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及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5265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及移动终端,背光源包括PCB板,以及自下至上依次设置的胶框、扩散片和遮光胶;遮光胶设置于扩散片的周边处;其中,PCB板卡接于胶框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上,且PCB板位于扩散片和遮光胶之间,且遮光胶还覆盖于PCB板背离胶框的端部的边缘处。通过将PCB板设置于扩散片和遮光胶之间,将PCB板安装于胶框的表面,并且仅仅通过卡接方式固定PCB板,进而避免在PCB板上涂覆胶类,进而大大的增加了PCB板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大的改善了PCB板的散热;通过控制遮光胶仅仅覆盖的PCB板的局部,进而在改善PCB板散热的同时,保障了背光源的显示效果。背光源的显示效果。背光源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源及移动终端


[0001]本技术涉及背光源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背光源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背光市场中,现有背光源的灯条的PCB板通常设置于所述胶框内底部,即位于所述胶框内部的导光板和反射片之间,并且由胶类贴住胶框,将所述背光源密封,使得所述PCB板处于被密封的状态,造成所述背光源的PCB板散热困难的问题。
[0003]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缺陷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背光源及移动终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源中PCB板散热困难的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源,包括 PCB板,其还包括:
[0006]自下至上依次设置的胶框、扩散片和遮光胶;
[0007]所述遮光胶设置于所述扩散片的周边处;
[0008]其中,所述PCB板卡接于所述胶框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上,且所述PCB 板位于所述扩散片和遮光胶之间,所述遮光胶还覆盖于所述PCB板背离所述胶框的端部的边缘处。
[0009]进一步的,所述胶框包括:
[0010]胶框本体;
[0011]引脚避空槽,所述引脚避空槽设置于所述胶框本体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的侧壁上;
[0012]PCB板卡持槽,所述PCB板卡持槽设置于所述胶框本体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上;
[0013]其中,所述PCB板卡接于所述PCB板卡持槽中,且所述PCB板的引脚位于所述引脚避空槽处。
[0014]进一步的,所述胶框本体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侧壁和第二长侧壁;
[0015]所述PCB板卡持槽包括:
[0016]第一卡持部,所述第一卡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长侧壁上;
[0017]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长侧壁上;
[0018]其中,所述第一卡持部与所述第二卡持部相对设置。
[001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持部设置为挡块;
[0020]所述第二卡持部设置为弹性卡扣,且所述第二卡持部与所述第二长侧壁之间设置有形变缺口。
[0021]进一步的,所述PCB板还设置有对应所述引脚避空槽的限位部。
[0022]进一步的,所述遮光胶包括:
[0023]扩散遮光部,所述扩散遮光部设置于所述扩散片背离所述胶框的面上;
[0024]PCB板遮光部,所述PCB板遮光部设置于所述PCB板上;
[0025]其中,所述扩散遮光部设置为U形,所述PCB板遮光部设置为Z字形,与所述PCB板遮光部一体成型,且所述扩散遮光部覆盖所述PCB板背离所述扩散片的面的0

30%区域。
[0026]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
[0027]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卡接于所述胶框中,且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胶框和扩散片之间。
[0028]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板的两长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卡齿,所述第一长侧壁和第二长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卡齿适配的卡槽。
[0029]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
[0030]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胶框中。
[0031]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
[0032]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及移动终端,所述背光源包括PCB板,以及自下至上依次设置的胶框、扩散片和遮光胶;所述遮光胶设置于所述扩散片的周边处;其中,所述PCB板卡接于所述胶框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上,且所述PCB板位于所述扩散片和遮光胶之间,所述遮光胶还覆盖于所述PCB板背离所述胶框的端部的边缘处。可以理解,通过将所述 PCB板设置于所述扩散片和遮光胶之间,进而将所述PCB板安装于所述胶框的表面,并且仅仅通过卡接方式固定所述PCB板,进而避免在所述PCB 板上涂覆胶类,进而大大的增加了所述PCB板与所述空气的接触面积,大大的改善了所述PCB板的散热;同时,通过控制所述遮光胶仅仅覆盖的所述PCB板的局部,进而在改善所述PCB板散热的同时,保障了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2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源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0035]图3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源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0036]图4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源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37]图5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源的另一局部剖视示意图;
[00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10、背光源;11、PCB板;12、胶框;13、扩散片;14、遮光胶;15、导光板;16、反射片;111、限位部;121、胶框本体;122、引脚避空槽; 123、PCB板卡持槽;124、第一长侧壁;125、第二长侧壁;126、第一卡持部;127、第二卡持部;128、形变缺口;129、卡槽;141、扩散遮光部; 142、PCB板遮光部;151、卡齿。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41]目前背光市场中,现有背光源的灯条的PCB板通常设置于所述胶框内底部,即位于
所述胶框内部的导光板和反射片之间,并且由胶类贴住胶框,将所述背光源密封,使得所述PCB板处于被密封的状态,造成所述背光源的PCB板散热困难的问题。本技术基于现有技术中背光源中PCB板散热困难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及移动终端,通过将PCB板设置于扩散片和遮光胶之间,将PCB板安装于胶框的表面,并且仅仅通过卡接方式固定PCB板,进而避免在PCB板上涂覆胶类,进而大大的增加了PCB板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大的改善了PCB板的散热;通过控制遮光胶仅仅覆盖的PCB板的局部,进而在改善PCB板散热的同时,保障了背光源的显示效果,具体烦请详参下述实施例。
[0042]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源 10,所述背光源10包括自下至上依次设置的胶框12、扩散片13、PCB板 11和遮光胶14;所述遮光胶14设置于所述扩散片13的周边处;其中,所述PCB板11卡接于所述胶框12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上,且所述PCB板11 位于所述扩散片13和遮光胶14之间,所述遮光胶14还覆盖于所述PCB 板11背离所述胶框12的端部的边缘处。
[0043]可以理解,通过将所述PCB板11设置于所述扩散片13和遮光胶14 之间,进而将所述PCB板11安装于所述胶框12的表面,并且仅仅通过卡接方式固定所述PCB板11,进而避免在所述PCB板11上涂覆胶类,进而大大的增加了所述PCB板11与所述空气的接触面积,大大的改善了所述P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源,包括PCB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下至上依次设置的胶框、扩散片和遮光胶;所述遮光胶设置于所述扩散片的周边处;其中,所述PCB板卡接于所述胶框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上,且所述PCB板位于所述扩散片和遮光胶之间,所述遮光胶还覆盖于所述PCB板背离所述胶框的端部的边缘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包括:胶框本体;引脚避空槽,所述引脚避空槽设置于所述胶框本体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的侧壁上;PCB板卡持槽,所述PCB板卡持槽设置于所述胶框本体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上;其中,所述PCB板卡接于所述PCB板卡持槽中,且所述PCB板的引脚位于所述引脚避空槽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本体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侧壁和第二长侧壁;所述PCB板卡持槽包括:第一卡持部,所述第一卡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长侧壁上;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卡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长侧壁上;其中,所述第一卡持部与所述第二卡持部相对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持部设置为挡块;所述第二卡持部设置为弹性卡扣,且所述第二卡持部与所述第二长侧壁之间设置有形变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贤强卢逸瀚姜发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南极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