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于肠道腹壁造口的辅助缝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8756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专用于肠道腹壁造口的辅助缝合器,包括:圆形缝针,圆形缝针设在一摆臂上,所述摆臂转动连接于一夹持固定机构,使圆形缝针的入针点位于腹壁腹膜下表面上、出针点位于腹壁肌肉层的上表面上,所述夹持固定机构包括由横向臂连接的第一C形弹性夹和第二C形弹性夹且所述第一C形弹性夹和第二C形弹性夹用于所述缝合夹的固定,在第一C形弹性夹和第二C形弹性夹之间设有转轴,所述摆臂与转轴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精准控制缝合针走针路线及缝合针出针位置,辅助完成肠道腹壁造口的缝合。壁造口的缝合。壁造口的缝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用于肠道腹壁造口的辅助缝合器


[0001]本技术涉及肠道腹壁造口用器械,尤其涉及一种专用于肠道腹壁造口的辅助缝合器。

技术介绍

[0002]肠造口是外科常见术式之一,是外科医生为了治疗某些疾病(直肠癌,膀胱癌)而在腹壁上所做的开口,将一段肠管经腹壁切开处拉出体外,需要将截取的肠管与腹壁的肌肉和腹膜缝合固定,防止肠造口内陷和腹壁切口疝。传统的技术是在肠管腹壁造口处切除一小块皮肤和皮下脂肪,切开肌肉和腹膜,采用拉钩将肌肉以及腹膜拉开,用缝针从造口切开处多点缝合肌肉和腹膜,然后将肠管经造口部位脱出体外,缝线再次与肠壁缝合固定,来缝合关闭造口的肠管与侧腹壁之间的间隙。为了使得腹壁造口切除皮肤和皮下脂肪后和造口处的肠管匹配,就不能一味的扩大造口直径。由于腹壁造口处直径小(同小肠或者结肠的管腔直径类似),腹壁具有一定的厚度(包括皮肤、皮下脂肪、肌肉和腹膜),将缝针从深部的肌肉和腹膜穿入穿出就存在较大的难度,对于肥胖的患者腹壁厚度可以达到8到10cm,该操作就更加困难,手术操作中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缝合,缝合费时费力。如果肠管同造口处的肌肉和腹膜不能全层固定,则导致术后切口疝、肠梗阻、肠造口内陷或者肠造口脱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精准控制缝合针走针路线及缝合针出针位置的专用于肠道腹壁造口的辅助缝合器。
[0004]技术
[0005]本技术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其技术问题:
[0006]一种专用于肠道腹壁造口的辅助缝合器,包括:圆形缝针,圆形缝针设在一摆臂上,所述摆臂转动连接于一夹持固定机构,使圆形缝针的入针点位于腹壁腹膜下表面上、出针点位于腹壁肌肉层的上表面上。
[0007]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08]肠造口是要将一段经腹壁切开处拉出体外的肠管与腹壁的肌肉以及腹膜缝合固定在一起,因此,缝线(缝合针)应穿过腹膜和肌肉后再缝合肠管,但受到腹壁造口切口空间很小(与管腔直径相仿)、腹壁厚度(肥胖患者腹壁厚度可达8到10cm)的制约,现有缝合固定方法往往达不到所述要求,肠管与造口处的肌肉和腹膜不能实现全层固定。针对这些缺陷,本技术通过将圆形缝针缝合时的行走轨迹控制在圆环或类似圆环形区域内(甚至控制成一个圆),再通过调整圆形缝针行走轨迹的圆心位置和圆形缝针与其行走轨迹圆心的距离,即可精准预测和掌控的缝合轨迹,迫使圆形缝针引导缝线路经肌肉和腹膜,保证圆形缝针的入针点位于腹壁腹膜下表面上、出针点位于腹壁肌肉层的上表面上,再用缝针引导缝线缝合肠管外层,以确保实现肠管与造口处的肌肉和腹膜的全层缝合固定,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肠管与造口处的肌肉和腹膜不能全层缝合固定的技术问题。
[0009](1)本技术通过对圆形缝针行走轨迹的控制,确保并实现肠管与造口处的肌肉和腹膜的全层固定。本技术将圆形缝针设在摆臂上,并由与摆臂转动连接的夹持固定机构夹持固定缝合夹时,调整圆形缝针2至摆臂1回转中心的距离及圆形缝针2的圆弧圆心的位置,以使随摆臂一起旋转的圆形缝针的旋转轨迹与腹膜及肌肉相交(参见图6a和图6b),致圆形缝针2缝合时必从腹膜下表面入并从肌肉上表面出,完成圆形缝针引导缝线应穿过腹膜和肌肉,再用缝针引导缝线缝合肠管外层,以实现肠管与腹膜和肌肉的全层固定。
[0010](2)本技术实现了圆形缝针行走轨迹的可控,解决了肠管与造口处的肌肉和腹膜的全层固定。本技术所述的缝合夹包括设有圆形缝针2的摆臂1以及与所述摆臂转动连接的夹持固定机构,夹持固定机构用于肠道腹壁造口用缝合夹使用时的临时固定并为摆臂及圆形缝针旋转提供转动中心或支点;摆臂与夹持固定机构的转动连接使得摆臂及其上的圆形缝针可围绕夹持固定机构提供转动中心或支点作回转运动或圆周远动,圆形缝针的行走轨迹则被控制为圆或落入覆盖所述圆的环形区域,当通过调整夹持固定机构夹持位置使圆形缝针行走轨迹的最高点不低于腹壁肌肉上表面、圆形缝针行走轨迹的最低点不高于腹壁腹膜下表面时,圆形缝针2的入针点位于腹壁腹膜下表面上、出针点位于腹壁肌肉层的上表面上,缝线(或圆形缝针)受控引导缝线而穿过腹膜和肌肉,再用缝针引导缝线缝合肠管外层,以实现肠管与腹膜和肌肉的全层固定。
[0011](3)本技术进一步采取将转轴4设于第一C形弹性夹L形下夹爪和第二C形弹性夹的L形下夹爪之间,可使摆臂1回转中心靠近腹壁内侧甚至低于腹膜(参见图6),可以保证入针点位于腹壁腹膜上和出针点位于腹壁肌肉上,进一步确保圆形缝针穿过腹膜和肌肉,并减小甚至消除腹壁对摆臂1转动的阻碍。
[0012](4)采用第一C形弹性夹和第二C形弹性夹并将转轴4设于两者之间后,摆臂1转动就可以在第一C形弹性夹和第二C形弹性夹之间的狭小空间内完成,因此,更适合于腹壁造口,同时也使本技术具有结构紧凑的优点。
[0013](5)本技术采取的“在摆臂1上设有圆弧弯孔5,圆弧弯孔5的中心线为圆弧且中心线的圆弧半径等于圆形缝针2的圆弧半径并等于圆弧弯孔5的中心至摆臂1回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圆弧弯孔5中心线的圆弧圆心及插入圆弧弯孔5中的圆形缝针2的圆弧圆心位于摆臂1回转中心线上”技术措施,使得圆形缝针2的行走路径能够被更精准的预测和控制。这一技术措施,通过将圆形缝针2的圆弧半径、圆弧弯孔5的圆弧半径以及圆弧弯孔5的中心至摆臂1回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设定为相等,以及将圆弧弯孔5中心线的圆弧圆心及插入圆弧弯孔5中的圆形缝针2的圆弧圆心设在摆臂1回转中心线上后,使得在圆弧弯孔5导向下的移动或旋转圆形缝针2所形成的整根圆形缝针的行走轨迹理论上为圆且与圆弧弯孔5的旋转轨迹重合,因此,通过正反旋转摆臂1以及圆弧弯孔5或移动、旋转圆形缝针2可以准确确定腹壁腹膜上的入针点和腹壁肌肉上的出针点,预见并精确控制圆形缝针在腹壁腹膜和腹壁肌肉内的行走轨迹,进一步确保圆形缝针穿过腹膜和肌肉,再用缝针引导缝线缝合肠管外层,以实现肠管与腹膜和肌肉的全层固定。
[0014](6)由套筒11、套筒上的滑槽111和定位孔112及滑块12等构成的长度可调的摆臂1,可以实现圆弧弯孔5的中心至摆臂1回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以使其分别等于不同型号的圆形缝针的圆弧半径,适用于不同型号的圆形缝针的选择使用。
[0015](7)不论患者的腹壁有多厚,不论腹壁切口有多小,使用本技术,都能通过简
单的操作,对圆形缝针缝合轨迹的实施精准预测和掌控,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出现的肠管与造口处的肌肉和腹膜不能全层缝合固定的问题,达到造口缝合固定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摆臂(伸缩杆)主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摆臂(伸缩杆)的E

