端子、与第一固定端子枢转导接的弹性端子及穿设于盖体内外并可作用于弹性端子的操作杆。第二固定端子一端延伸设置形成第二竖直部,连接端子包括第三接触部及自第三接触部延伸设置的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系与第二竖直部连接,弹性端子一端设有翘起部,该翘起部可相对第三接触部滑动以与之相接触或分离,翘起部的前端设有圆弧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检测开关连接端子的接触部自底部延伸设置在壳体的收容空间内,其与弹性端子的接触点不在壳体底部,如是可有效防止灰尘堆积在其上,另外,翘起部的前端设有光滑的圆弧部,其相对接触部滑动摩擦力小,弹性端子按压后回弹性能好,接触部表面镀层不易被破坏,工作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检测开关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检测开关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检测开关的部分元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检测开关的沿图1A-A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4按压检测开关后的剖视图。图6是图5部分元件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检测开关1包括设有收容空间21的壳体2、覆盖在壳体2上的盖体3、与盖体3相配合的操作杆4、第一固定端子5、连接端子6、第二固定端子8及弹性端子7。其中第一固定端子5、连接端子6、第二固定端子8及弹性端子7收容于收容空间21内。壳体2呈框状,两侧壁对应设有两梯形块22,底面设有两柱状体23,顶面的四个边角皆设有突出部24。其中两柱状体23与外部设备(未图标)相配合将检测开关1稳固固定在外部设备上。盖体3包括平板部31及自平板部31的两侧边垂直延伸设置的两配合部32。其中每一配合部32均设有与壳体2的梯形块22相配合的缺口321。组装时,将盖体3覆盖在壳体2上,壳体2的两梯形块22卡持在配合部32的缺口321处,壳体2的突出部24与盖体3的平板部31相配合。盖体3的平板部31的外表面凸设有固持部312,该固持部312为方形,平板部31相对于固持部312的位置设有贯穿固持部312的开口310。另外,平板部31的内表面设有楔形块311。操作杆4呈长条形,其包括长方体41及抵压部42。组装时,操作杆4垂直穿设于盖体3内外,其中长方体41套接在平板部31的开口310处,抵压部42设在平板部31下方。请再参照图4至图6所示,第一固定端子5通过壳体2底部所设的固定部(未标号)固设在壳体2底部,其包括第一基部51、第一接触部52及第一竖直部53。其中第一基部51固设在壳体2的底部,第一接触部52自第一基部51延伸设置在壳体2底部外侧,用以与外部装置(未图示)电性连接。第一竖直部53自第一基部51延伸并垂直于第一基部51,其下部与第一基部51电性连接,其上部设有勾形部530。连接端子6固持在盖体3的楔形块311上,其包括固持部61、第二接触部62及第三接触部63。其中固持部61固定在楔形块311内,第三接触部63贴附在楔形块311上且大致垂直于固持部61,第二接触部62为两并排分离设置的长条金属片,其大致垂直于第三接触部63。第二固定端子8设置在壳体2底部且与第一固定端子5间隔,其包括第二基部81、第四接触部82及第二竖直部83,其中第二基部81固设在壳体2的底部,第四接触部82自第一基部51延伸设置在壳体2底部外侧,用以与外部装置电性连接。第二竖直部83与第二基部81且自底部向上部延伸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竖直部83紧贴壳体2的侧壁设置。第二竖直部83与连接端子6的第二接触部62恒常连接。当然,可将连接端子6一体设置在第二固定端子8上,该第二固定端子8固设在壳体2底部且与第一固定端子5间隔设置,其一端自底部向上延伸设置形成接触部(未标号)。弹性端子7由具有弹性的金属制成,其大致呈U型,其一端设有与第一固定端子5的勾形部530枢转导接的导接片71,另一端设有翘起部72。该翘起部72比导接片71窄且前端设有圆弧部720,其中圆弧部720光滑结构且可随着翘起部72滑动。组装时,该翘起部72从连接端子6的第二接触部62之间穿过并抵接在楔形块311上。使用时,按压操作杆4使其向下移动,抵压部42抵压弹性端子7中部,使其弹性形变,弹性端子7的一端绕导接片71转动,并使翘起部72在楔形块311上滑动,进而使翘起部72与连接端子6的第三接触部63电性连接,当操作杆4移动到一定距离时,翘起部72所设圆弧部720与第三接触部63接触。当释放操作杆4时,通过弹性端子7的弹力使操作杆4向上移动,因翘起部72所设圆弧部720光滑结构,弹性端子7与圆弧部720的摩擦力小,故弹性端子7的回弹将更加可靠,圆弧部720与第三接触部63的表面镀层不易被破坏,故其接触稳定。回弹时,弹性端子7的翘起部72在楔形块311上反方向滑动,从而与连接端子6的第三接触部63分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检测开关,包括设有收容空间的壳体、覆盖在壳体上的盖体、固设在壳体底部的第一固定端子、固设在壳体底部且与第一固定端子间隔设置的第二固定端子、设有导接片和翘起部的弹性端子及穿设于盖体内外并可作用在弹性端子的操作杆,第二固定端子一端延伸设置于收容空间上部形成接触部,弹性端子的导接片与第一固定端子枢转导接,翘起部可相对接触部滑动以与接触部相接触或分离,其特征在于:翘起部的前端设有圆弧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开关,包括设有收容空间的壳体、覆盖在壳体上的盖体、固设在壳体底部的第一固定端子、固设在壳体底部且与第一固定端子间隔设置的第二固定端子、设有导接片和翘起部的弹性端子及穿设于盖体内外并可作用在弹性端子的操作杆,第二固定端子一端延伸设置于收容空间上部形成接触部,弹性端子的导接片与第一固定端子枢转导接,翘起部可相对接触部滑动以与接触部相接触或分离,其特征在于翘起部的前端设有圆弧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开关进一步设有连接端子,该连接端子固持在盖体上,包括第三接触部及自第三接触部延伸设置的第二接触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端子还设有第二竖直部,该第二竖直部自底部向上延伸贴附在壳体上且与连接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电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开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飞荣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