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开门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18968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平开门控制系统,包括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电机电流检测电路、铅酸电池充电电路、单片机、电机;所述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电机电流检测电路、铅酸电池充电电路集成于单片机上,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与电机相连,电机电流检测电路与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相连;所述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用于实现单片机与门所对应电机之间的驱动控制,电机电流检测电路用于检测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的电流并进行反馈,酸电池充电电路用于在交流电供电时对后备电池进行充电。该系统能够替代人工开门并且能对操作人员的人生安全进行保护,此外本系统不针对任何特定的结构设备,可以应用于任何非特种开门控制。非特种开门控制。非特种开门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开门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机电一体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开门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常见的开门机设备通常来说是针对特定的结构设备或者应用于特种开门控制的,并且在没有交流电输入的情况下无法正常工作。因此设计一种不针对任何特定的结构设备,可以应用于任何非特种开门控制的系统是很有必要的,该平开门控制系统可以代替人工开门,对操作人员的人生安全进行保护并达到系统不间断供电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不针对任何特定的结构设备,可以应用于任何非特种开门的控制系统,并能在交流供电输入断开的情况下切换到直流供电系统,达到系统不间断供电的功能。
[0004]本技术设计一种平开门控制系统,用于实现对平开门所对应的电机的驱动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单片机、电机;所述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集成于单片机上,所述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与电机相连,用于实现单片机与门所对应电机之间的驱动控制。
[000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平开门控制系统还包括电机电流检测电路,所述电机电流检测电路集成于单片机上,所述电机电流检测电路与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相连,用于检测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的电流并进行反馈。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平开门控制系统还包括铅酸电池充电电路,用于在交流电供电时对后备电池进行充电;所述铅酸电池充电电路集成于单片机上。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第二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9、第一场效应管Q1、第二场效应管Q2、第三场效应管Q3、第一继电器K4、第二继电器K5,所述第一继电器K4的结构与第二继电器K5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线圈端和双端切换回路,双端切换回路由双刀双掷开关构成;所述第一继电器K4的线圈端的一端与电阻R24的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4的线圈端的另一端与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并对接24V电压;所述第二继电器K5的线圈端的一端与电阻R25的一端连接,第二继电器K5的线圈端的另一端与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并对接24V电压;所述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的引脚1与电源电压VCC连接,所述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的引脚3、引脚7分别与地连接,所述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的引脚5同时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第二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9的引脚5连接,所述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的引脚6与第一继电器K4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二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的引脚8与第一继电器K4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二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9的引脚1与电源电压VCC连接,所述第二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9的引脚3、引脚7分别与地连接,所述第二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9的引脚6与第二继电器K5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二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二双排4
列插针连接器P9的引脚8与第二继电器K5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分别与第一继电器K4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二公共端所对应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第一二极管D15的正极、第一继电器K4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所对应的其中一个转换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5的负极与电阻R250的一端连接,电阻R250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继电器K4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所对应的另一个转换端、第二公共端所对应的另一个转换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分别与电阻R39、电阻R28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分别与第二继电器K5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二公共端所对应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第二二极管D16的正极、第二继电器K5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所对应的其中一个转换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16的负极与电阻R251的一端连接,电阻R25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继电器K5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所对应的另一个转换端、第二公共端所对应的另一个转换端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分别与电阻R36、电阻R30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分别与电阻R38、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电阻R3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接地。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D13、第二发光二极管D14;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与电阻R24一端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与第一继电器K4的线圈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与电阻R25一端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D14的负极与第二继电器K5的线圈端的一端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还包括4通道传感器,用于检测门的位置;所述4通道传感器的四个接口分别与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的引脚2、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的引脚4、第二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9的引脚2、第二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9的引脚4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机电流检测电路包括第一高侧单极电流分流监视器U12、第二高侧单极电流分流监视器U13、双运算放大器U14、模拟数字转换器,所述第一高侧单极电流分流监视器U12的OUT引脚分别与电阻R26的一端、双运算放大器U14的IN1+引脚连接,电阻R2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高侧单极电流分流监视器U12的GND引脚接地,所述第一高侧单极电流分流监视器U12的Vin+引脚分别与电源电压VCC、电阻R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高侧单极电流分流监视器U12的Vin

