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4778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包括上壳和下壳,上壳和下壳包围形成内部容腔,其技术要点是:下壳内底面中部设有环形保护立筒,被环形保护立筒包围的下壳内底面设有多个等高的虫卵卡片支撑体,环形保护立筒的外侧面与下壳的内侧面之间形成环形储水槽,内部容腔中另设有保护罩,保护罩支撑于环形保护立筒上沿,保护罩包括向上凸起的罩体、围绕罩体下边沿布置的多个径向生物通道,罩体、环形保护立筒和下壳包围形成保护腔,径向生物通道的末端跨过环形储水槽并与下壳的内侧面接触,罩体的表面设有多个通孔Ⅰ,上壳的表面设有多个通孔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水栖放蜂器的进水问题,显著提高虫卵的存活率,保证生物防治的有效率。治的有效率。治的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


[0001]本技术涉及涉及生物防治
,具体是一种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适用于水田的生物防治。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无害化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无人机飞防作业中通过投放赤眼蜂等虫卵以生物防治害虫的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因此,对于赤眼蜂等虫卵的承载体

蜂巢的研究和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赤眼蜂等虫卵的承载体

蜂巢,也叫做放蜂器。使用时,无人机生物防治投放器将多个装载有虫卵的放蜂器投放于各个预设投放点,放蜂器被投放于目的位置后,其中的虫卵在一段时间内孵化成为赤眼蜂等成虫,并由放蜂器的出蜂口飞出捕捉害虫,达到以虫治虫、生物防治的目的。
[0003]现有的放蜂器基本分为两种,一种为陆栖放蜂器,被投放于地面,主要适用于旱田使用;而另一种为水栖放蜂器,被投放于水田的水面上并一直飘浮于水面上。其中,投放于水田的水栖放蜂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被投放环境是水田,加之投放的随机性,在被投放初时,可能放蜂器表面的放蜂孔与水面有所接触,造成有水进入放蜂器中,同时,在雨天,雨水也很可能通过放蜂孔进入到放蜂器中。在这种情况下,放蜂器中虫卵可能被水浸泡而死掉,大大降低虫卵的存活率,从而影响生物防冶的整体有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可靠的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解决现有水栖放蜂器的进水问题,显著提高虫卵的存活率,保证生物防治的有效率。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下壳包围形成内部容腔,其技术要点是:所述下壳内底面中部设有环形保护立筒,被环形保护立筒包围的下壳内底面设有多个等高的虫卵卡片支撑体,所述虫卵卡片支撑体的顶面低于环形保护立筒的上沿,所述环形保护立筒的外侧面与下壳的内侧面之间形成环形储水槽,所述内部容腔中另设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支撑于环形保护立筒上沿,保护罩包括向上凸起的罩体、围绕罩体下边沿布置的多个径向生物通道,所述罩体、环形保护立筒和下壳包围形成保护腔,所述径向生物通道的末端跨过环形储水槽并与下壳的内侧面接触,所述罩体的表面设有与保护腔连通的多个通孔Ⅰ,所述上壳的表面设有与内部容腔连通的多个通孔Ⅱ。
[0007]上述的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所述罩体包括中心平板、与中心平板边缘相接的上窄下宽的锥形板、与锥形板下沿相接的环形支撑平板,所述环形支撑平板与环形保护立筒的上沿接触,所述罩体下表面设有与环形保护立筒上沿对应的卡接结构,所述通孔Ⅰ位于锥形板上。锥形板的设计,使在有水溅入时,由于有角度的原因水会沿锥形板的表面进入到环形储水槽内。
[0008]上述的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所述径向生物通道由与罩体的环形支撑平板边缘
相接的水平桥、设于水平桥上表面的增高桥组成,所述增高桥一端与罩体的锥形板相接,增高桥另一端与下壳的内侧面接触,增高桥拉近了与上壳上通孔Ⅱ的距离。
[0009]上述的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所述卡接结构由与环形保护立筒内表面相贴的内卡接环、与环形保护立筒外表面相贴的多个外卡接筋组成,所述内卡接环和外卡接筋的上端分别与罩体下表面连接。
[0010]上述的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所述罩体下表面设有对应虫卵卡片边缘的压紧棱,避免虫卵卡片受外界影响在放蜂器中翻动,造成虫卵死亡。
[0011]上述的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所述上壳和下壳形成外表面为球形的容器,上壳的下沿和下壳的上沿卡接为一体。
[0012]上述的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各个所述通孔Ⅱ围绕上壳顶部均匀分布,通孔Ⅱ内端位于环形储水槽的上方。
[0013]上述的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所述下壳底部内置配重。以保证放蜂器像不倒翁一样,落水后会自己改变姿态,始终是通孔Ⅱ朝上,也就是出蜂口朝上。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通过设置保护腔保护和定位虫卵卡片,同时,在保护腔外周设置环形储水槽使进入到放蜂器中的水落入环形储水槽中,避免进入保护腔中淹毁虫卵。
[0016]2、通过设置径向生物通道,使通过保护罩上的通孔Ⅰ爬出的昆虫顺利到达上壳上的通孔Ⅱ,并由通孔Ⅱ爬出,避免昆虫被环形储水槽阻隔无法爬出。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D