E剖视图。
[0019]图4 为本技术摆臂(伸缩杆)伸缩状态示意图,其中,图4a为收缩状态或称初始状态,图4b为伸展状态。
[0020]图5为本技术弹性夹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专用于肠道腹壁造口的辅助缝合器,包括:圆形缝针(2),其特征在于,圆形缝针(2)设在一摆臂(1)上,所述摆臂(1)转动连接于一夹持固定机构(3),使圆形缝针(2)的入针点位于腹壁腹膜下表面上、出针点位于腹壁肌肉层的上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专用于肠道腹壁造口的辅助缝合器,其特征在于,夹持固定机构(3)包括由横向臂(34)连接的第一C形弹性夹和第二C形弹性夹且所述第一C形弹性夹和第二C形弹性夹用于缝合夹的固定,在第一C形弹性夹和第二C形弹性夹之间设有转轴(4),所述摆臂(1)与转轴(4)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专用于肠道腹壁造口的辅助缝合器,其特征在于,第一C形弹性夹和第二C形弹性夹为弹性夹,所述弹性夹包括L形上夹爪(31)和L形下夹爪(32),L形上夹爪(31)和L形下夹爪(32)的一端相互嵌套,并由拉簧(33)将L形上夹爪(31)和L形下夹爪(32)拉紧至初始状态;所述转轴(4)设于第一C形弹性夹和第二C形弹性夹的L形下夹爪(3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专用于肠道腹壁造口的辅助缝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摆臂(1)上设有圆弧弯孔(5),圆弧弯孔(5)的中心线为圆弧且中心线的圆弧半径等于圆形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强李鹏超唐酞清曹强杨潇吴启开袁宝瑞蔡令凯庄俊涛周子健吕建成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