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2862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包括内套筒、外套筒和推杆,内套筒螺纹连接于外套筒内,推杆滑动插设于内套筒内,内套筒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外套筒靠近出口端的一端设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多个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驱动杆,安装槽内靠近出口端的侧壁上设有铰接座,外套筒上开设有驱动槽,驱动槽内设有驱动组件,安装槽的侧壁上开设有驱动孔,驱动杆滑动插设于驱动孔内。解决现有技术中外套筒的直径固定,若外套筒的直径设置较小,容易出现外套筒无法进行限深的情况,若外套筒的直径设置较大,则手术的开口需要增大,导致后期愈合后的疤痕较大,对患者生活造成影响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

技术介绍

[0002]在临床中,腰椎间盘切除后,椎间隙需要使用植骨推入器进行植骨,现有技术中的植骨推入器通常设置有限位机构,避免植骨推入器突破椎体前方,造成腹腔内组织损伤。
[0003]中国技术专利公开号【CN206239498U】,公开的一种组件型限深经皮椎弓根植骨器,内套筒外螺纹连接外套筒,通过外套筒进行限深,避免植骨器突破椎体前方。但外套筒的直径固定,若外套筒的直径设置较小,容易出现外套筒无法进行限深的情况,若外套筒的直径设置较大,则微创手术的开口需要增大,导致后期愈合后的疤痕较大,对患者生活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解决现有技术中外套筒的直径固定,若外套筒的直径设置较小,容易出现外套筒无法进行限深的情况,若外套筒的直径设置较大,则手术的开口需要增大,导致后期愈合后的疤痕较大,对患者生活造成影响的问题。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包括内套筒、外套筒和推杆,所述内套筒螺纹连接于外套筒内,所述推杆滑动插设于内套筒内,所述内套筒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外套筒靠近出口端的一端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多个限位组件,所述外套筒上开设有多个安装槽,所述限位组件安装于安装槽内,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驱动杆,所述安装槽内靠近出口端的侧壁上设有铰接座,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与铰接座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板体铰接,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与第一板体铰接,另一端与驱动杆铰接,所述外套筒上开设有驱动槽,所述驱动槽内设有驱动组件,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开设有驱动孔,所述驱动孔与驱动槽连通,所述驱动杆滑动插设于驱动孔内,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第二板体铰接,另一端穿过驱动孔与驱动组件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连接环、驱动环和弹簧,所述驱动槽内设有第一螺纹段,所述驱动环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段上,所述驱动环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连接环位于环形槽内,所述弹簧的一端与连接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驱动槽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包覆于多根驱动杆外。
[0008]进一步,所述内套筒上设有第二螺纹段,所述外套筒的末端设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螺纹连接于第二螺纹段上。
[0009]进一步,所述推杆上设有限位环,所述推杆的末端一体成型有推板。
[0010]进一步,所述内套筒于入口端设有握把。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上均设有圆角。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的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通过限位组件中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驱动杆,以及驱动组件中的连接环、驱动环和弹簧,当将驱动环向向内套筒的入口端旋进时,弹簧释放弹力,使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收纳于安装槽内,便于取放内套管和外套管;当将驱动环向内套筒的出口端旋进时,驱动环挤压连接环,使第一板体旋转为垂直状态,便于限位。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在不增大手术微创孔直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增大限位机构的限位范围,避免出现限位机构无法进行限位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图2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图2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技术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的剖面拆分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内套筒1,入口端11,出口端12,第二螺纹段13,握把14,外套筒2,安装槽21,铰接座211,驱动槽22,第一螺纹段221,螺纹槽23,推杆3,限位环31,推板32,限位组件4,第一板体41,圆角411,第二板体42,驱动杆43,驱动组件5,连接环51,驱动环52,环形槽521,弹簧53。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1]如图1

图5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包括内套筒1、外套筒2和推杆3,内套筒1螺纹连接于外套筒2内,推杆3滑动插设于内套筒1内,内套筒1包括入口端11和出口端12,外套筒2靠近出口端12的一端设有限位机构,使用时,通过限位机构对内套筒1和外套筒2进行限位,避免内套筒1和外套筒2突破椎体前方,造成腹腔内组织损伤。
[0022]限位机构包括多个限位组件4,外套筒2上开设有多个安装槽21,限位组件4安装于安装槽21内,限位组件4包括第一板体41、第二板体42和驱动杆43,安装槽21内靠近出口端12的侧壁上设有铰接座211,第一板体41的一端与铰接座211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板体42铰接,第二板体42的一端与第一板体41铰接,另一端与驱动杆43铰接,外套筒2上开设有驱动槽22,驱动槽22内设有驱动组件5,安装槽21的侧壁上开设有驱动孔,驱动孔与驱动槽22连通,驱动杆43滑动插设于驱动孔内,驱动杆43的一端与第二板体42铰接,另一端穿过驱动孔与驱动组件5固定连接。当将外套筒2和内套筒1进入手术微创孔时,通过控制驱动组件5,使驱动杆43向驱动槽22侧移动,驱动杆43拉动动第二板体42移动,第二板体42移动带动第一板体41转动,直至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均收纳于安装槽21内,减少第一板体41所占据的空间,便于外套管和内套管进出手术微创孔内,无需增大手术微创孔的直径。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收纳于安装槽21内时,第一板体41与第二板体42的铰接端并未与安装槽21贴合,使第一板体41与第二板体42形成一定角度,便于后续第二板体42将第一板体41向上推起。当外套筒2和内套筒1到达植骨位置时,再通过控制驱动组件5,使驱动杆43向安装槽21侧移动,驱动杆43推动第二板体42移动,第二板体42将第一板体41向上推起,直至第一板体
41垂直于安装槽21内,使第一板体41与脊椎相抵,避免内套筒1和外套筒2突破椎体前方,随后将植骨材料从入口端11填充于内套筒1内,通过推杆3将植骨材料从出口端12推入椎间隙内即可。
[0023]驱动组件5包括连接环51、驱动环52和弹簧53,驱动槽22内设有第一螺纹段221,驱动环52螺纹连接于第一螺纹段221上,驱动环52上开设有环形槽521,连接环51位于环形槽521内,弹簧53的一端与连接环5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驱动槽22的侧壁固定连接。当驱动环52向内套筒1的出口端12旋进时,驱动环52推动连接环51移动,连接环51挤压弹簧53,且连接环51推动驱动杆43移动,驱动杆43推动第二板体42移动,第二板体42将第一板体41向上推起,使第一板体41垂直,便于进行限位;当驱动环52向内套筒1的入口端11旋进时,弹簧53释放弹力,将推动连接环51向驱动环52侧移动,连接环51拉动驱动杆43移动,驱动杆43拉动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椎间植骨推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套筒、外套筒和推杆,所述内套筒螺纹连接于外套筒内,所述推杆滑动插设于内套筒内,所述内套筒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外套筒靠近出口端的一端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多个限位组件,所述外套筒上开设有多个安装槽,所述限位组件安装于安装槽内,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驱动杆,所述安装槽内靠近出口端的侧壁上设有铰接座,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与铰接座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板体铰接,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与第一板体铰接,另一端与驱动杆铰接,所述外套筒上开设有驱动槽,所述驱动槽内设有驱动组件,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开设有驱动孔,所述驱动孔与驱动槽连通,所述驱动杆滑动插设于驱动孔内,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第二板体铰接,另一端穿过驱动孔与驱动组件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佐忠黄黎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