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8419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其中电枢的枢转不受壳体或底座的尺寸误差或变形的影响,因而电枢能够平稳枢转。在电磁继电器1中,底座10具有一在平板形轭铁40的第一支腿部件42附近向上延伸的突出部件20。绕组架50包括一延伸部分52,该延伸部分52从绕组本体部51向第一支腿部件42延伸,并具有一至少位于第一支腿部件42上方的上部52b,在该上部52b中形成一平行于平板形轭铁40的本体部41延伸方向延伸的凹槽部件52c。电枢60具有一在枢轴部件62上端向上突出的突起62b。该突起62b设置于由绕组架50的凹槽部件52c和底座10的突出部件20限定的空间中。(*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磁继电器,更具体说涉及一种用于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小型电磁继电器。
技术介绍
例如,图5所示的继电器(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4-42766)已知是这种类型的常规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由一绝缘底座110,一接触部分120,一操作电磁体130和一壳体140构成。底座110上形成从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基本为矩形的本体的两端伸出的壁部件115和116,且在各壁部件115和116的前侧(向图5中的前部)形成插孔111和112,位于一门形铁芯131(下面描述)上的一对插入部件131a(附图中只示出一个插入部件131a)压装到该插孔111和112中。另外,在壁部件115的侧面紧靠插孔111的角部形成一用于接收电枢133(下面描述)的支腿部133d的圆形接收孔113。此外,在壁部件116的侧面紧靠插孔112的角部形成一接收槽114,该接收槽114用于接收电枢133的一突出部133f并调节电枢133的枢转范围。在壁部件116中还设有一对允许线圈接头135(下面描述)通过的通孔117。接触部分120由一固定接触部分121和一活动接触部分123构成。固定接触部分121和活动接触部分123在面对的表面上分别有一固定触点122和一活动触点124,并具有联接到一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上的板联接部分(图中未示出)。固定接触部分121和活动接触部分123分别通过冲压成形,形成包含磷铜等的铜合金板,并紧固到底座110的壁部件115上。操作电磁体130包括一门形铁芯131,一通过压装紧固到该门形铁芯131上的绕组架132,一电枢133和一激励线圈134。门形铁芯131形成门形平板的形状,具有一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本体部(图中未示出),和一对从该本体部两端向下伸出的支腿部131b(图中仅示出一个支腿部131b);该芯部131通过冲压一铁芯而制成。形成压装到该插孔111和112中的插入部件131a,使得这些插入部件131a从门形铁芯131的支腿部131b的下端伸出。在门形铁芯131一端的上部还形成一突起131c。另外,绕组架132包括一U形截面的绕组本体部(图中未示出),该本体部在水平方向延伸并具有一在顶部开放的U形槽,设置于绕组本体部两端的凸缘部132a,及一作为其中一个凸缘部132a的延伸部伸展到一侧的接头部件132b。绕组架132通过对绝缘合成树脂进行模塑而制成。门形铁芯131的本体部压装在绕组架132的绕组本体部的U形槽中,使这两个部件形成一整体。另外,两线圈端头135紧固到端头部件132b上。一激励线圈134环绕绕组架132的绕组本体部的圆周缠绕,该激励线圈134的两端联接到各线圈端头135上。电枢133通过冲压一铁板而构成一倒置的门形,包括一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件133a,和一对从该水平部件133a的两端向上延伸的垂直部件133b和133c。形成一用作电枢133的支承部件的支腿部133d,使得该支腿部133d在电枢133的一端上从垂直部件133b的底端伸出。还形成一用于调节电枢133的枢转范围的突出部133f,使得该突出部133f在电枢133的另一端上从垂直部件133c的底端突出。在支腿部133d轴线上的电枢133一端上的垂直部件133b的上端还形成一与门形芯131的突起131c配合的凹槽部分133e。一绝缘操作部件133g安装在电枢133的水平部件133a上。如上所述构造的操作电磁体130安装在底座110上;在这种情况下,门形铁芯131的两插入部件131a都压装在插孔111和112中,电枢133的支腿部件133d插入底座110的接收孔113中,突出部分133f插入接收槽114中。另外,与此同时,线圈端头135穿过底座110中的通孔117。通过这种方式,支腿部分133a支承在接收孔113中,位于支腿部分133a轴线上的凹槽部分133e支承在131c上;结果电枢133可绕支腿部分133a以及支腿部分133a的轴线上的凹槽部分133e枢转。电枢133通过操作部件133g从还用作复位弹簧的活动接触部件123接收一弹簧力,因而在激励线圈134的非激励状态下,电枢133的第二端上的垂直部分133c与门形铁芯131是分开的。另一方面,当激励线圈134被激励时,电枢133第二端上的垂直部件133c绕支腿部分133a以及位于支腿部分133a轴线上的凹槽部分133e枢转,从而附着到门形铁芯131上。