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4586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造容易且可节约贵金属的便宜的开关。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开关包括:基座(10),其插入成型有固定触点端子(20、24、27),并且使所述固定触点端子(20、24、27)的固定触点部(21、25、28)在上面同心圆状地露出;操作杆(30),其沿所述基座(10)的上面可转动地被支承;可动接触片(40),其由棒状导电弹簧件构成,分别将配置于两端的可动触点部(41、42)相对所述固定触点部可滑动地配置;盘簧(50),其将一端侧的所述臂部(53)卡止在基座(10)的上面,将另一端侧的臂部(53)卡止在所述操作杆(30)上,将所述可动接触片(40)按压在所述基座(10)的上部而施加触点压力,同时对所述操作杆(30)施加回复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开关,特别是表面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等上的开关。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表面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等上的开关,具有如下的开关,即,例如通过使旋转操纵体2旋转,使对弹性金属薄板进行沖压而成型的异形 的可动接触弹簧4旋转,使触点接通、断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 362979号公报但是,所述开关需要以较高的零件精度制造具有复杂形状的可动接触 弹簧4,制造上花费工序。另外,通常需要在表面积大的所述可动接触弹簧 4整体上镀敷高价的贵金属。因此,所述开关具有不能够廉价地制造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作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制造容易且 能够节约贵金属的廉价的开关。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开关包括基座,其插入成型有多个固 定触点端子,并且使所述固定触点端子的固定触点部在上面同心圓状地露 出;操作杆,其沿所述基座的上面可转动地被支承;可动接触片,其由棒 状导电弹簧件构成,分别将配置于两端的可动触点部相对所述固定触点部 可滑动地配置;盘簧,其将一端侧的臂部卡止在基座的上面,将另一端侧 的臂部卡止在所述操作杆上,将所述可动接触片按压在所述基座的上部而 施加触点压力,同时对所述操作杆施加回复力,通过使所述操作杆抵抗所 述盘簧的弹簧力而转动,使一体转动的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可动触点部相对 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离开,对电路进行切换。根据本专利技术,无需高的零件精度,能够由棒状导电弹簧件截取并制造 可动接触片,故无需如以往例那样地由复杂的形状进行制造,制造容易。 另外,由表面积小的棒状导电弹簧件制造可动接触片,因此能够节约镀敷所使用的高价贵金属,可得到便宜的开关。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可动接触片为笔直的棒状导电弹簧件。根据本方面,由于可动接触片为笔直的棒状导电弹簧件,故制造变得 更加容易,且可节约贵金属,能够得到更加廉价的开关。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 一方面,可以将可动接触片的角部作为可动触点部, 该角部通过将笔直的棒状导电弹簧件的两端部弯起而形成。根据本方面,可动触点部成为圓弧面,通过与固定触点部大致点接触, 使操作杆顺畅地转动,操作触感变得良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可动接触片可以具有使中央部隆起的形状。根据本方面,由于使可动接触片的中央部隆起,可动接触片的中央部 不接触基座的上面。因此,位于可动接触片两端的可动触点部相对固定触 点部以大致点接触的状态接触,故而接触可靠性提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方面,可以对在基座的上面同心圓状地露出的多个 固定触点部实施顶出加工而形成不连续的环状突部。根据本方面,由于在固定触点部上形成有不连续的环状突部,故即使 可动接触片为单纯的笔直棒状导电弹簧件,也能够确保所希望的接触可靠 性,并且可动接触片的制造变得更加容易,具有可廉价地进行制造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开关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3 (A)是图2所示的基座的立体图,图3 (B)仅是图3 (A)所示的固定触点端子的立体图。图4 (A) ~图4 (C)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开关的组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5 (A)是拆下罩后的开关的平面图,图5 (B)是在图5 (A)的基座上安装有罩的状态的A-A线剖面图。图6 (A) ~图6 (C)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开关的操作方法的平面图。 图7 (A) ~图7 (C)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开关的其他操作方法的平面图。