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佐佐木贝慈专利>正文

建筑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0693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2 2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使空气在内侧构件与外壁部间流动建筑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建筑墙具有:内侧构件10;以及外壁部50,设置在所述内侧构件10的外侧并与所述内侧构件10之间形成有供空气进入的空间。气进入的空间。气进入的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建筑墙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构成建筑物外壁的建筑墙。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使用外壁面板是公知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建筑物单元具有多个柱和上下大梁,这些柱和大梁连接成立方体状,在由柱子和大梁包围的四方形的单元开口部中,相对于在建筑物完成状态下安装外壁面板的外壁面开口部,在单元制造工厂预先固定第一面板,并且在建筑物完成状态下安装在建筑物单元以外的结构体上的第二面板被临时固定。但是,对于外壁,则没有做特别的研究。【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202439号公报鉴于这种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加简祖强,其能够在内侧构件和外壁部之间形成空气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内侧构件;以及外壁部,设置于所述内侧构件的外侧,与所述内侧构件之间形成有供空气进入的空间。
[0002]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中,包括:檐部,覆盖所述外壁部的上方,其中,所述檐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外壁部的上端更下方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檐部与所述外壁部之间设置有供空气通过的间隙。
[0003]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中,所述内侧构件具有隔热构件,所述隔热构件与所述外壁部之间设置有多个板构件,所述板构件之间设置有空气层。
[0004]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中,所述内侧构件具有隔热构件,所述隔热构件与所述外壁部之间设置有板构件,所述板构件与所述外壁部之间设置有片构件,所述板构件与所述片构件之间、以及所述片构件与所述外壁部之间设置有空气层。
[0005]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中,在所述外壁部与所述内侧构件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中间分隔构件,该中间分割构件具有排水孔。
[0006]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中,所述建筑墙由内侧构件与外壁部成为一体的外壁面板构成,所述外壁面板在侧方向或上下方向上可与另一个外壁面板连接。
[0007]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中,所述外壁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外侧凸部,该外侧凸部形成通气路。
[0008]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中,包括:檐部,覆盖所述外壁部的上方,其中,在所述内侧构件的上表面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檐部通过连接构件连接。
[0009]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中,所述内侧构件具有用于设置阻热构件或隔热构件的外侧凹部或内侧凹部。
[0010]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中,所述内侧构件具有第一内侧构件、以及在与所述第一内侧构件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内侧构件,所述外壁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内侧构件的外侧表面上的第一外壁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内构件的外侧表面上的第二外壁部。
[0011]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包括:檐部,覆盖所述外壁部的上方,所述外壁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外侧凸部,所述檐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外侧凸部的上端更下方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檐部与所述外壁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0012]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中,在所述外壁部的外侧、内侧、或外侧以及内侧的面上设置有涂层材料或发泡材料。
[0013]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中,所述建筑墙由内侧构件与外壁部成为一体的外壁面板构成,所述建筑墙包括覆盖所述外壁部的上方的檐部,所述外壁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外侧凸部,所述外壁面板可在上下方向上与另一个外壁面板连接,当在所述外壁面板的上方设置有所述另一个壁面板的情况下,在所述另一个外壁面板的外侧凸部与所述檐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0014]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中,所述内侧构件具有向上方延伸的上方延伸部,所述上方延伸部上设置有起吊用孔。
[0015]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墙中,所述内侧构件具有向侧方延伸侧方延伸部,所述侧方延伸部上设置有起吊用孔。
[0016]在本专利技术外壁面板中,所述外壁部相对于所述内侧构件在侧方错开配置,所述内侧构件的外侧的面在第一侧方不被所述外壁部覆盖,
所述外壁部的内侧的面在所述第一侧方的相反侧的第二侧方不被所述内侧构件覆盖。
[0017]本专利技术外壁面板,包括:檐部,覆盖所述外壁部的上方,所述檐部具有向上方侧延伸的上方罩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就能够提供一种在内侧构件与外壁部之间形成空气层的外壁面板。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建筑墙在提高隔热性的基础上,还能够防止结露。
附图说明
图1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外壁面板的横截面图。图2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外壁面板的内侧的背面图。图3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外壁面板的外侧的正面图。图4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外壁面板的纵截面图。图5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外壁面板的外侧的正面图,图中展示的是与图3不同形态的正面图。图6是将图5所示的外壁面板组合后的正面图。图7(a)是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壁面板的内侧的照片,图7(b)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壁面板上安装了石膏板后的照片。图8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外壁面板的横截面图,图中展示的是与图1不同的形式的横截面图。图9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外壁的内侧的照片。图10(a)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壁部的横截面图,图10(b)是从外侧观察图10(a)所示的外壁部时的斜视图。图11(a)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壁部的横截面图,图11(b)是从外侧观察图11(a)所示的外壁部时的斜视图。图12(a)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壁部的横截面图,图12(b)是从外侧观察图12(a)所示的外壁部时的斜视图。图13(a)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壁部的横截面图,图13(b)是从外侧观察图13(a)所示的外壁部时的斜视图。图14(a)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壁部的横截面图,图14(b)是从外侧观察图14(a)所示的外壁部时的斜视图。图15(a)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壁部的横截面图,图15(b)是从外侧观察图15(a)所示的外壁部时的斜视图。图16(a)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壁部的横截面图,图16(b)是从外侧观察图16(a)所示的外壁部时的斜视图。图17(a)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壁部的横截面图,图17(b)是从外侧观察图17(a)所示的外壁部时的斜视图。图18(a)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壁部的横截面图,图18(b)是从外侧
观察图18(a)所示的外壁部时的斜视图。图19(a)是用于说明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壁面板的效果的纵向截面图,图19(b)是用于说明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外壁面板的效果的斜视图。图20是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外壁面板的另一示例的纵向截面图。图21是设有窗的情况的一例的纵向截面图。图22是可在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建筑墙的变形例1的纵向截面图。图23是可在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建筑墙的变形例2的纵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建筑墙为外壁面板。该外壁面板也可以在侧方或上下方向上与另一个外壁面板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方”是指外壁面板设置于建筑物时的上方,“下方”是指外壁面板设置于建筑物时的下方。“侧方”是指与上下方向垂直相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建筑壁,其特征在于,包括:内侧构件;以及外壁部,设置于所述内侧构件的外侧,并与所述内侧构件之间形成有供空气进入的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壁,其特征在于,包括:檐部,覆盖所述外壁部的上方,其中,所述檐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外壁部的上端更下方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檐部与所述外壁部之间设置有供空气通过的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壁,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内侧构件具有隔热构件,所述隔热构件与所述外壁部之间设置有多个板构件,所述板构件之间设置有空气层。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建筑壁,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内侧构件具有隔热构件,所述隔热构件与所述外壁部之间设置有板构件,所述板构件与所述外壁部之间设置有片构件,所述板构件与所述片构件之间、以及所述片构件与所述外壁部之间设置有空气层。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建筑壁,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所述外壁部与所述内侧构件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中间分隔构件,所述一个或多个中间分割构件具有排水孔。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建筑壁,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建筑墙由内侧构件与外壁部成为一体后的外壁面板构成,所述外壁面板在侧方向或上下方向上可与另一个外壁面板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建筑壁,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外壁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外侧凸部,该外侧凸部形成通气路。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建筑壁,其特征在于,包括:檐部,覆盖所述外壁部的上方,其中,在所述内侧构件的上表面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檐部通过连接构件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贝慈
申请(专利权)人:佐佐木贝慈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