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31332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2 21:50
本申请涉及汽车降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及其制造方法。本申请提供的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包括:由外至内依次排列的防护层、喷胶固化层、膨松层和约束层;所述喷胶固化层的截面呈凸字型,所述约束层的截面呈几字型,且所述约束层的边缘部粘接在喷胶固化层的边缘部的上方形成封边结构,所述防护层由铝箔/PE复合膜构成,所述喷胶固化层由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和热固型胶粘树脂构成,通过热固型胶粘树脂将防护层、膨松层、约束层与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粘接,所述膨松层由纤维毡构成,所述约束层由聚酯纤维无纺布构成。本申请提供的吸隔声垫对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尤其适用于100Hz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降噪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了降低汽车对外噪声,通常需要在容易产生汽车噪音的部位安装吸隔声垫。吸隔声垫的作用原理是:(1)将一部分声波阻隔反射回去;(2)将一部分能量转化为吸隔声垫的振动能量,并基于能量损耗,将声能最终转化为热能衰减掉。
[0003]常用的汽车吸隔声垫的材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聚丙烯粘胶麻纤板、玻璃纤维或废纺毡组合制造的隔热兼隔声材料,这类材料降噪效果差,且不环保、自身重量大;另外一类是以聚酯纤维、聚丙烯纤维为代表的软质膨松的有机纤维毡,作为汽车吸隔声软包内饰,使用时用双面胶贴附于车门等处,这类材料对3150Hz以上频率的噪声有较好的吸收效果,但对中、低频的吸收效果差,特别是630Hz以下频率声音的吸声性较弱,同时其对低、中、高频声音的隔声性也差,且安装效率低。
[0004]上述两类材料对汽车柴油发动机的100Hz

1600Hz降噪效果均不理想,因此,提供一种降噪效果好的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该吸隔声垫对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适用于100Hz

1600Hz噪声改善。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包括:由外至内依次排列的防护层、喷胶固化层、膨松层和约束层;所述喷胶固化层的截面呈凸字型,所述约束层的截面呈几字型,且所述约束层的边缘部粘接在喷胶固化层的边缘部的上方形成封边结构,所述防护层由铝箔/PE复合膜构成,所述喷胶固化层由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和热固型胶粘树脂构成,通过所述热固型胶粘树脂将防护层、膨松层、约束层与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粘接,所述膨松层由纤维毡构成,所述约束层由聚酯纤维无纺布构成。
[000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胶固化层中的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由碳纤维和聚酯纤维混纺构成,碳纤维和聚酯纤维的质量比为:50%

90%:50%

10%。
[000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纤维毡由聚酯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按照质量比40%

90%:60%

10%混纺构成。
[000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纤维毡由碳纤维和聚酯纤维按照质量比50%

90%:50%

10%混纺构成。
[00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纤维毡选用聚丙烯腈预氧丝纤维毡。
[00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固型胶粘树脂选用双组份聚氨酯树脂、双组份丙烯酸树脂或酚醛树脂。
[00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组份聚氨酯树脂中的A组份为分子量2400

3200的聚氨酯树
脂,B组份为分子量600

800的三聚体异氰酸酯或六聚体异氰酸酯。
[00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铝箔/PE复合膜的膜厚为40

60μm。
[00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膨松层的厚度为2

60mm。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膨松层的厚度为10

40mm。
[00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胶固化层的厚度为2

60mm。
[00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胶固化层的体积密度由外至内依次减小。
[0017]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上述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步骤S101,利用热固型胶粘树脂对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的一面进行多道喷涂,待热固型胶粘树脂饱和且浸润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后,将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覆盖在防护层的上方,使防护层与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上喷涂有热固型胶粘树脂的一面均匀接触;
[0019]步骤S102,利用热固型胶粘树脂对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的另一面进行单道喷涂,之后将膨松层和约束层依次铺放在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的另一面的上方,加热模压成型,得到吸隔声垫预制件;
[0020]步骤S103,依次对吸隔声垫预制件进行冷却、脱模、修边,即得到吸隔声垫成品;
[0021]其中,所述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和热固型胶粘树脂构成喷胶固化层,所述喷胶固化层的截面呈凸字型,所述约束层的截面呈几字型,且所述约束层的边缘部粘接在喷胶固化层的边缘部的上方形成封边结构,所述防护层由铝箔/PE复合膜构成,所述膨松层由纤维毡构成,所述约束层由聚酯纤维无纺布构成。
[0022]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02中,加热模压成型的压力为10kPa

60kPa,温度为80℃。
[002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胶固化层中的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由碳纤维和聚酯纤维混纺构成,碳纤维和聚酯纤维的质量比为:50%

90%:50%

10%。
[002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纤维毡由聚酯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按照质量比40%

90%:60%

10%混纺构成。
[002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纤维毡由碳纤维和聚酯纤维按照质量比50%

90%:50%

10%混纺构成。
[002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纤维毡选用聚丙烯腈预氧丝纤维毡。
[002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固型胶粘树脂选用双组份聚氨酯树脂、双组份丙烯酸树脂或酚醛树脂。
[002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组份聚氨酯树脂中的A组份为分子量2400

3200的聚氨酯树脂,B组份为分子量600

800的三聚体异氰酸酯或六聚体异氰酸酯。
[002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铝箔/PE复合膜的膜厚为40

60μm。
[003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膨松层的厚度为2

60mm。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膨松层的厚度为10

40mm。
[003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胶固化层的厚度为2

60mm。
[0032]一些实施例中,加热模压成型后,所述喷胶固化层的体积密度由外至内依次减小,体积密度分布梯度由外至内为1.2g/cm3‑
0.3g/cm3,所述喷胶固化层的厚度为模压成型前厚度的1/3

2/3。
[0033]本申请中,在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的外侧一面喷涂双组份聚氨酯树脂后,聚氨
酯液体向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的内部浸润,加温加压后与碳纤维、聚酯纤维形成坚固的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并且形成一个由内至外0.3g/cm3‑
1.2g/cm3的体积密度梯度,外层纤维被聚氨酯树脂牢固约束,聚氨酯树脂相对富集,形成高强度、高刚性的硬质纤维增强聚氨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至内依次排列的防护层(10)、喷胶固化层(20)、膨松层(30)和约束层(40);所述喷胶固化层(20)的截面呈凸字型,所述约束层(40)的截面呈几字型,且所述约束层(40)的边缘部粘接在喷胶固化层(20)的边缘部的上方形成封边结构,所述防护层(10)由铝箔/PE复合膜构成,所述喷胶固化层(20)由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和热固型胶粘树脂构成,通过所述热固型胶粘树脂将防护层(10)、膨松层(30)、约束层(40)与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粘接,所述膨松层(30)由纤维毡构成,所述约束层(40)由聚酯纤维无纺布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喷胶固化层(20)的体积密度由外至内依次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喷胶固化层(20)中的碳纤维/聚酯纤维混纺毡由碳纤维和聚酯纤维混纺构成,碳纤维和聚酯纤维的质量比为:50%

90%:50%

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毡由聚酯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按照质量比40%

90%:60%

10%混纺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毡由碳纤维和聚酯纤维按照质量比50%

90%:50%

10%混纺构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用吸隔声垫,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李鲲马华跃杨丹田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