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29073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8:08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包括风环主体和风室,所述风环主体的内部形成有环形空腔和环形第一风道,两套带有半导体制冷片的控温装置分别设置在环形空腔的上下两侧,控温装置的一端设置在风环主体的进风口,进风口与风室连接,另一端与环形第一风道连接,风室的风从进风口进入后,从两套控温装置之间形成的冷却迷宫风道经过,并进行冷却,然后向环形第一风道排出,最终对膜泡进行降温冷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各个部位之间的配合,最终实现对膜泡的冷却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当膜泡某部分厚度较厚时,可以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对冷却该部分的风的温度进行调整,无须再进行加热工作,因此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膜泡的冷却效率。度的提高膜泡的冷却效率。度的提高膜泡的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风环,尤其是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属于冷却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塑料薄膜是常见的一种塑料制品,它可以由压延法、挤出法、吹塑等工艺方法生产,吹塑薄膜是将塑料原料通过挤出机把原料熔融挤成薄管,然后趁热用压缩空气将它吹涨,经冷却定型后即得薄膜制品,如今塑料薄膜的加工生产,一般是通过吹膜机完成的,风环作为吹膜机的重要组成部件,主要是负责对吹涨的膜泡进行冷却定型。在冷却的过程中,如果膜泡的某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厚度更大,则该部分膜泡冷却速度会更快,在冷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该部分膜泡与其他部分相比硬度会更高,无法吹涨,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风环为风温式风环,即一种通过人工加热对冷风温度进行调控的风环,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式是当发现膜泡厚度较大的时候,通过人工对冷却该部分膜泡的冷风进行加热,使冷风的温度上升,从而避免该部分膜泡冷却速度过快,然而风环本身的目的即是通过冷风对膜泡进行冷却,对冷风进行加热无疑与冷却的目的相悖,实际上是牺牲了冷却效率;此外,这种风温式风环需要根据膜泡的冷却情况人工不断对温度进行调整,因此可控温差的范围较小,整体效益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效率高、可控温差大的自动冷却风环。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包括风环主体和风室,所述风环主体的内部形成有环形空腔和环形第一风道,两套带有半导体制冷片的控温装置分别设置在环形空腔的上下两侧,控温装置的一端设置在风环主体的进风口,进风口与风室连接,另一端与环形第一风道连接,风室的风从进风口进入后,从两套控温装置之间形成的冷却迷宫风道经过,并进行冷却,然后向环形第一风道排出,最终对膜泡进行降温冷却。
[0005]优选的,所述风室的外侧设有进风嘴。
[0006]优选的,所述的控温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片、第一散热片和散热结构,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与第一散热片连接,另一侧与散热结构连接,风室的风从两套控温装置的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的冷却迷宫风道经过,由半导体制冷片对其进行控温,与此同时,散热结构对吸热后的半导体制冷片持续进行散热,使半导体制冷片能够正常工作。
[0007]优选的,所述两套控温装置的第一散热片相互连接,并形成内部中空的分流件,分流件用于加强风与制冷片的接触面积,增强彼此的交换,同时能够使空气均匀平缓的进入冷却迷宫风道进行冷却。
[0008]优选的,所述的散热结构为热交换器和液体冷媒,所述的热交换器一侧与半导体制冷片连接,另一侧与液体冷媒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的半导体制冷片两侧设有导热介质,第一散热片和热交换器分别通过导热介质与半导体制冷片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的导热介质为导热胶。
[0011]优选的,所述的热交换器为储水腔,液体冷媒为水循环部件,通过水循环部件的动作,可以不断的对储水腔内的水进行降温,使其能够循环使用。
[0012]优选的,所述的冷却迷宫风道为单弧形冷却迷宫风道。
[0013]优选的,所述的冷却迷宫风道为多S形冷却迷宫风道。
[0014]优选的,所述的冷却迷宫风道为平直冷却迷宫风道。
[0015]优选的,所述的冷却迷宫风道为三角形冷却迷宫风道。