结果活动接触部件123被压缩,该活动接触部件123经受弹性变形,从而导致触点122和124关闭。壳体140基本上是一矩形元件,其中形成一容纳空间(图中未示出),该容纳空间覆盖底座110及安装在该底座110上的操作电磁体130。壳体140覆盖底座110及操作电磁体130,并紧固到底座110上。在壳体140的容纳空间中设有一在门形铁芯131的突起131c的侧部靠压上端的突起(图中未示出),及一当底座110和操作电磁体130被覆盖时防止电枢133的枢转支点侧(第一端)上垂直部件133b的上端摆动的突起。如上所述构造的电磁继电器能够低成本地和高生产率地提供超小型电磁继电器。另外,图6中所示的继电器(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1-68003)也是常规电磁继电器的另一个例子。该电磁继电器的基本结构类似于图5中所示的继电器;一电枢212沿紧固到一底座210上的门形铁芯211设置。另外,电枢212是通过冲压一铁板而形成一倒置的门形。一用作枢转中心的轴部件213设置在电枢212一侧底端,电枢212的一突出部分214设置在另一侧的底端。电枢212的轴部件213插入形成于底座210中的轴接收孔215中,突出部件214插入形成于底座210中的一轴接收孔216中,因而该突出部件214可自由移动。另外,在轴部件213的轴线上用作枢转中心的电枢212侧部的上端中形成一类似于图5中所示的凹槽部分133e的凹槽部分(图中未示出)。与图5中所示的凹槽部分133e相似,该凹槽部分与形成于门形铁芯211一侧上部上的一突起(图中未示出)配合,并与轴部件213一起形成用于电枢212的一枢转中心。另外,在底座210的L形绝缘壁217的角部形成一厚部218,电枢212的打开和关闭行程S通过使位于电枢212第二端部的角部接触该厚部218而调节。此外,在图6中,符号219表示一固定接触部分,符号220表示一活动接触部分。该电磁继电器使得获得具有高运行可靠性的电磁继电器成为可能,其中电枢212的打开和关闭行程S稳定在一限制结构中,且打开和关闭操作力和负力是固定的。但在这些常规电磁继电器中遇到了下列问题 具体地,在图5中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情况下,由于支腿部件133d支承在接收孔113中且位于支腿部件133d的轴线上的凹槽部件133e支承在突起131c上,电枢133可绕支腿部件133d及位于支腿部件133d轴线上的凹槽部件133e枢转。这里,由于支腿部件133d在电枢133的水平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以及垂直于该水平方向的前后方向上的运动可以调节,通过接收孔113对支腿部件133d的支承不会变得不稳定。同时,突起131c对凹槽部件133e的支承被设置成使凹槽部件133e在电枢133的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可以调节,因此没有问题。但由于凹槽部件133e在前后方向也就是垂直于前述水平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 基本为C形的平板形轭铁,该轭铁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本体部,及从该本体部两端向下延伸的第一和第二支腿部件; 绝缘绕组架,该绕组架具有连接到所述本体部上的绕组本体部,并具有环绕绕组本体部的周边缠绕的激励线圈; 电枢,其具有水平部件,该水平部件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其上设有绝缘操作部件,沿第一支腿部件延伸方向从水平部件一端伸出的枢轴部件,及从水平部件另一端伸出的垂直部件,且当激励线圈被激励时其与第二支腿部件接触; 绝缘底座,该绝缘底座支承轭铁的第一和第二支腿部件,并具有接收形成于电枢枢轴部件下端上的轴块的凹槽部件或孔; 活动接触部件和固定接触部件,它们被连接到底座上并且由于操作部件的靠压而相互接触; 其中所述底座具有在第一支腿部件附近向上延伸的突出部件, 绕组架包括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从绕组本体部向第一支腿部件延伸,并具有至少位于第一支腿部件上方的上部件, 在该上部件中形成平行于本体部延伸方向延伸的凹槽部件, 电枢具有在枢轴部件上端向上突出的突起, 电枢的该突起设置于由绕组架的凹槽部件和底座的突出部件限定的空间中...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1-10-1 305620/011.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基本为C形的平板形轭铁,该轭铁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本体部,及从该本体部两端向下延伸的第一和第二支腿部件;绝缘绕组架,该绕组架具有连接到所述本体部上的绕组本体部,并具有环绕绕组本体部的周边缠绕的激励线圈;电枢,其具有水平部件,该水平部件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其上设有绝缘操作部件,沿第一支腿部件延伸方向从水平部件一端伸出的枢轴部件,及从水平部件另一端伸出的垂直部件,且当激励线圈被激励时其与第二支腿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望月将英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EC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