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过压阀的压气式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5064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断路器包括压气体积(9)和至少一个过压阀(16)用于如果压气体积(9)内压力超过给定的阈值则从压气体积(9)排放气体。过压阀由活塞(17)和弹簧(19)以及在可移动触点组件(2)的静止的支承件主体(10)内的腔(18)形成。过压阀(16)是紧凑的且设计简单,具有低的滞后和大的截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过压阀的压气式(puffer)断路器。
技术介绍
压气式断路器在非常高的电流水平下生成了在其压气体积内的高压积累。压力取决于触点速度、压气体积、电流非对称性和触点系统尺寸。虽然希望的是实现在断路器内的一定压力水平,但过高的压力是不希望的,因为由压力产生的力抵抗触点移动起作用,降低了在中断时的触点距离和/或使得必需使用更强的断路器驱动器。因此,已知使用了过压阀用于限制压气体积内的压力。然而,作为分开的单元安装到可移动触点组件的支承件的这样的过压阀是昂贵的。另外,它们要求空间,或如果它们设计的小,则它们仅具有小的直径,这降低了通过它们的气体流。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压气式断路器。此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断路器实现。因此,支承件包括用于接收阀的弹簧的整体的阀腔。此外,它包括整体的阀入口开口,其打开到压气体积内且通过阀的活塞关闭。因为阀腔和入口开口整合到支承件内,支承件自身形成了其壁。与此作为对比,常规设计使用了形成了阀腔和阀入口开口的分开的阀单元,该阀单元又须由支承件保持,例如以螺纹保持,这要求了更大的空间。有利地,支承件包括围绕可移动触点组件的驱动杆的整体的单件主体和阀腔,且阀入口开口整合在支承件内。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实施例、优点和应用在从属权利要求以及在如下的参考附图的描述中披露。各图为 图1是断路器的截面视图;和图2是图1的放大的部分,示出了单个的过压阀。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的断路器是高压断路器,它设计为用于例如至少72.5kV的电压。它包括静止触点组件1和可移动触点组件2。可移动触点组件2可移动地保持在静止的支承件3内。包括基部构件4a和管4b的杆4连接到可移动触点组件2,用于将可移动触点组件2沿一般地与断路器的纵向轴线5重合的位移方向移动。静止触点组件1包括一系列第一静止触点6,第一静止触点6布置为接触可移动触点组件2的匹配的第二触点7。当断路器运行时,第二触点7从第一触点6脱离且在电弧体积内形成电弧。在电弧体积内生成的压力部分地反馈到形成在可移动触点组件2和支承件3之间的压气体积9(也称为“缓冲体积”)内。压气体积9形成在支承件3的前板11和可移动触点组件2的圆柱形壳体12之间。前板11可滑动地布置在圆柱形壳体12内。支承件3包括由单件铸造金属制成的整体管状主体10。主体10是管状的,大致地是圆柱形形状且绕杆4延伸。它在一个端部处形成了前板11,在相对的端部处形成了圆柱形基部部分13a,且形成了位于前板11和基部部分13a之间的阀部分13b。杆4位于主体3的轴向腔14内且通过摩擦轴承15在腔14内导向。过压阀16安装在支承件3的整体管状主体10的阀部分13b内。在本实施例中,总共四个这样的过压阀16在例如0度、45度和180度、225度的角度位置处布置为两对。这些过压阀16的两个在图1中可见。这些阀16的目的是如果压气体积9内的压力超过了给定的的阈值例如45巴,则从压气体积9内释放气体。如在图2中最好地可见,每个过压阀16包括可移动活塞17,使得后端17a延伸到阀腔18内,阀腔18由管状主体10的阀部分13b内的膛形成。阀弹簧19围绕活塞17的后端17a且以略微地压缩的状态在活塞17的肩20和阀腔18的后壁21之间延伸。活塞17的前端处的头部22延伸到阀入口开口23内。阀入口开口23由通过支承件3的前板11的膛形成。由螺钉形成的止动构件24从活塞17侧向地突出到延长孔或凹陷25内。行程也可以由任何其他装置限制,例如定心的螺钉或Seeger环。管状主体1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窗26,窗26形成了从阀腔18和阀入口开口23之间的区域到断路器的排放空间的通道。在此处示出的实施例中,窗26打开到位于管状主体10外侧的排放空间27内,以及打开到轴向腔14内,使得轴向腔14通过管状主体10内的大的开口(在图中不可见)连接到排放空间27。在压气体积9内不存在过压的运行中,弹簧19将活塞17向前推动,使得活塞的头部22延伸到阀入口开口23内,因此关闭了阀16。当压气体积9内的压力超过阈16的阈值压力时,活塞17被向后推动以释放阀入口开口23,因此打开阀16,使得来自压气体积9的气体可以通过窗26。活塞17的最大位移由止动构件24邻靠孔或凹陷25的后端25a限制,或由活塞17的后端17a邻靠阀腔18的后壁21限制。