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传导散热及外循环散热结构的便携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7451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传导散热及外循环散热结构的便携电源,包括电池组模块、铝合金外壳、逆变器模块、铝合金散热板、后盖、前盖和提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铝合金外壳和铝合金散热板的设置,电池组模块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铝合金外壳上,逆变器模块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铝合金外壳和铝合金散热板上,通过铝合金外壳进行便携电源的散热,提高便携电源的散热效果,有利于热量的快速散失;铝合金外壳、后盖和前盖的设置,流通槽、气流槽口和气流槽内部相通,实现内部空气的流通,进一步提高便携电源的散热效果;散热圆孔的设置,散热圆孔配合外壳本体进行热量的散失,散热圆孔的内侧设置有防尘网,避免外界的粉尘等杂质通过散热圆孔进入便携电源的内部。电源的内部。电源的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传导散热及外循环散热结构的便携电源


[0001]本技术属于便携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可传导散热及外循环散热结构的便携电源。

技术介绍

[0002]便携电源在充放电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内部热量无法散出,将会对便携电源造成损坏或者更大风险,现有便携电源采用散热风扇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差,不利于热量的快速散失,降低便携电源的使用寿命,急需研制一种可传导散热及外循环散热结构的便携电源,以解决上述问题,且便于市场推广与应用。
[0003]现有便携电源采用散热风扇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差,不利于热量的快速散失,降低便携电源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0004]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可传导散热及外循环散热结构的便携电源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传导散热及外循环散热结构的便携电源,以解决现有便携电源采用散热风扇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差,不利于热量的快速散失,降低便携电源的使用寿命的问题。一种可传导散热及外循环散热结构的便携电源,包括电池组模块、铝合金外壳、逆变器模块、铝合金散热板、后盖、前盖和提手,所述电池组模块嵌装在铝合金外壳内部的上方;所述逆变器模块嵌装在铝合金外壳内部的下方;所述铝合金散热板采用两个,且铝合金散热板卡设在逆变器模块和铝合金外壳之间;所述后盖安装在铝合金外壳的后侧;所述前盖安装在铝合金外壳的前侧;所述提手安装在铝合金外壳上方的中间位置;
[0006]所述铝合金外壳包括外壳本体、散热圆孔和气流槽口,所述散热圆孔采用多个,且散热圆孔开设在外壳本体两侧的下方;所述气流槽口采用四个,且气流槽口开设在外壳本体内部的四个角部。
[0007]优选的,所述电池组模块的尺寸与外壳本体的尺寸匹配;所述逆变器模块的尺寸与铝合金散热板的尺寸匹配;所述后盖与外壳本体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且后盖靠近外壳本体一侧的外沿开设有流通槽。
[0008]优选的,所述外壳本体的前后两侧均采用敞口式,且外壳本体的尺寸与后盖的尺寸匹配;所述散热圆孔的深度等于外壳本体的壁厚,且散热圆孔的内侧设置有防尘网;所述气流槽口与后盖的流通槽相通。
[0009]优选的,所述前盖包括前盖本体和气流槽,所述前盖本体安装在外壳本体的前侧;所述气流槽开设在前盖本体靠近外壳本体一侧的外沿。
[0010]优选的,所述前盖本体的尺寸与外壳本体的尺寸匹配,且前盖本体与外壳本体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气流槽与气流槽口的内部相通。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的铝合金外壳和铝合金散热板的设置,电池组模块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铝合金外壳上,逆变器模块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铝合金外壳和铝合金散热板上,通过铝合金外壳进行便携电源的散热,提高便携电源的散热效果,有利于热量的快速散失,提高便携电源的使用寿命。
[0013]2.本技术的铝合金外壳、后盖和前盖的设置,流通槽、气流槽口和气流槽内部相通,实现内部空气的流通,进一步提高便携电源的散热效果,达到降低便携电源内部温度的目的。
[0014]3.本技术的散热圆孔的设置,散热圆孔配合外壳本体进行热量的散失,散热圆孔的内侧设置有防尘网,避免外界的粉尘等杂质通过散热圆孔进入便携电源的内部,保证便携电源内部的清洁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铝合金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的铝合金外壳的剖视图。
[0019]图5是本技术的前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
[0021]1‑
电池组模块,2

