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大减震器扭转角度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6615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09
一种增大减震器扭转角度的结构,属于离合器改进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对减震盘、盘毂结构的改进,从而能够增大扭转角度的增大减震器扭转角度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离合器其它组件、铆钉,改进并且结构完全相同的左减震盘和右减震盘、从动盘、外盘毂以及将左减震盘和右减震盘、从动盘、外盘毂安装或限位的限位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大减振器扭转角度,简化结构,降低零件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零件强度。高零件强度。高零件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大减震器扭转角度的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离合器改进


技术介绍

[0002]离合器安装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是汽车传动系中直接与发动机相联系的总成件。通常离合器与发动机曲轴的飞轮组安装在一起,是发动机与汽车传动系之间切断和传递动力的部件。它的作用是使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能逐渐接合,从而保证汽车平稳起步;暂时切断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联系,以便于换挡和减少换挡时的冲击;当汽车紧急制动时能起分离作用,防止变速器等传动系统过载,从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0003]随着国内客户使用体验要求越来越高,针对离合器的舒适性也越来越严格,能够对发动机的振动起到很好控制的离合器也是呼声越高。
[0004]现在常规的离合器减振结构如图,具体扭矩传输路径如下:
[0005]发动机扭矩通过一轴传递至内盘毂,内盘毂压缩预减振弹簧,压至一定角度后,扭矩传递至预减振从动片,预减振从动片与外盘毂及减振盘通过铆钉铆接在一起,可视同一零件,扭矩通过该系统传递至减振弹簧,从而带动摩擦片扭矩输出。
[0006]减振器的扭转角度通过从动盘与外盘毂之间的夹角来实现,但从动盘与外盘毂空间有限,故该空间所创造出来角度有限,零件外形特殊,要求零件表面加工精度较高,并对冲压模具损耗较大。
[0007]其缺点是:减振器扭转角度小,零件结构复杂,零件加工难度大,加工零件时模具易损耗,零件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对减震盘、盘毂结构的改进,从而能够增大扭转角度的增大减震器扭转角度的结构。
[0009]本技术包括离合器组件、铆钉,结构完全相同的左减震盘和右减震盘、从动盘、外盘毂以及将左减震盘和右减震盘、从动盘、外盘毂安装或限位的限位块;
[0010]左减震盘或右减震盘:在减震盘开窗靠近中心一侧有凸起,在凸起上开有限位块安装孔;
[0011]从动盘:从动盘中心孔为圆形边缘,从动盘开窗靠近中心一侧留有限位块限位槽;
[0012]外盘毂:在外盘毂中心部位为盘毂齿形,盘毂齿形和减震盘齿形对应并均与离合器组件上的中部齿形匹配,外盘毂的外缘为圆形,并与圆形边缘间隙配合;
[0013]在左减震盘和右减震盘、外盘毂分别有互相对应的减震盘安装孔、外盘毂安装孔。
[0014]本技术增大减振器扭转角度,简化结构,降低零件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零件强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结构爆炸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减震盘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从动盘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外盘毂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技术组装后结构示意图;
[0020]图6是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技术包括离合器组件1、铆钉7,离合器组件1是离合器上的除了改进的部件外其它部件,铆钉7是将改进前和改进后的各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作用。改进并且结构完全相同的左减震盘2和右减震盘6、从动盘3、外盘毂4以及将左减震盘2和右减震盘6、从动盘3、外盘毂4安装或限位的限位块5;左减震盘2和右减震盘6的改进结构是完全一样,并互相对应的,安装时分别置于从动盘3、外盘毂4两侧。
[0022]左减震盘2或右减震盘6:在减震盘开窗203靠近中心一侧有凸起202,在凸起202上开有限位块安装孔201。原有减震盘开窗仅仅是一个减重而设,本技术此处也是减重而设,但多处一个凸起,开有安装孔,此安装孔用于插入限位块5,并且可以紧固的将两个减震盘紧固在一起。
[0023]从动盘3:从动盘3中心孔为圆形边缘301,所谓圆形边缘是指中心孔为圆形孔。从动盘开窗303靠近中心一侧留有限位块限位槽302;在限位块5连接左右减震盘后,中部就卡在限位块限位槽302处,限位块限位槽302左右两侧边用于限制限位块5的摆动量,而限位块限位槽302左右两侧边之间距即为减振器扭转角度。
[0024]外盘毂4:在外盘毂4中心部位为盘毂齿形401,盘毂齿形401和减震盘齿形205对应并均与离合器组件1上的中部齿形101匹配,外盘毂4的外缘为圆形,并与圆形边缘301间隙配合;外盘毂4是安装在从动盘3内的,并且可以产生相对转动。
[0025]在左减震盘2和右减震盘6、外盘毂4分别有互相对应的减震盘安装孔204、外盘毂安装孔403。这样就可以通过离合器组件1带动减震盘和外盘毂转动,但受到限位块限位槽间距限制。
[0026]本技术扭矩传输路径是:发动机扭矩通过一轴传递至内盘毂,内盘毂压缩预减振弹簧,压至一定角度后,扭矩传递至预减振从动片,预减振从动片与外盘毂及减振盘通过铆钉铆接在一起,可视同一零件,扭矩通过该系统传递至减振弹簧,从而带动摩擦片扭矩输出。
[0027]本技术通过此设计,使限位块固定在两个减振盘之间,这样该合件通过发动机扭矩的作用下进行转动,当其壁处转动至限位块壁处,此时所转动的角度既是减振器的扭转角度,该种设计可有效的提升扭转角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大减震器扭转角度的结构,包括离合器组件(1)、铆钉(7),其特征在于:结构完全相同的左减震盘(2)和右减震盘(6)、从动盘(3)、外盘毂(4)以及将左减震盘(2)和右减震盘(6)、从动盘(3)、外盘毂(4)安装或限位的限位块(5);左减震盘(2)或右减震盘(6):在减震盘开窗(203)靠近中心一侧有凸起(202),在凸起(202)上开有限位块安装孔(201);从动盘(3):从动盘(3)中心孔为圆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东石中均侯宁侯立世李阳李剑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