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可更换梁柱节点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25340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可更换梁柱节点连接结构,预制钢筋混凝土梁安装有梁端预埋件,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安装有柱侧预埋件,连接板设有纵向端板和横向端板,连接板通过横向端板与柱侧预埋件螺栓连接,梁端预埋件包括横板和竖板,竖板上设有第一通孔,连接板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位置和孔径相适配,第一耗能连接件连接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连接板通过纵向端板与横板用螺栓或第二耗能连接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具有施工安装简单、节点区具有良好的延性,而且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能够有效的耗散能量,具有较高的抗震性,实现震后可更换。实现震后可更换。实现震后可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混凝土可更换梁柱节点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可更换梁柱节点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快速发展,集成工厂化生产,现场拼装特色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因其具有生产高效,安装速度快,对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成为一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结构体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区拼接质量,往往制约着结构的整体力学性能。传统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梁柱构件间,多采用梁柱预制,节点现浇的连接方式,以期达到“等同现浇”的目的。采用现浇的连接方式,由于施工现场仍需要大量的混凝土湿作业,因此不符合装配式建筑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发展趋势要求,并且施工复杂,整体性能和抗震性能较差,容易发生破坏。
[0003]近年来,各类干式连接的做法和技术蓬勃兴起,套筒灌浆连接、约束浆锚连接和后浇带连接等方式日益成熟。试验研究表明,此类连接方式能够有效保证节点连接区域的刚度和承载力,受力可靠,但耗能较差,在反复地震荷载作用下灌浆处容易发生脆性破坏。同时,各种灌浆方式相对复杂,所用材料和器械成本偏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可更换梁柱节点连接结构,不仅具有施工安装简单、节点区具有良好的延性,而且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能够有效的耗散能量,具有较高的抗震性,实现震后可更换。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可更换梁柱节点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钢筋混凝土梁、预制钢筋混凝土柱、连接板、第一耗能连接件、第二耗能连接件,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梁安装有梁端预埋件,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安装有柱侧预埋件,所述连接板设有纵向端板和横向端板,所述连接板通过横向端板与柱侧预埋件螺栓连接,所述梁端预埋件包括横板和竖板,所述竖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位置和孔径相适配,所述第一耗能连接件连接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所述连接板通过纵向端板与所述横板用螺栓或第二耗能连接件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数量为两块,两块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形通槽,所述梁端预埋件的纵截面呈T形。
[0008]优选的,所述梁端预埋件的纵截面呈倒L形。
[0009]优选的,所述耗能连接件为耗能铅芯和/或耗能螺栓。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截面,为圆形、方形、椭球形或菱形中的一种。
[0011]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上均布设有横向筋板和纵向筋板。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横向筋板和纵向筋板交叉形成的区格内。
[0013]优选的,所述柱侧预埋件的本体为板状,其一侧设有若干根纵横分布的第二锚固钢筋,另一侧设有螺柱。
[0014]优选的,所述梁端预埋件的端板上设有若干根纵横分布的第一锚固钢筋,所述梁端预埋件的横板上设有用于与连接板螺栓连接的通孔。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装配式混凝土可更换梁柱节点连接结构,连接板设置横向端板和纵向端板,并通过横向端板和纵向端板分别与梁端预埋件和柱侧预埋件螺栓连接,实现梁柱之间的节点连接,拼装简单方便;梁端预埋件与连接板采用卡扣式安装方式,两者之间设置耗能连接件,通过耗能连接件剪切变形以及节点处上翼缘的弯曲变形,进行耗能,提高了抗震能力。本技术不仅能够简化安装方式,提高安装精度,还能提高节点区的塑性变形能力以及节点的受力性能,增强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安装简单、施工工期短,节点区具有良好的延性、较高的抗震性能,可实现震后可更换,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设防目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0017]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0018]图3为本技术预装状态的立体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爆炸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拼装过程图。
[0021]图中:1

梁端预埋件;11

第一锚固钢筋;12

端板;13

横板;14

竖板;15

第一通孔;
[0022]2‑
柱侧预埋件;21

第二锚固钢筋;22

螺柱;
[0023]3‑
连接板;31

横向筋板;32

纵向筋板;33

第二通孔;34

横向端板;35

纵向端板;
[0024]41

第一耗能连接件;42

第二能连接件;
[0025]5‑
预制钢筋混凝土梁;
[0026]6‑
预制钢筋混凝土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8]如图1

4所示提供了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可更换梁柱节点连接结构,包括预制钢筋混凝土梁5、预制钢筋混凝土柱6、梁端预埋件1、柱侧预埋件2、连接板3、第一耗能连接件41、第二耗能连接件42,第一耗能连接件41和第二耗能连接件42可以为耗能铅芯和/或耗能螺栓,本实施方式中耗能连接件4为耗能铅芯。
[0029]预制钢筋混凝土梁5安装有梁端预埋件1,预制钢筋混凝土柱6安装有柱侧预埋件2,连接板3设有横向端板34和纵向端板35,连接板3可以为一块或多块,本实施方式采用两
块,连接板3通过纵向端板35与柱侧预埋件2螺栓连接,梁端预埋件1的纵截面呈T形,两块连接板3均通过横向端板34分别与梁端预埋件1的横板13螺栓连接。
[003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一块,此时,梁端预埋件1的纵截面呈倒L形。
[0031]梁端预埋件1的竖板14上设有第一通孔15,连接板3上设有第二通孔33,第一通孔15与第二通孔33的位置和孔径相适配,耗能连接件4连接于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33之间。第一通孔15和第二通孔33的截面,可以为圆形、方形、椭球形、菱形。
[0032]为了增强连接板3的强度,连接板3上均布设有横向筋板31和纵向筋板32,横向筋板31和纵向筋板32的厚度一般为8~20mm。横向筋板31和纵向筋板32形成一个个的封闭区格,每个区格都设有第二通孔33,第二通孔33的孔径为20~100mm。
[0033]柱侧预埋件2的本体为板状,其一侧设有若干根纵横分布的第二锚固钢筋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可更换梁柱节点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钢筋混凝土梁(5)、预制钢筋混凝土柱(6)、连接板(3)、第一耗能连接件(41)、第二耗能连接件(42),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梁(5)安装有梁端预埋件(1),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柱(6)安装有柱侧预埋件(2),所述连接板(3)设有纵向端板(34)和横向端板(35),所述连接板(3)通过横向端板(35)与柱侧预埋件(2)螺栓连接,所述梁端预埋件(1)包括横板(13)和竖板(14),所述竖板(14)上设有第一通孔(15),所述连接板(3)上设有第二通孔(33),所述第一通孔(15)与第二通孔(33)的位置和孔径相适配,所述第一耗能连接件(41)连接于第一通孔(15)和第二通孔(33)之间,所述连接板(3)通过纵向端板(34)与所述横板(13)用螺栓或第二耗能连接件(4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混凝土可更换梁柱节点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3)的数量为两块,两块所述连接板(3)之间形成“][”形通槽,所述梁端预埋件(1)的纵截面呈T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混凝土可更换梁柱节点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端预埋件(1)的纵截面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虎于放闫贵海周萌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建设安全科学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