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区域用地地质灾害用雨量监测装置及监测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9890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7:03
本申请涉及地质灾害监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区域用地地质灾害用雨量监测装置及监测系统,其包括监测装置主体和支撑杆,监测装置主体固定设置在支撑杆的顶部,支撑杆靠近监测装置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减振座,减振座上开设有容纳槽,减振座上设置有用于减缓监测装置主体竖向方向振动的第一减振机构和用于减缓监测装置主体横向方向振动的第二减振机构。当支撑杆抖动时,第一减振机构有效减缓支撑杆竖向方向振动,第二减振机构有效减缓支撑杆水平方向振动,使安装在支撑杆上监测装置主体的抖动幅度减小,有效提高在支撑杆晃动时监测装置主体的稳定性,有效避免雨水从集水桶顶部的开口处流出的现象,从而提高了雨量监测的准确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区域用地地质灾害用雨量监测装置及监测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地质灾害监测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区域用地地质灾害用雨量监测装置及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地质灾害,是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减少降雨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监测人员会设立雨量监测装置对区域的降雨量进行监测,根据降雨量的情况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0003]授权公告号为CN213210523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地质灾害预防用雨量检测装置,包括埋地箱,埋地箱顶部的中部连接有立柱,埋地箱通过立柱连接有集水桶,埋地箱顶部的一侧连接有支架,埋地箱通过支架连接有太阳能组件,集水桶下端的一侧连接有电磁水阀,集水桶外侧的上端连接有驱虫灯带,集水桶内部的底部连接有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顶部连接有托板,托板顶部连接有量杯。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在暴风雨的天气下,立柱在风的作用下会产生晃动,使进入到量杯内的部分雨水从集水桶顶部的开口处流出,导致称重传感器读取的降雨重量偏低,从而对于雨量监测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雨量监测的准确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区域用地地质灾害用雨量监测装置及监测系统。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区域用地地质灾害用雨量监测装置及监测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区域用地地质灾害用雨量监测装置,包括监测装置主体和支撑杆,所述监测装置主体固定设置在支撑杆的顶部,所述支撑杆靠近监测装置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减振座,所述减振座上开设有用于容纳监测装置主体的容纳槽,所述减振座上设置有用于减缓监测装置主体竖向方向振动的第一减振机构和用于减缓监测装置主体横向方向振动的第二减振机构。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杆抖动时,第一减振机构有效减缓支撑杆竖向方向振动,第二减振机构有效减缓支撑杆水平方向振动,从而使安装在支撑杆上监测装置主体的抖动幅度减小,有效提高在支撑杆晃动时监测装置主体的稳定性,有效避免雨水从集水桶顶部的开口处流出的现象,从而提高了雨量监测的准确性。
[0009]可选的,所述第一减振机构包括第一内杆、第一外杆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外杆固定设置在监测装置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内杆同轴滑动穿设在第一外杆远离监测装置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内杆远离第一外杆的一端与监测装置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
用于驱使监测装置主体远离减振座的底壁。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减振座上下振动时,第一内杆沿第一外杆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第一弹性件阻碍第一内杆移动,使与第一内杆固定连接的监测装置主体的上下振动幅度减缓,提高监测装置主体的稳定性。
[0011]可选的,所述第二减振机构包括第二内杆、第二外杆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外杆固定设置容纳槽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内杆同轴滑动穿设在第二外杆远离监测装置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驱使第二内杆远离监测装置主体的侧壁,所述第二内杆远离第二外杆的一端与减振座的内侧壁抵接。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减振座左右摇摆时,减振座的内侧壁与第二内杆接触,使第二内杆向靠近监测装置主体的方向移动,第二弹性件有效阻碍第二内杆移动,从而使与第二外杆固定连接的监测装置主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减缓,提高监测装置主体的稳定性。
[0013]可选的,所述监测装置主体上设置有用于与监测系统无线连接的雨量传感器,所述监测装置主体内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雨量传感器电性连接。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电池为雨量传感器提供电源,监测装置主体可以将采集到的降雨量的数据通过雨量传感器传输到监测系统中,省去了人工读取读取数据的工作过程,读取降雨量的数据更加方便。