引脚分别与电阻R22的另一端、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中第一继电器K4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所对应的另一个转换端、第二公共端所对应的另一个转换端连接,所述第一高侧单极电流分流监视器U12的V+引脚分别与电源电压VCC、电容C13的一端连接,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高侧单极电流分流监视器U13的OUT引脚分别与电阻R27的一端、双运算放大器U14的IN2+引脚连接,电阻R2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高侧单极电流分流监视器U13的GND引脚接地,所述第二高侧单极电流分流监视器U13的Vin+引脚分别与电源电压VCC、电阻R2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高侧单极电流分流监视器U13的Vin

引脚分别与电阻R23的另一端、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中第二继电器K5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所对应的另一个转换端、第二公共端所对应的另一个转换端连接,所述第二高侧单极电流分流监视器U13的V+引脚分别与电源电压VCC、电容C14的一端连接,电容C1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双运算放大器U14的OUT1、IN1

引脚与模拟数字转换器的接口ADA连接,所述双运算放大器U14的GND引脚接地,所述双运算放大器U14
的OUT2、IN2

引脚与模拟数字转换器的接口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开门控制系统,用于实现对平开门所对应的电机的驱动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单片机、电机;所述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集成于单片机上,所述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与电机相连,用于实现单片机与门所对应电机之间的驱动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开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电流检测电路,所述电机电流检测电路集成于单片机上,所述电机电流检测电路与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相连,用于检测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的电流并进行反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开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铅酸电池充电电路,用于在交流电供电时对后备电池进行充电;所述铅酸电池充电电路集成于单片机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开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第二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9、第一场效应管Q1、第二场效应管Q2、第三场效应管Q3、第一继电器K4、第二继电器K5,所述第一继电器K4的结构与第二继电器K5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线圈端和双端切换回路,双端切换回路由双刀双掷开关构成;所述第一继电器K4的线圈端的一端与电阻R24的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4的线圈端的另一端与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并对接24V电压;所述第二继电器K5的线圈端的一端与电阻R25的一端连接,第二继电器K5的线圈端的另一端与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并对接24V电压;所述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的引脚1与电源电压VCC连接,所述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的引脚3、引脚7分别与地连接,所述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的引脚5同时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第二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9的引脚5连接,所述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的引脚6与第一继电器K4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二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一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8的引脚8与第一继电器K4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二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9的引脚1与电源电压VCC连接,所述第二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9的引脚3、引脚7分别与地连接,所述第二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9的引脚6与第二继电器K5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二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二双排4列插针连接器P9的引脚8与第二继电器K5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分别与第一继电器K4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二公共端所对应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第一二极管D15的正极、第一继电器K4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所对应的其中一个转换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5的负极与电阻R250的一端连接,电阻R250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继电器K4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所对应的另一个转换端、第二公共端所对应的另一个转换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分别与电阻R39、电阻R28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分别与第二继电器K5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二公共端所对应的其中一个转换端、第二二极管D16的正极、第二继电器K5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所对应的其中一个转换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16的负极与电阻R251的一端连接,电阻R25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继电器K5的双端切换回路的第一公共端所对应的另一个转换端、第二公共端所对应的另一个转换端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分别与电阻R36、电阻R30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分别与电阻R38、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电阻R3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接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开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D13、第二发光二极管D14;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与电阻R24一
端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与第一继电器K4的线圈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与电阻R25一端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D14的负极与第二继电器K5的线圈端的一端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开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还包括4通道传感器,用于检测门的位置;所述4通道传感器的四个接口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星杰朱洪屹陈禹名毛新刚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