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体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2488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0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身结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该下车体框架结构包括后地板横梁、左后纵梁、右后纵梁、第一菱形框架、第二菱形框架以及后围板,所述后地板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后纵梁的前端之间,所述左后纵梁的后端及所述右后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后围板上,所述第一菱形框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后地板横梁、所述左后纵梁及所述右后纵梁之间,所述第二菱形框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后围板、所述左后纵梁及所述右后纵梁之间,所述第一菱形框架与所述第二菱形框架固定连接。该下车体框架结构可将碰撞力进行有效传递,保证碰撞安全性,同时提高整车的弯扭刚度。同时提高整车的弯扭刚度。同时提高整车的弯扭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车体框架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身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身开发过程中,下车体框架结构的性能将影响整车的弯扭刚度性能、碰撞性能及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等。随着车企对碰撞性能(尤其是后碰及偏置碰等性能)的越来越重视,对下车体框架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性能良好的下车体框架结构能够大大提高整车的弯扭性能及碰撞安全等关键性能。
[0003]目前市场上下车体结构都比较传统,采用单纯的横梁与纵梁组装的形式,局部形成“口”字形结构,通过合理的局部调整料厚或部分零件更改材料等级,以达到满足局部性能要求的目的。但是往往会出现整车刚度不均衡,局部应力集中等现象,使得下车体结构不够稳定、碰撞吸能效果差且弯扭刚度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下车体结构碰撞吸能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地板横梁、左后纵梁、右后纵梁、第一菱形框架、第二菱形框架以及后围板,所述后地板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后纵梁的前端之间,所述左后纵梁的后端及所述右后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后围板上,所述第一菱形框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后地板横梁、所述左后纵梁及所述右后纵梁之间,所述第二菱形框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后围板、所述左后纵梁及所述右后纵梁之间,所述第一菱形框架与所述第二菱形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菱形框架在车身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菱形框架的前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菱形框架包括第一左斜纵梁、第二左斜纵梁、第一右斜纵梁以及第二右斜纵梁,所述第一左斜纵梁的前端及所述第一右斜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后地板横梁上,所述第一左斜纵梁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左斜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的第一位置上,所述第一右斜纵梁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右斜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后纵梁的第一位置上,所述第二左斜纵梁的后端及所述第二右斜纵梁的后端与所述第二菱形框架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斜纵梁的前端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右斜纵梁的前端的左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菱形框架还包括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左斜纵梁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右斜纵梁的后端之间,所述第二菱形框架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菱形框架包括第三左斜纵梁、第四左斜纵梁、第三右斜纵梁以及第四右斜纵梁,所述第三左斜纵梁的前端及所述第三右斜纵梁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左斜纵梁的后端与所述第四左斜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的第二位置上,所述第三右斜纵梁的后端与所述第四右斜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后纵梁的第二位置上,所述第四左斜纵梁的后端及所述第四右斜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后围板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菱形框架还包括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左斜纵梁的前端与所述第三右斜纵梁的前端之间,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景民刘明罗培锋乐雪胜易泽华钟建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