即使当压气体积9内的压力非常高时,此限制也防止弹簧19的过度的、可能损坏的压缩。活塞17可沿平行于断路器的纵向轴线5的位移方向位移(见图1)。活塞17的头部22具有恒定的截面,即垂直于位移方向的截面不沿位移方向改变。类似地,至少阀入口开口23的端部部分23a具有恒定的截面。两个所述的截面匹配,用于当头部22延伸到端部部分23a内时形成密封。头部22结束于活塞17的端表面28,该端表面垂直于所述的位移方向延伸。类似地,阀入口开口23的端部部分23a结束于支承件3的表面29内,其垂直于所述的位移方向延伸。所有这些措施单独地和组合地有助于降低过压阀16的滞后。如例如从图2中可见,活塞17关闭了腔18的前端。为允许在活塞17移动期间在腔18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通道30将阀腔18连接到排放空间27(或连接到任何其他远大于阀腔18的体积)。通道30的尺寸设定为使得通过它的气体经历充足的摩擦用于阻尼腔18内的活塞17的移动。根据在此示出的设计的过压阀16是非常紧凑的。因此,它固有地是迅速的。为更进一步增加它的速度,活塞17由铝制成,因此降低了它的重量。即使过压阀16是非常紧凑的,它也能打开相对地大截面的管道,因此快速地耗尽压气体积9。为进一步加速这样的耗尽,窗26向轴向腔14打开,且窗26,优选地是同一个窗26,向排放空间27打开。优选地,窗26是大的,每个连接两个邻近的过压阀16,这又增加了通路的可用截面。在此示出的过压阀16的设计是简单和紧凑的。因为它是支承件3的整体部分,它的组装成本是低的。尽管如此它快速地起作用、具有低的滞后且可以快速地耗尽压气体积9。附图标记列表1 静止触点组件2 可移动触点组件3 支承件4 杆4a 基部构件4b 管5 纵向轴线6 第一触点7 第二触点9 压气体积10 主体11 前板12 圆柱形壳体13a 基部部分13b 阀部分14 轴向腔15 摩擦轴承16 过压阀17 活塞17a 活塞17的后端18 阀腔19 阀弹簧20 肩 21 阀腔18的后壁22 活塞17的头部23 阀入口开口23a 阀入口开口的端部部分24 止动构件25 孔或凹陷26 窗27 排放空间28 端表面29 表面30 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气式断路器,其包括:    静止触点组件(1)和可移动触点组件(2),    连接到所述的可移动触点组件(2)用于促动所述的可移动触点组件(2)的杆(4),    可移动地保持所述的可移动触点组件(2)且绕所述的杆(4)布置的支承件(3),    形成在所述的支承件(3)和所述的可移动触点组件(2)之间的压气体积(9),    布置在所述的支承件(3)处用于释放所述的压气体积(9)内的过压的至少一个过压阀(16),其中所述的过压阀(16)包括可移动活塞(17)和弹簧(19),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承件(3)包括用于接收所述的弹簧(19)的整体的阀腔(18)和打开到所述的压气体积(9)内且可由所述的活塞(17)关闭的整体的阀入口开口(23)。

【技术特征摘要】
EP 2006-5-29 06405236.81.一种压气式断路器,其包括静止触点组件(1)和可移动触点组件(2),连接到所述的可移动触点组件(2)用于促动所述的可移动触点组件(2)的杆(4),可移动地保持所述的可移动触点组件(2)且绕所述的杆(4)布置的支承件(3),形成在所述的支承件(3)和所述的可移动触点组件(2)之间的压气体积(9),布置在所述的支承件(3)处用于释放所述的压气体积(9)内的过压的至少一个过压阀(16),其中所述的过压阀(16)包括可移动活塞(17)和弹簧(1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承件(3)包括用于接收所述的弹簧(19)的整体的阀腔(18)和打开到所述的压气体积(9)内且可由所述的活塞(17)关闭的整体的阀入口开口(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中所述的支承件(3)包括绕所述的杆(4)布置的整体的管状主体(10),其中所述的阀腔(18)和所述的阀入口开口(23)由所述的管状主体(10)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中所述的管状主体(10)包括至少一个窗(26),窗(26)形成了从所述的阀腔(18)和所述的阀入口开口(23)之间的区域到所述的压气式断路器的排放空间(27)的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包括共享共同的窗(26)的至少两个邻近的过压阀(16)。5.根据权利要求3或4的任何项所述的断路器,其中所述的窗(26)打开到位于所述的管状主体(10)外部的空间(27)内,以及打开到所述的管状主体(10)内的轴向腔(14)内。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黑尔梅尔K坎默尔T克尔S格罗布
申请(专利权)人:ABB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