D向剖面图;
[0019]图3是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下壳的立体图;
[0021]图5是保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图5的俯视图;
[0023]图7是图5的仰视图;
[0024]图8是保护罩的立体图;
[0025]图9是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是上壳的立体图。
[0027]图中:1.上壳、2.通孔Ⅱ、3.下壳、4.环形储水槽、5.虫卵卡片支撑体、6.环形保护立筒、7.通孔Ⅰ、8.保护罩、801.中心平板、802.锥形板、803.增高桥、804.水平桥、805.外卡接筋、806.内卡接环、807.环形支撑平板、808.压紧棱。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
[0029]如图1

图10所示,该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包括上壳1和下壳3,所述上壳1和下壳3包围形成内部容腔。
[0030]其中,所述下壳3内底面中部设有环形保护立筒6,被环形保护立筒6包围的下壳内
底面设有多个等高的虫卵卡片支撑体5,所述虫卵卡片支撑体5的顶面低于环形保护立筒6的上沿。所述环形保护立筒6的外侧面与下壳3的内侧面之间形成环形储水槽4。所述内部容腔中另设有保护罩8,所述保护罩8支撑于环形保护立筒6上沿。保护罩8包括向上凸起的罩体、围绕罩体下边沿布置的多个径向生物通道。所述罩体、环形保护立筒6和下壳3包围形成保护腔。所述径向生物通道的末端跨过环形储水槽4并与下壳3的内侧面接触。所述罩体的表面设有与保护腔连通的多个通孔Ⅰ7,所述上壳1的表面设有与内部容腔连通的多个通孔Ⅱ2。
[0031]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1和下壳3形成外表面为球形的容器,上壳1的下沿和下壳3的上沿卡接为一体。通孔Ⅱ2的数量为4个,各个所述通孔Ⅱ2围绕上壳1顶部均匀分布,通孔Ⅱ2内端位于环形储水槽4的上方。
[0032]所述罩体包括中心平板801、与中心平板801边缘相接的上窄下宽的锥形板802、与锥形板802下沿相接的环形支撑平板807。中心平板801便于在批量生产时,利用吸盘吸取组装。锥形板802的设计,使在有水溅入时,由于有角度的原因水会沿锥形板802的表面进入到环形储水槽4内。所述环形支撑平板807与环形保护立筒6的上沿接触,所述罩体下表面设有与环形保护立筒6上沿对应的卡接结构。所述通孔Ⅰ7位于锥形板802上,通孔Ⅰ7的数量为4个。所述径向生物通道的数量为6个,围绕保护罩8中心均匀分布。每个径向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下壳包围形成内部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内底面中部设有环形保护立筒,被环形保护立筒包围的下壳内底面设有多个等高的虫卵卡片支撑体,所述虫卵卡片支撑体的顶面低于环形保护立筒的上沿,所述环形保护立筒的外侧面与下壳的内侧面之间形成环形储水槽,所述内部容腔中另设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支撑于环形保护立筒上沿,保护罩包括向上凸起的罩体、围绕罩体下边沿布置的多个径向生物通道,所述罩体、环形保护立筒和下壳包围形成保护腔,所述径向生物通道的末端跨过环形储水槽并与下壳的内侧面接触,所述罩体的表面设有与保护腔连通的多个通孔Ⅰ,所述上壳的表面设有与内部容腔连通的多个通孔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防治用水栖放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包括中心平板、与中心平板边缘相接的上窄下宽的锥形板、与锥形板下沿相接的环形支撑平板,所述环形支撑平板与环形保护立筒的上沿接触,所述罩体下表面设有与环形保护立筒上沿对应的卡接结构,所述通孔Ⅰ位于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丽媛王建坤程光远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大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