[0015]可选的,所述监测装置主体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监测装置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与蓄电池电性连接。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太阳能板将太阳光转换为电能并给蓄电池进行充电,省去了给蓄电池的充电过程,实现供电自给自足,提高了监测装置主体的续航性。
[0017]可选的,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三内杆和第三外杆,所述监测装置主体上开设有用于容纳连接杆和太阳能板的滑动槽,所述第三外杆固定设置在滑动槽的底壁上,所述第三内杆同轴滑动穿设在第三外杆远离监测装置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三内杆远离第三外杆的一端与太阳能板固定连接,所述监测装置主体内设置有用于驱使第三内杆沿第三外杆的长度方向滑动的升降机构。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暴风雨来临时,启动升降机构,使第三内杆沿第三外杆的长度方向向监测装置主体的方向移动,将与第三内杆固定连接的太阳能板进入到滑动槽内,有效避免暴风雨中的杂物与太阳能板接触,有效提高太阳能板的完整性,提高太阳能板的使用寿命,同时将太阳能板收纳到滑动槽内也有效减少雨量监测装置主体的整体风阻,提高监测装置主体的稳定性。
[0019]可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螺杆和用于驱使螺杆转动的驱动源,所述螺杆沿竖直方向转动设置在第三外杆内,所述螺杆与第三内杆螺纹连接,所述驱动源用于驱使螺杆正反转。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太阳能板进行升降时,启动驱动源,驱动源带动螺杆转动,转动与螺杆螺纹连接的第三内杆沿第三外杆的长度方向移动,使与第三内杆固定连接的监测装置主体沿第三外杆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驱使第三内杆移动方便。
[0021]一种区域用地地质灾害用监测系统,包括地质灾害数据采集设备、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处理设备和用户终端,所述地质灾害数据采集设备包括地面沉降监测装置、山体滑坡监测装置、泥石流监测装置、地下水监测装置以及本申请任意一种区域用地地质灾害用雨
量监测装置,所述地质灾害数据采集设备通过GPRS网络与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处理设备连接,所述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处理设备通过GPRS网络与用户终端连接。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质灾害数据采集设备将采集到的监测数据通过GPRS网络传输到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处理设备,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处理设备将处理的结果通过GPRS网络传输到用户终端上,方便工作人员对区域用地地质灾害进行分析。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1.当支撑杆抖动时,第一减振机构有效减缓支撑杆竖向方向振动,第二减振机构有效减缓支撑杆水平方向振动,使安装在支撑杆上监测装置主体的抖动幅度减小,有效提高在支撑杆晃动时监测装置主体的稳定性,有效避免雨水从集水桶顶部的开口处流出的现象,从而提高了雨量监测的准确性;
[0025]2.当暴风雨来临时,启动升降机构,使第三内杆沿第三外杆的长度方向向监测装置主体的方向移动,将与第三内杆固定连接的太阳能板进入到滑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区域用地地质灾害用雨量监测装置,包括监测装置主体(1)和支撑杆(2),所述监测装置主体(1)固定设置在支撑杆(2)的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靠近监测装置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减振座(3),所述减振座(3)上开设有用于容纳监测装置主体(1)的容纳槽(31),所述减振座(3)上设置有用于减缓监测装置主体(1)竖向方向振动的第一减振机构(4)和用于减缓监测装置主体(1)横向方向振动的第二减振机构(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区域用地地质灾害用雨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机构(4)包括第一内杆(41)、第一外杆(42)和第一弹性件(43),所述第一外杆(42)固定设置在监测装置主体(1)的底部,所述第一内杆(41)同轴滑动穿设在第一外杆(42)远离监测装置主体(1)的一端,所述第一内杆(41)远离第一外杆(42)的一端与监测装置主体(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43)用于驱使监测装置主体(1)远离减振座(3)的底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区域用地地质灾害用雨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机构(5)包括第二内杆(51)、第二外杆(52)和第二弹性件(53),所述第二外杆(52)固定设置监测装置主体(1)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二内杆(51)同轴滑动穿设在第二外杆(52)远离监测装置主体(1)的一端,所述第二弹性件(53)用于驱使第二内杆(51)远离监测装置主体(1)的侧壁,所述第二内杆(51)远离第二外杆(52)的一端与容纳槽(31)的侧壁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区域用地地质灾害用雨量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装置主体(1)上设置有用于与监测系统无线连接的雨量传感器(6),所述监测装置主体(1)内设置有蓄电池(7),所述蓄电池(7)与雨量传感器(6)电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显涛徐刚杨洵魏来徐久燕吴叔刚张杏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南江工程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