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移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783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32
一种多功能移动电源,包括外壳、电池、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充电针;该外壳的顶壁的外侧具有定位槽和限位壁,该充电针穿设于该定位槽的槽底壁,该限位壁设有两个相对的缺口;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固定于该外壳的底壁的外侧;该电池分别与该充电针和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电连接。当该智能腕表放置在该外壳的顶壁时,该主体容置于该定位槽内,该限位壁包绕于该定位槽内的主体,两个该表带分别自两个该缺口穿过,该导电针与该充电针相接,可实现有线充电。当该智能腕表放置在该外壳的底壁时,该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与该无线充电接收线圈耦合,可实现无线充电。如此,在户外没有电源插座时,可以利用该多功能移动电源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为智能腕表充电。腕表充电。腕表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移动电源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穿戴充电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移动电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智能穿戴设备的蓬勃发展,智能腕表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娱乐健康的重要穿戴设备之一。当前的问题在于,智能腕表由于其自身体较小,导致内部携带的电池体积较小,而电池体积小就意味着电池容量偏低,由此带来的痛点是续航时间较短。申请人提出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智能腕表续航时间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智能腕表新的续航方式,通过移动电源方式直接为智能腕表充电,保证用户在任何场景无充电器的情况下能够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为智能腕表充电的多功能移动电源。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移动电源,所述多功能移动电源用于为智能腕表充电,所述智能腕表包括主体和连接于所述主体的相对的两侧的表带,所述主体的下侧具有导电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所述多功能移动电源包括外壳、电池、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充电针;所述外壳的顶壁的外侧具有内凹形成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所述智能腕表匹配,所述充电针穿设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壁,所述外壳的顶壁的外侧还具有围绕所述定位槽外侧的限位壁,所述限位壁设有两个相对的缺口;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底壁的外侧;所述电池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电池分别与所述充电针和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电连接;其中,
[0005]当所述智能腕表放置在所述外壳的顶壁时,所述主体容置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限位壁包绕于所述定位槽内的主体,两个所述表带分别自两个所述缺口穿过,所述导电针与所述充电针相接;
[0006]当所述智能腕表放置在所述外壳的底壁时,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耦合。
[0007]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移动电源中,所述多功能移动电源还包括主控板和扬声器,所述扬声器固定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主控板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主控板上集成有蓝牙芯片和微型处理器,所述蓝牙芯片与所述扬声器电性连接。
[0008]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移动电源中,所述多功能移动电源还包括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穿设于所述外壳的侧壁,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主控板上的微型处理器电性连接。
[0009]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移动电源中,所述充电接口包括TYPE

C接口、MICRO

USB接口和LIGHTNING接口中的至少一种。
[0010]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移动电源中,所述多功能移动电源还包括数据接口,所
述数据接口穿设于所述外壳的侧壁,所述数据接口与所述主控板上的微型处理器电性连接。
[0011]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移动电源中,所述数据接口包括USB接口。
[0012]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移动电源中,所述多功能移动电源还包括出音网,所述出音网套设于所述外壳的侧壁外侧。
[0013]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移动电源中,所述多功能移动电源还包括磁体,所述磁体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磁体固定在所述外壳的顶壁的内侧。
[0014]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移动电源中,两个所述缺口的正对齐。
[0015]实施本技术的多功能移动电源至少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所述多功能移动电源包括外壳、电池、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充电针;所述外壳的顶壁的外侧具有内凹形成的定位槽,所述充电针穿设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壁,所述外壳的顶壁的外侧还具有围绕所述定位槽外侧的限位壁,所述限位壁设有两个相对的缺口;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底壁的外侧;所述电池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电池分别与所述充电针和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电连接。当所述智能腕表放置在所述外壳的顶壁时,所述主体容置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限位壁包绕于所述定位槽内的主体,两个所述表带分别自两个所述缺口穿过,所述导电针与所述充电针相接,可实现有线充电。当所述智能腕表放置在所述外壳的底壁时,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耦合,从而实现无线充电。如此,在户外没有电源插座时,可以利用该多功能移动电源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为智能腕表充电。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移动电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移动电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说明:
[0020]外壳1电池2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充电针4顶壁11定位槽111限位壁112缺口1121主控板5扬声器6充电接口7数据接口8磁体9出音网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便于理解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技术的典型实施例。但是,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
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技术。
[0023]本实施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移动电源。要指出的是,所述多功能移动电源用于为智能腕表充电,所述智能腕表包括主体和连接于所述主体的相对的两侧的表带,所述主体的下侧具有导电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参见图1,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移动电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述,所述多功能移动电源包括外壳1、电池2、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和充电针4。参见图2,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移动电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外壳1的顶壁11的外侧具有内凹形成的定位槽111,所述定位槽111与所述智能腕表匹配,所述充电针4穿设于所述定位槽111的槽底壁,所述外壳1的顶壁11的外侧还具有围绕所述定位槽111外侧的限位壁112,所述限位壁112设有两个相对的缺口1121,两个所述缺口1121的正对齐。继续参见图1,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固定于所述外壳1的底壁的外侧;所述电池2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电池2分别与所述充电针4和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电连接,所述电池2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之间通过柔性电路板31连接。
[0024]当所述智能腕表放置在所述外壳1的顶壁11时,所述主体容置于所述定位槽111内,所述限位壁112包绕于所述定位槽111内的主体,两个所述表带分别自两个所述缺口1121穿过,如此通过所述定位槽111、所述限位壁112和所述缺口1121对所述智能腕表进行定位,以确保所述导电针和所述充电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移动电源,所述多功能移动电源用于为智能腕表充电,所述智能腕表包括主体和连接于所述主体的相对的两侧的表带,所述主体的下侧具有导电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移动电源包括外壳(1)、电池(2)、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和充电针(4);所述外壳(1)的顶壁(11)的外侧具有内凹形成的定位槽(111),所述定位槽(111)与所述智能腕表匹配,所述充电针(4)穿设于所述定位槽(111)的槽底壁,所述外壳(1)的顶壁(11)的外侧还具有围绕所述定位槽(111)外侧的限位壁(112),所述限位壁(112)设有两个相对的缺口(1121);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固定于所述外壳(1)的底壁的外侧;所述电池(2)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电池(2)分别与所述充电针(4)和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电连接;其中,当所述智能腕表放置在所述外壳(1)的顶壁(11)时,所述主体容置于所述定位槽(111)内,所述限位壁(112)包绕于所述定位槽(111)内的主体,两个所述表带分别自两个所述缺口(1121)穿过,所述导电针与所述充电针(4)相接;当所述智能腕表放置在所述外壳(1)的底壁时,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与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耦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移动电源还包括主控板(5)和扬声器(6),所述扬声器(6)固定在所述外壳(1)内部,所述主控板(5)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超丁岩余游湖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飞亚达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