图8 (A)及图8 (B)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开关的动作的示意图,图8 (C)及图8 (D)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开关的动作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开关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0 (A)是图9所示的基座的立体图,图10 (B)是图10 (A)所示 的固定触点端子的立体图。图11 (A)是拆下罩后的开关的平面图,图11 (B)是在图11 (A)的 基座上安装有罩的状态的A-A线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基座11凹部12侧壁13加强用突部14支承用突部20共同固定触点端子21共同固定触点部22端子部24、 27切换用固定触点端子25、 28切换用固定触点部26、 29端子部 30操作杆 30c转动中心 31杆主体32杆部33操作用肋34嵌合槽35定位用肋40可动接触片41、 42可动触点部50盘簧50c转动中心51盘绕部52、 53臂部60罩具体实施例方式基于图1 ~图11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8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是适用于表面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小型开关的情况。即,如图2所示,所述开关包括平面大致方形的基座IO,其在底面 上插入形成有共同固定触点端子20以及一对切换用固定触点端子24、 27; 操作杆30,其沿所述基座10的上面可转动地被支承;可动接触片40,其 由弯曲的棒状导电弹簧件构成,嵌入到所述操作杆30的嵌合槽34而被组 装;盘簧50,.其按压所述可动接触片40而施加触点压力;罩60,其覆盖 所述基座IO,压缩所述盘簧50。另外,作为实际组装的产品的一例,具有整体高度0.9mm、基座宽度 4.0mm、基座长度3.9mm的外形尺寸。如图3所示,所述基座IO在其上面中央部形成浅圆形的凹部11,并且 沿其开口缘部突出设置大致C形的侧壁12。在所述凹部11底面的中央部突 出设有用于防止后述的罩60变形的加强用突部13、以及用于阻止后述的盘 簧50的臂部51、 52转动的支承用突部14。另外,沿所述凹部ll的底面周 边角部,插入成型的共同固定触点端子20及切换用固定触点端子24、 27 的固定触点部21、 25、 28不连续且同心圆状地分别露出。另外,在所述侧 壁12的内周面以规定的间距突出设有用于支持后述的操作杆30转动的定 位用肋15a、 15b、 15c。并且,在所述侧壁12的相对的外侧面分别形成有 引导用台阶部16,同时,在其上端面角部形成有防止脱落用突部17、 17。 另外,在所述基座10的下面缘部形成有用于卡止后述的罩60的卡止用爪 部的切口部18a、 18b。如图3 (B)所示,共同固定触点端子20将从基座10的凹部11底面 露出的共同固定触点部21的两侧缘部弯起而形成端子部22、 22。另外,切 换用固定触点端子24、 27将从基座10的凹部11底面露出的切换用固定触 点部25、 28的单侧缘部弯起而形成端子部26、 29。另外,切换用固定触点 部25、 28的角部25a、 28a向下方弯^f,以防止插入成型后的浮起。如图2及图5 ( A)所示,操作杆30由可转动地嵌合在所述基座10的 凹部11上的环状杆主体31、和在所述杆主体31的外周面突出设置的杆部 32构成。在所述杆主体31的内侧面,位于杆部32的轴心上而突出设有操 作用肋33,并且支承后述的盘簧50的臂部53的支承部31a从所述操作用 肋33延伸。另外,在所述杆主体31的内侧缘部形成有用于嵌入后述的可 动接触片40而进行安装的嵌合槽34。在所述嵌合槽34的内侧面突出设有 用于防止可动接触片40的晃动的定位用肋35。如图2及图5 (B)所示,可动接触片40将棒状导电弹簧件的中央部 隆起,并且将其两端部弯起而形成的角部作为可动触点部41、 42。所述可 动接触片40嵌入到所述操作杆30的嵌合槽34中而进行组装。另外,可动 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其插入成型有多个固定触点端子,并且使所述固定触点端子的固定触点部在上面同心圆状地露出;操作杆,其沿所述基座的上面可转动地被支承;可动接触片,其由棒状导电弹簧件构成,分别将配置于两端的 可动触点部相对所述固定触点部可滑动地配置;盘簧,其将一端侧的臂部卡止在基座的上面,将另一端侧的臂部卡止在所述操作杆上,将所述可动接触片按压在所述基座的上面而施加触点压力,同时对所述操作杆施加回复力,通过使所述操作杆抵抗所述盘 簧的弹簧力而转动,使一体转动的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可动触点部相对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离开,对电路进行切换。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10-31 295795/061.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其插入成型有多个固定触点端子,并且使所述固定触点端子的固定触点部在上面同心圆状地露出;操作杆,其沿所述基座的上面可转动地被支承;可动接触片,其由棒状导电弹簧件构成,分别将配置于两端的可动触点部相对所述固定触点部可滑动地配置;盘簧,其将一端侧的臂部卡止在基座的上面,将另一端侧的臂部卡止在所述操作杆上,将所述可动接触片按压在所述基座的上面而施加触点压力,同时对所述操作杆施加回复力,通过使所述操作杆抵抗所述盘簧的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野泰弘鸣尾俊博
申请(专利权)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