[0016]优选的,所述的风环主体包括上风盖、风环座、支撑件、风口分隔环和护风圈,进风口设置在上风盖的下端,所述的上风盖分别和风环座、支撑件连接,且连接后内部形成环形空腔,所述的风环座与风口分隔环连接,且连接后和支撑件形成环形第一风道,所述的护风圈可升降的与支撑件连接。
[0017]优选的,所述的支撑件包括中间支撑组件和可动调节圈,中间支撑组件和上风盖连接,可动调节圈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升降调节结构,中间支撑组件通过下侧的升降调节结构与可动调节圈连接,护风圈通过上侧的升降调节结构与可动调节圈连接。
[0018]优选的,所述可动调节圈上下两侧的升降调节结构均为螺纹。
[0019]优选的,所述的中间支撑组件通过下侧的螺纹与可动调节圈连接,该螺纹可以调节可动调节圈的高度,从而对风量和风速进行调整。
[0020]优选的,所述的可动调节圈和护风圈上侧的螺纹与可动调节圈连接,该螺纹可以调节护风圈的高度,以此适应不同吹涨比的膜泡。
[0021]优选的,所述的可动调节圈上设有拉手。
[0022]优选的,所述的护风圈上设有第一漏风孔,且护风圈的相应位置上还套设有调节环,调节环上设有第二漏风孔,通过旋转调节环的位置,可以控制第一漏风孔和第二漏风孔的重合度,从而调整从第一漏风孔和第二漏风孔之间漏出的风的大小,以此调整托举力的大小,避免膜泡出现抖动或其他不稳定的问题。
[0023]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风口分隔环的下风道板,所述的风口分隔环上设有通风孔,下风道板与风口分隔环之间形成环形第二风道,环形第一风道的风一部分从通风孔进入环形第二风道,从而对膜泡进行预冷却。
[0024]优选的,还包括定位圈,所述的定位圈与风环座连接,环形空腔内部下侧的控温装置设置在定位圈上。
[0025]优选的,还包括隔热片,所述的隔热片设置在环形空腔的内壁,控温装置与隔热片相互连接。
[0026]本技术通过各个部位之间的配合,最终实现对膜泡的冷却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当膜泡某部分厚度较厚时,可以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对冷却该部分的风的温度进行调节,无须再进行加热工作,因此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膜泡的冷却效率;因为半导体制冷片为自动控制,所以可控温差的范围较大,且精准度较高;此外,由于半导体制冷片热惯性非常小,制冷速度快,因此在热端散热良好冷端空载的情况下,通电片刻就能达到最大温差,与人工操作的普通风温式风环相比,整体的调整响应速度更快;另一方面,通过对可动调节圈
上下两侧的升降调节结构进行调节,可以对风环的风量和风速进行调整,以此在风环内形成不同大小的托举力,从而适配不同规格的膜泡,因此整体的适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技术的组装示意简图。
[0028]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29]图3是图1的仰视图。
[0030]图4是膜泡的运动方向示意图。
[0031]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简图。
[0032]图6是散热结构为储水腔和水循坏部件的示意简图。
[0033]图7是冷却迷宫风道为单弧形冷却迷宫风道的示意简图。
[0034]图8是冷却迷宫风道为多S形冷却迷宫风道的示意简图。
[0035]图9是冷却迷宫风道为平直冷却迷宫风道的示意简图。
[0036]图10是冷却迷宫风道为三角形冷却迷宫风道的示意简图。
[0037]图11是中间支撑组件、可动调节圈和护风圈的调节示意图。
[0038]图12是上风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3是护风圈的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环主体和风室,所述风环主体的内部形成有环形空腔和环形第一风道,两套带有半导体制冷片的控温装置分别设置在环形空腔的上下两侧,控温装置的一端设置在风环主体的进风口,进风口与风室连接,另一端与环形第一风道连接,风室的风从进风口进入后,从两套控温装置之间形成的冷却迷宫风道经过,并进行冷却,然后向环形第一风道排出,最终对膜泡进行降温冷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温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片、第一散热片和散热结构,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与第一散热片连接,另一侧与散热结构连接,风室的风从两套控温装置的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的冷却迷宫风道经过,由半导体制冷片对其进行控温,与此同时,散热结构对吸热后的半导体制冷片持续进行散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套控温装置的第一散热片相互连接,并形成内部中空的分流件,分流件用于加强风与制冷片的接触面积,增强彼此的交换,同时能够使空气均匀平缓的进入冷却迷宫风道进行冷却。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结构为热交换器和液体冷媒,所述的热交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佳彬何二君张帆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