铝合金外壳,21

外壳本体,22

散热圆孔,23

气流槽口,3

逆变器模块,4

铝合金散热板,5

后盖,6

前盖,61

前盖本体,62

气流槽,7

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23]实施例:
[0024]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0025]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传导散热及外循环散热结构的便携电源,包括电池组模块1、铝合金外壳2、逆变器模块3、铝合金散热板4、后盖5、前盖6和提手7,电池组模块1嵌装在铝合金外壳2内部的上方;逆变器模块3嵌装在铝合金外壳2内部的下方;铝合金散热板4采用两个,且铝合金散热板4卡设在逆变器模块3和铝合金外壳2之间;后盖5安装在铝合金外壳2的后侧;前盖6安装在铝合金外壳2的前侧;所述提手7安装在铝合金外壳2上方的中间位置;电池组模块1的尺寸与外壳本体21的尺寸匹配;逆变器模块3的尺寸与铝合金散热板4的尺寸匹配;后盖5与外壳本体21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且后盖5靠近外壳本体21一侧的外沿开设有流通槽。
[0026]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铝合金外壳2包括外壳本体21、散热圆孔22和气流槽口23,散热圆孔22采用多个,且散热圆孔22开设在外壳本体21两侧的下方;气流槽口23采用四个,且气流槽口23开设在外壳本体21内部的四个角部;外壳本体21的前后两侧均采用敞口式,且外壳本体21的尺寸与后盖5的尺寸匹配;散热圆孔22的深度等于外壳本体21的壁厚,且散热圆孔22的内侧设置有防尘网;气流槽口23与后盖5的流通槽相通;电池组模块1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铝合金外壳2上,逆变器模块3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铝合金外壳2和铝合金散热板4上,
通过铝合金外壳2进行便携电源的散热,提高便携电源的散热效果,有利于热量的快速散失,提高便携电源的使用寿命。
[0027]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前盖6包括前盖本体61和气流槽62,前盖本体61安装在外壳本体21的前侧;气流槽62开设在前盖本体61靠近外壳本体21一侧的外沿;前盖本体61的尺寸与外壳本体21的尺寸匹配,且前盖本体61与外壳本体21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气流槽62与气流槽口23的内部相通;流通槽、气流槽口23和气流槽62内部相通,实现内部空气的流通,进一步提高便携电源的散热效果,达到降低便携电源内部温度的目的。
[0028]本技术,使用时,电池组模块1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铝合金外壳2上,逆变器模块3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铝合金外壳2和铝合金散热板4上,通过铝合金外壳2进行便携电源的散热,提高便携电源的散热效果,有利于热量的快速散失,提高便携电源的使用寿命,气流槽62与气流槽口23的内部相通;流通槽、气流槽口23和气流槽62内部相通,实现内部空气的流通,进一步提高便携电源的散热效果,达到降低便携电源内部温度的目的,散热圆孔22配合外壳本体21进行热量的散失,散热圆孔22的内侧设置有防尘网,避免外界的粉尘等杂质通过散热圆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传导散热及外循环散热结构的便携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组模块(1)、铝合金外壳(2)、逆变器模块(3)、铝合金散热板(4)、后盖(5)、前盖(6)和提手(7),所述电池组模块(1)嵌装在铝合金外壳(2)内部的上方;所述逆变器模块(3)嵌装在铝合金外壳(2)内部的下方;所述铝合金散热板(4)采用两个,且铝合金散热板(4)卡设在逆变器模块(3)和铝合金外壳(2)之间;所述后盖(5)安装在铝合金外壳(2)的后侧;所述前盖(6)安装在铝合金外壳(2)的前侧;所述提手(7)安装在铝合金外壳(2)上方的中间位置;所述铝合金外壳(2)包括外壳本体(21)、散热圆孔(22)和气流槽口(23),所述散热圆孔(22)采用多个,且散热圆孔(22)开设在外壳本体(21)两侧的下方;所述气流槽口(23)采用四个,且气流槽口(23)开设在外壳本体(21)内部的四个角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传导散热及外循环散热结构的便携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模块(1)的尺寸与外壳本体(21)的尺寸匹配;所述逆变器模块(3)的尺寸与铝合金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冷小威周志平庞业海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移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